APP下载

培育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试析多媒体在古诗诵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5-03-01史菊辉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感受力古典多媒体

史菊辉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上海 200050)

培育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试析多媒体在古诗诵读教学中的运用

史菊辉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上海 200050)

对学生艺术感受力的激发、培育是古典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网络多媒体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启发“沿波讨源”,创设了必要的文化背景及情境氛围。网络多媒体的拓展性明晰了古典诗歌语言的文句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系统地体味中华文字的丰富性。通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提高学生艺术感受方面的鉴赏能力。多媒体的延伸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三维互动,在互动中可以丰富和再创造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艺术感受力。

古诗教学;艺术感受力;多媒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1](P267)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而抽象,意象含蓄而多变,内蕴深沉而内敛。或曲折委婉地倾诉,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古诗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指导下,调动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意象和情味,展开联想与想象去获得生动的现实形态,从而把握作品,获得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审美愉悦。也就是说,对学生艺术感受力的激发、培育是古典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固然,古典诗歌文本语言的研读在学生艺术感受力培育方面的核心地位不容置疑,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视听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凸显出来的优势——图像的鲜明生动、声音的抑扬顿挫、信息的浩瀚公开、网络平台的互动交流便捷,改善了原有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时代距离,这无疑在当今古典诗歌教学中能对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培育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一、网络多媒体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启发“沿波讨源”,创设了必要的文化背景及情境氛围

古典诗歌的欣赏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它需要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地把握这个语言的组合体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根据自己的文化生活体验、审美情趣而重新建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丰富和发展。这就是说,生活体验、文化知识等的储备是除文本语言以外艺术感受力另一重要的酵母。如读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若单从文本语言推想,是作者在悲伤中反对战争,还是豪放中赞扬边塞战士意气豪壮的牺牲精神?要作出准确的解读就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向往从军征战的文化背景。也正如阅读“三味”,“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鳌,其犹深者观蛟龙”。要“观蛟龙”就必须让学生具备更多知识和文化的储备。

但作为学生来说,由于古今生活的时空跨度、自身文化积淀的不足,往往缺乏启发艺术感受力所必需的相应的体验和情绪,这势必束缚了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无法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挖掘。这就需要借助网络多媒体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量来激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网络多媒体中,学生可以快速大量地搜集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可以跟着网络图片进入人迹罕至的荒漠深处;目睹神州大地的风光旖旎;了解军旗猎猎的古战场的生活场景;感悟遥远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在视听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又如笔者在讲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运用多媒体图像向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展示。长江奔腾咆哮、浪花触石飞溅的资料片断,让学生跨越空间,去深入体验古赤壁壮美瑰丽的景象;火烧“赤壁”的电影资料片断,让学生穿越时间隧道,了解当年历史英雄周瑜春风得意、运筹帷幄、神情自若的风姿;苏轼在新旧派系倾轧之中被贬黄州的史料,其生活轨迹和轶事等都可以通过文献、图片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创作主体的心境清晰明了。时空纵横,学生在多媒体的展示下能快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在一种必要的情绪背景中开启艺术感受力的闸门,继而对诗歌文本语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容易与诗人产生人情与人性的共鸣,唤起一种情绪体验。

同时,根据学生的审美欲望,教师也可以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声音的优势,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课堂注意力,让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启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如讲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配置多媒体《萧索秋夕》琵琶独奏曲与名家文本朗诵,在缠绵悱恻的琵琶声中,在如泣如诉的朗读声里,音乐与朗读急徐交错、高低错落,营造出琵琶女年老色衰、诗人被贬九江为世所弃的感伤情绪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听觉乃至心灵产生极大的冲击与震撼,使学生进入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体味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感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孟子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多媒体图像与声音的启发下,“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在文本语言启发的基础上更能飞跃发展。

二、网络多媒体的拓展性明晰了古典诗歌语言的文句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系统地体味中华文字的丰富性。通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提高学生艺术感受方面的鉴赏能力

《文心雕龙》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2](P164,P237)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字句的锤炼,字句熠熠生辉,篇章才光彩焕发。约伯特也曾说:“诗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之音,空外余波,袅袅不绝。”[3](P100)对字句的理解固然脱离不了所在的语境,其所散发的魅力和所孕育的内涵的独特性也需要其他的字句加以比对参照,才能更深入准确地把握。当然传统教学演示载体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有效地把该字句放在网络多媒体中,解决了传统教学演示载体容量有限和缓慢等诸多不足。网络多媒体可以快捷丰富地将古典诗歌中字句的艺术特征、风格、韵味通过列表方式组成相同、相似或相异的不同系列群,让学生在参照系中深入体味诗歌文本语言的色彩感、节奏感和动态感,提高学生语言的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笔者讲授“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的艺术特征时,借助多媒体链接,将这种运用以动写静的艺术技法的诗句加以集中体味和梳理。如“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中的“鸣”,“寂寞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中的“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的“惊”和“鸣”等等。在有限的时空中让学生感受了丰富内涵,不仅提高了效率,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更打开了思考的广度,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诗歌虽然不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的体验。也就是说通过对具有鲜明色彩的字句的把玩比较,同样可以推动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发展。如讲授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动态画面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的美景呈现。“绿”字化静为动的效果也就感受更真了,还可以链接“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等,把桃红柳绿,湖翠莲娇,笋青鱼肥等各色动态画面叠加,三春美景尽收眼底,在赏玩出炼字之妙的同时也对古人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有了认识。最重要的是画面强化感受力,在与以往的审美体验结合后,激发联想、想象,可以使人神游江南,在明丽的春色中陶醉,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又比如讲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古人笔下“柳”的意象向学生展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等。虽然诗人创造的“柳”的意象在各自的诗歌语境中有其不同的含义,但又都是与这些事物本身的基本特征相关并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就可以让学生鉴赏异同,了解意象内涵发展的历史,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化心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发展艺术感受力,在对典型意象语言内涵的赏析中,提高对一首诗歌、一类诗歌的鉴赏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由此看来,网络多媒体提供的知识参照群无疑是提高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也更有效快捷地推进了学生艺术感受能力走向更高的层次。

三、多媒体的延伸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三维互动,在互动中可以丰富和再创造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艺术感受力

美国文艺批评家霍兰德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的再创造。” 古典诗歌语言简练,极富跳跃性,其内在的“空白”相对于其他艺术样式更丰富,更需要解读者运用自己的体验和想象作出解释,填补空洞,从而使它成为一个可供人欣赏的审美对象。同时,解读者个人由于偏好的不同,对文本信息的重塑也存在一定的个性特征,甚至有些片面。正如《文心雕龙》所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至多偏好,人莫圆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论证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再创造。”[4]在阅读再创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认识水平上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古典诗歌的感悟容易流于肤浅,并且每个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速率也不尽一致,相应的反馈信息也会因人而异。

学生不断汲取别人的艺术“重塑”,纠正自己审美偏差与不足,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力。网络平台形式新颖,交流及时,手段多样化,比起传统的课堂问答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再创造古典诗歌艺术形象的欲望,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技术固然可能制造出一个十分完美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它也只能制造出一个确实的世界,一个‘无’的世界。”因此,在网络多媒体与古典诗歌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应坚持文本语言的教学本质,让网络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艺术感受力培育方面发挥启发、提高、丰富等辅助作用。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On the Training of Artistic Sensibility by Multimedia in Classic Poetry Recitation Teaching

SHI Juhui

(Shanghai No.3 Girl School, Shanghai 200050)

To stimulate students’ artistic imagination is the key to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The rich Internet multi-media knowledge helps to set up an essent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ppropriate mood, to make poetry language and the glamour of poetry more clear to students, and to facilitate students in tasting the rich Chinese characters in a direct and systematic manner. By tast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ophisticated languag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appreciate ancient Chinese poems. The extensiveness and flexibility enable students to interact with fellow students, enrich, and recreate classical poems on an online platform, thus further promoting students’ imagination.

classic poetry teaching, artistic sensibility, multimedia

史菊辉,江苏溧阳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感受力古典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浅析演员必不可少的创作素质——感受力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怎样读古典诗词?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