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2015-03-01张晓博
张 晓 博
(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张 晓 博
(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当下高校思想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少数教师课堂言论过于自由;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过多的规矩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鉴于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真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深化教学改革,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从长远看,高校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校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他们适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其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而且由于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无实践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低,在错综复杂的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迷失正确的方向。这就更加彰显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014年10月21日《辽宁日报》借助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始征集“微故事”。2014年11月14 日,该报头版公告在第4版整版刊发了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指出老师在大学课堂上讲中国存在三大问题,即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一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的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这说明当前一些高校课堂或讲坛上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呲必中国”的现象,这反映了大学生的质疑和心声,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环境和人文氛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受到冲击。怎样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干扰侵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如何宣传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遵规守法的意识,激发勤勉好学、务实淳朴、守正创新的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而又迫切的现实问题。
回顾近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历程,发现教育者在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用学术研究无禁区淡化课堂教学纪律,一些不当的言语在课堂上大肆传播。二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未能很好地显现,把受教育者简单地看成知识灌输对象,[1]认为只需把教材上的内容向学生灌输就可以提高其品德修养。实际上,这只是教育链条上的单向教育作用,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三是规矩意识根深蒂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受教育者规行矩步,驯服听话,[2]386抑制了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受教育者接受的知识是否入脑入心,是否转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则往往不管不问。事实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道德习惯需要逐步养成,道德水平需要一步步提高。若急于求成,就会使受教育者只会死记硬背理论和条例,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不文明、甚至不道德的倾向。[3]
二、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因素,如:动机、情感、兴趣、意志等,而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非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有调查表明,一个人成就的取得,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5%,而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则占75%,[4]爱迪生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非智力因素才能完美实现。首先,从心理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和谐的人、完善的人,亦即全面发展的人。其次,从知识体系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政治教育(培养政治品质)、思想教育(培养思想品质)、道德教育(培养道德品质)、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品质)。在这四种品质中,心理品质居于中心和基础性的地位,而所有的心理品质都是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的“合金”或“共生” 。[1]第三,从教育的全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阶段、情感阶段、信念阶段、意志阶段、行为阶段。这五个阶段充分体现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融合与统一,即认识阶段属于智力范畴,意志、信念、情感等阶段属于非智力范畴,并且非智力因素在整个思想教育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优势地位。第四,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确立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研究表明,智力因素本身无能动性,而只有非智力因素才具备这种特征,也只有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活动中去,智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积极培养受教育者的非智力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非常必要的。
(二)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的导向作用。兴趣是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多数高校的校园网已实现了全覆盖,学生对网络感兴趣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构建起内容健康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逐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二是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积极的心境能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党和国家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明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促进其积极探索,全面发展。三是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面对困难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意志是否坚强起着决定作用。四是非智力因素的保障作用。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运用心理咨询解决他们思想深处的问题,逐渐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五是非智力因素的载体作用。校园文化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趋向于社会主流文化,从而实现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之目的。由此看来非智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优化师资队伍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交流过程,[6]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自身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真诚待人,关心、呵护每个教育对象,只有这样,才会使教育对象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在此基础上的情感教育才是最真实有效的,才能培育学生们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作为教育者应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高校要多措并举,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一是要建立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二是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三是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四是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五是完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办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教育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是学生们模仿、学习的榜样,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良的非智力品质。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润物细无声
思政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把正确的主流的观念、思想通过雕塑、标语或符号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让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高校名师大讲堂、学术沙龙、理论名家社会行等学术交流活动。三是探索建立网络优秀文章科研成果认定办法,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方面制定专项政策,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辅导名师。五是利用校园网站开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栏目,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六是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实时发布信息并与学生互动交流。以此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感官刺激效应,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达到寓德育于无形的效果,从而强化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深化教学改革,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目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来进行,但调查数据显示,多半学生不喜欢“两课”教学,平时逃课,考试时突击死记硬背,考分与品德修养不符,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树立正确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满足内心需要的求知欲,二是来自于学业考试和就业考试的外部驱动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博览群书,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把那些重要的科学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阐明这些知识的重要作用,充分激发大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当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充斥大学课堂,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甚至厌学。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很难取得实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非常丰富,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等,但在推广应用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高校教师要虚心学习,因材施教,在讲述理论知识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背景、人物经历,尽量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大学生热爱这门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良好情境,激发情绪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良好的情景,强化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景化的,具体的直观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记忆,也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高校大学生群体,他们不喜欢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只有那些在情感上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且能激发他们学习情感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更愿意学习,熟记于心。
4.设置适度问题,培养坚强意志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关切的领域设置一些问题,让大学生通过调查、学习、思考、讨论等寻找答案,而教师要对学生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事实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是追求上进的,都渴望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在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克服困难的韧性和毅力,不仅具有强烈的热情,而且具有坚强的意志。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5.依据性格差异,因人施教
性格不同的学生,表现也各不相同。理智型的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一般比较敏锐,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判断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类学生需采取点拨的方法,没必要讲得过多过碎;情绪型的学生,他们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需多做个别工作,注意不要在课堂中当众指责;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比较开朗,乐于交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保护其积极性;内向型的学生,为人沉静、缓慢,不善于交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留意这样的学生,制造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和观点。总之,教师应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不同性格差异,区别对待,并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他们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四、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家所要求的。但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根据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状况,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
[1] 韩迎春,程样国.论非智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作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46-150.
[2] 燕国材,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李亚.当代社会交往的新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3,(1):28-33.
[4] 张翠英. 努力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J].江苏高教,2000( 6) : 104-106.
[5] 王俊学. 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144-147.
[6] 李洪建.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师连枝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Training Strategy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ZHANG Xiao-bo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mainly listed as casual speech of few teachers in classroom, failure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as main body status, too many rule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article first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function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Then, training strategy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teachers 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the idea of people fore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2015-01-1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文化自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2013-JZ-002)阶段性成果。
张晓博(1990-),男,河南新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9824(2015)03-01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