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学生学习行为关照下,对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以四上语文个性化阅读初探为例
2015-03-01沈婷
文/沈婷
小班化学生学习行为关照下,对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以四上语文个性化阅读初探为例
文/沈婷
摘要:在小班化教育趋势的影响下,根据新课程理论的要求,对于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研究是有必要的。结合小班化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学习方式概念的界定,本文以四上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实践为初探,对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的转变做了思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促进学习活动中个体与群体的结合;要促进学习活动向探究性转变;学习者转向自主性;要培养学习者学会信息处理的方式。
关键词:小班化;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个性阅读 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从课题上启疑,从上激疑,在重点句中生疑,在拓展训练中质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疑问点,生发问题,探究学习。以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圈点、写旁注的方法对信息加工。合作步骤从感悟体验到分析理解,层层推进学习者加工信息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而转变。
一、概念界定和背景
目前学术界对学习方式的解释各不相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维度,研究者对教与学的特征做出判断可以从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三个方面①。
可见,学习方式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观察学习方式应当从多方面考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活动探索过程;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内在联系。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作为思维的工具,在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同时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语文教育活动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学生和教师双向互动的生命体验过程。尊重人,尊重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差异是疑问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当得以提倡,小班化的教学环境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语文学习方式不是指某一种或几种方式的综合。从本质上讲,语文学习方式是发挥人的主体功能、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为目的,多种具体方式构成。具有多维度和多层次性。因此,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握语文学科本质特征以及加强学生学习行为的关照。
二、小班化学生学习行为现状分析
学习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目前教育界对其维度划分或归类有几个方面:从宏观角度看,有的从作用角度分为主动的学习行为和被动的学习行为;有的从一言语和非一言语角度划分,分为学生学习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微观层面,如学生课堂言语行为,学生参与行为等。笔者在本班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中,初步对小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所了解,笔者针对学习行为本身,根据其行为的指向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如图所示:
结合观察,小班化学生学习行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倾听行为不够
倾听培养尊重和理解的能力,是学习的最基本行为。在倾听中,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问题。然而,当笔者发现课堂中学生倾听现象不乐观,时常中断。
在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影响这一中断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选择性地去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动机,两者成正相关。如果学习内容无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学习动力,从而中断倾听。二是外界干扰。小学生自控能力薄弱,受外界影响较多。三是小学生或许因为身体或情绪等自身因素,导致倾听中止。
[教学片断]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科技进步的20世纪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令我们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
生:地球村!
师:谁能说说你对“地球村”的理解? (教师课件中展示“地球村”的插图)
生:有些在思考问题,有些在议论插图。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在引导生回答问题时伴有插图的提示,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但当回答“地球村”的含义时,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显然还未离开插图,造成倾听中断。这导致重点不能被学生完全掌握,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倾听中断反映了学生缺乏学习持续性,意志力较薄弱。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采用教育手段纠正倾听中断,保证听课过程的完整,是很有必要的。
(二)言说行为形式化
新课程的理念下,合作讨论成为受欢迎的课堂形式。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是活跃、信息互通有无,不断生成新知。然而,课堂讨论中仍然存在小组成员话语权不平衡现象。
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③所以他把这种权力称为话语权。
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体与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个成员都各尽其职,思想碰撞,资源互通。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并在讨论交流中深入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确保学习的有效性。从整体来讲,小组学习的实质得以保障,但从小组内部来讲,还存在问题。
[教学片断]四上《幸福是什么》
师: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读一读智慧女神和三个青年的对话,想想通过他们的对话,你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生1: (小组长,读书有感情)我读智慧女神部分。
生2: (不接受意见)你读的好,你读句子多的。
生3:猜拳,赢得读第一句,输的读下一句,依次往下。
生4: (内向)没有发表意见。
师:我请小组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们思考的结果。
上述案例中的讨论是无效的,讨论的重点应是思考幸福是什么,不管用什么方式读,只要读出感情就好,可上述的讨论恰好本末倒置。组员在合作问题上观点不一致,致使本组讨论失败。具体表现在优生的自我感觉强,独霸话语权。其次,部分学生或因为因为性格的原因,不善于表达,或因为对优生的崇拜心理,导致他们主动放弃自己的观点。再次,缺乏合作技能,用猜拳的形式进行任务分工是不科学的。科恩(Cohen,1994)说:“认为孩子(或成人)对自然知晓在积极的社团中如何与他人合作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以合作技能的指导,使学生抓住讨论的重点,学会如何解决组内冲突,尽可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三)操练行为主体迷失
小班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提高,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主体性行为的取向依然存在偏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小组合作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当完成当前任务时,如果老师不继续安排任务,则他们会无所事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于服从老师的指令控制,对学习的安排不能做出适宜的安排与评估,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淡薄,一旦出现教师指令消失,学生就容易表现出行为失控的状态。学习应当是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应受外部力量塑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针对以上现状的分析,结合语文课程特征,参照学习方式的界定,对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现就四年级语文阅读作了个性化阅读的尝试。
三、个性化阅读,转变学习方式策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人的智能是由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九种要素组成,这九种智能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且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导致每个人所显现出来的智能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每个人的差异性。所以说,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每片文本带着作者个性化的烙印,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即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个性感悟。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进行与人的个性特征相结合的阅读——个性化阅读。
(一)分析教材,整合个性化阅读目标,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促进学习活动中个体与群体的结合。
小班化个性化阅读应体现小班化的充分性,即时间与空间的充分性。教师根据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各抒己见。加强教师学生的互动,从而促进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这要求教师要分析教材,整合个性化阅读目标,在课堂提问中为每一位学生设计有层次的问题,特别是关注学困生可能达到的困难程度。对有些较难的问题,教师要设置梯度,分层提问,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都有所收获。
例如人教版四上部分课文:
阅读目标设置按难易程度划分星级,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生疑,促进学习活动向探究性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会设计多种问题,由学生作出回答。《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建设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语文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如何解决,最终找到答案;还鼓励和帮助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在这里,新课标指出了体验性目标。小班化下语文个性阅读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引导学生生疑,将学习活动向探究性转变。
1.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意识。
语文课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疑问的眼光看待学习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探究学习。以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
出示课题
师:初看这文章,老师有个问题,这“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其他的疑问?
生1: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生2:谁在呼风唤雨?
生3:为什么用呼风唤雨?
生4:如何说明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5:为什么这个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
师归纳总结学生提问,跟随问题进入课文,随即引出设问句式。
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生疑意识,学生的倾听行为缺失现象有所改善。
2.指导学生抓住疑问点疑探学习。
在了解了全文主要讲述了叶老给“我”修改作文和请“我”做客这两件事情之后,学生提出:“全文主要讲了‘我’和叶老的事,那题目为什么要说爬山虎呢?这难道不是偏题了吗?”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仔细读读、体味。学生从文中找出了三处
写“爬山虎”的句子,教师引导找出三处“爬山虎”的不同之处。学生从颜色、形态、给人的感觉等方面找到了不同的依据,最后发现第三处“爬山虎”竟然不是写真实的爬山虎。教师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思考,既然不是写真的爬山虎,那是写什么呢·····层层递推,学生精读课文,充分思考,重点理解相关句子,在疑探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渗透合作学习技能,培养学习者学会信息处理的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用什么方法完成目标任务很重要。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率地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操练行为主体迷失现象。以教学《白鹅》为例: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读白鹅叫声高傲特点时,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合作研读的方法和步骤: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特点; (2)圈出关键词语,划出句子。细细品读,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能干的同学想想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白鹅叫声特点的。
小班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向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变革,变过去单一、他主、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变僵化、接受性学习方式为灵活、体验式学习;变单向、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互动、个性化与群体性活动的学习方式。这不仅适用于与语文阅读教学,也适用于其他教学活动和学科领域。
当然,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中,转变学习方式的探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1.对于文本多元化的解读,造成对文本的偏离。
对文本多元化的解读,应建立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尽管我们赞同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可以个性化,多方位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文本随意解读,这需要一个度。作品带着作者创作之初的感悟和对生命独特的体验,学生不能无视作者在创作文本之初的意图,不能抛弃它的背景环境和作家的思想初衷。
2.片面的追求阅读个性化和学习自主性,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明确地指向让教师们教会学生自觉、自动、自发地学习语文,学习阅读④,但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操练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个性化阅读教学成了个人自由地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倡导学生阅读时要发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
小班化教学环境下,结合学生学习行为和语文课程特征,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思考与解决。
(作者单位: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戴正兴.解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 (3).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江西教育科研[J].2003 (7).
[5]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6]王端恬.浅谈人本环境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J].新课程(中旬),2011 (12).
[7]金瑛.强化“人本”意识.创新小学语文学习方式[J].价值工程,2010 (22).
注解:
①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7.
②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江西教育科研》,2003 (7).
③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2-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