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提升路径探索分析

2015-03-01朱静杨艳

亚太教育 2015年36期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文/朱静 杨艳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而这些学生大多都来自贫困家庭,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贫困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多源于心理资本的匮乏,无法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无法自信的生活、学习,增强自我效能感和竞争力。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分析出有利于提升贫困生心理资本的路径和方法,希望能够对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源自于积极心理学,强调人内在的积极的心理能量。2007年,卢桑斯教授对心理资本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将心理资本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1)自我效能水平较高 (即充满自信);(2)乐观;(3)希望;(4)韧性[1]。笔者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个体访谈发现,贫困生心理资本普遍低于非贫困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成长经历中的挫折事件,特别是因家庭经济贫困导致的挫折事件让贫困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无力与挫折事件相抗争,自卑感强;另一方面是贫困生对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的不合理认知,将暂时的、单一的贫困“绝对化”,对成功容易做出错误的归因,对困难的承受力不强,毅力弱于非贫困生。访谈同时发现,在贫困生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受教育阶段,家人忙于解决经济压力而忽视对其心理能量的关注,学校关注于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贫困生心理能量的挖掘,很多贫困生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资本。鉴于此,笔者认为,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应该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正视自己的现状,正视贫困,同时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引导和教育,让贫困生在模仿中学,在指导中提高。

二、提高贫困生心理资本的路径分析

1、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贫困生对贫困进行合理认知

(1)完善困难生认定程序,确保做到公平、公正。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高职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贫困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国家建立了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辅的资助体系,资助覆盖面逐年提高,但是为了保证评审工作的有效开展,各高校对奖、助学金的获得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很多贫困生因成绩等原因不能获得。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羞于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而拒绝接受资助。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实际并不困难的学生,拿着所谓的贫困证明申请助学金,这就增加了贫困生认定和助学金认定的难度,难免会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出现,甚至会印发一些冲突,造成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拿不到助学金,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乃至心理负担。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苏北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很多学生家中人口较多,劳动力较少,其中也不乏很多因病致贫的。很多因病致贫的家庭学生不愿意申请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特别是一些学生自己本身也会有某些疾病的,这些学生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状况,很多学生甚至在宿舍三年,一直背着同学偷偷服药,宿舍其他人也毫不知情,这样的学生在承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心理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完善困难生的认定制度,能够在困难生认定的时候既能保证公正又能保护学生不受伤害。

(2)完善监督机制,督促贫困生自立自强。

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助学金的申请都很积极,而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置之不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拿着助学金购买奢侈品,这不仅对一些因各种原因没拿到助学金的同学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还造成了很多实际上并不贫困的学生也产生申请助学金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这样就给助学金的评定工作造成的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完善困难生评定制度,更要做好助学金发放后的监督机制,确保助学金能够发放到真正困难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大学的学业。

(3)改变资助形式,做到润物细无声。

高校每年都有很多针对贫困生的资助项目,像发放棉衣、棉被这些资助,确实能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很多高校都是大张旗鼓的在做这些资助工作,让受资助学生发言、合影,媒体再加以报到,这就将学生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学生会觉得自己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觉得走到哪儿都有人指指点点,背后议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很多困难的学生也会因此会拒绝资助,甚至产生反感,这就给资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在细微之处帮助学生,默默的给与帮助,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2、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指导中学习、提高。

(1)做好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力。

贫困生因承受经济的压力而产生了自卑、封闭、敏感等心理特点,容易出现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对贫困的认知存在不合理归因,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对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改变贫困生的不合理认知,帮助贫困生学会管理不良情绪,提高耐受力,从而增强其生活、学习的执行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的宣传,提高贫困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活动,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指导贫困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形成有效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作用,以榜样示范的形式引导贫困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走进学生的心理,获得学生的足够信任,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寻求班主任的帮助,而不至于自己钻牛角尖,继而引发心理问题。要引导学生对心理咨询建立正确的认识,这样发生问题时,学生才会积极的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正确面对问题,从而走出心理阴影。

(2)做好困难生职业能力教育,增强贫困生对就业的自信心。

就业能力的欠缺是导致贫困生对未来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要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资本,需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能力教育。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引导贫困生学会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进行行为训练。首先,针对贫困生视野相对狭窄、目标不明确等特点,高校应开展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训练,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了解就业环境,实现“人-职”最大程度的匹配。其次,针对贫困生创造力相对较弱、主动性不足等特点,高校可以开展人文性就业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任务导向等教学方式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代替过去被动、滞后、低效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自信就业”、“阳光就业”。最后,组织开展贫困生模拟面试,检验贫困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让学生形成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增强自信。在开展职业能力教育过程中,高校也不可忽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手机移动平台等手段来增强贫困生职业教育指导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及时性,切实帮助贫困生提高职业自信和构建成功信念。

(3)做好贫困生的价值观引导,帮助贫困生树立合理认知。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贫困生,他们长期生活在经济困境中,对金钱、资源等的认知存在不合理观念,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主题征文、主题演讲、榜样示范等方式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并学会感恩,做诚信之人,以形成合理的认知模式。

[1](美)弗雷德卢桑斯.心理资本 [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李春玲.从自我意识转变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自救 [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5).

[3]陈磊,何云凤,夏星星.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

[4]张立志.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自救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

[5]李艳红,陈保平.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3).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