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明喻都是双关吗
2015-02-28王莹莹
□王莹莹
非明喻都是双关吗
□王莹莹
比喻和双关是修辞格系统中两种不同的辞格,比喻和双关在特殊语境下又存在某种交融关系。王希杰认为一切的非明喻都是双关,但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只有极少数的语言现象是非明喻同时也是双关;绝大多数非明喻有且只有一层意思,一定不是双关。
比喻;非明喻;双关
比喻和双关是修辞格系统中两种不同的辞格,两者的立格基础和表达效果等有很大不同,比喻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追求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双关一定要关涉两个不同的对象、兼有表里两层意思,追求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因此鲜有学者研究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但语言现象无疑又是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比喻和双关在特殊语境下又存在某种交融关系。著名学者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就有这样一段表述:“比喻中的明喻不是双关,因为它只有一层意思。非明喻都有表里两层意思,而且真正的含义也是在里面那一层。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的非明喻其实也都是双关。”[1]
王希杰先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我想王先生的观点可能与此有关:双关同时关涉两个事物,比喻有本体和喻体,也涉及两个事物。然而,这段表述是值得商榷的,王先生的观点“一切的非明喻都是双关”推论自“非明喻都有表里两层意思,而且真正的含义也是在里面那一层”,但这个前提并不符合事实。
比喻,由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构成,其中相似点是比喻的基础。关于比喻的分类,传统上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后来又细分为许多比喻小类如反喻、潜喻、曲喻、博喻、对喻、较喻等。王希杰先生只把比喻分为明喻和隐喻两类:“在我们看来,比喻的表现形式在理论上可以无穷多,分类过细过繁,不利于学习和运用,还是简明为好。其实比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明喻,公开申明是在打比喻,一看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另一类是隐喻,明明是比喻,却故意不说是比喻,要人家当真的来看。”[1]然而不管依据什么样的分类标准,我们只能说明喻一定不是双关,而不能说非明喻一定是双关,因为绝大多数非明喻有且只有一层意思。
就拿比喻的一个大的类别——隐喻来说,隐喻是一种隐晦的比喻,当我们要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时往往会用到隐喻。例如:“你这头猪”,“你们这群法西斯”。这种比喻只是将一件事物的某种特征转移到另一件事物身上,从而完成对事物的评价和认识,它只有一层意思,哪里能称得上双关呢?再如:“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将长安街比作大海就只是为了突出长安街的喧闹,赋予长安街大海的特征。又如:“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这些都是单纯的比喻,虽然出现两个事物但只有一层意思,所以不是双关。再如:
小谢应接不暇,忙得不可开交。她曾经远离过这些人,在她与她们之间筑了一堵墙。为了显示自己不同凡响,她长期忍受孤独寂寞的痛苦。(贺光涛《路》,《长江》1982.4)
本例借“一堵墙”比喻“小谢”和“这些人”之间曾经形成的隔阂,它只涉及这一层意思,关涉不到表里两方面,所以只是借喻,不是双关[2]。
然而,即使有些比喻包含两层含义,也不是双关。例如歌曲《真心英雄》中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是一个比喻,把风雨比作生活中的磨难,用彩虹比喻光明和希望。但同时也有两层含义,表面意思是彩虹总是出现在风雨过后的,不经历自然界中的风雨就看不到彩虹的美丽,深层含义是不经历生活中的磨难就很难看到未来的光明与希望,但人们也不会把它看作双关,因为歌者真正要表达的含义是不经历磨难就不会成长就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双关最重要的特征是关涉两个事物,兼有表里两层意思,用表面意思影射里层意思,两层意思都能说得通,同时被人理解,也就是说“表里具澄澈”才是双关。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新华社播发通讯《让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这则标题显然是一个比喻,将少年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但它同时也有两层意思。表面意思是花朵有了阳光的眷顾会更有生机,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有了祖国的关爱会成长得更好。虽然有两层意思,但我们不会把它看成双关,无论是谁看到这句话只会想到它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说不用解释人们也知道花朵指的就是青少年而不是自然界中的花朵。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有极少数具有表里两层含义的非明喻同时也是双关,例如:
周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曹禺《雷雨》)
这句话中的“风暴”确实有两层意思,既指自然界的风暴,又比喻日益激化的社会风暴,但周繁漪当然强调的是“风暴”的比喻义,即激化的矛盾、生死搏斗,所以是双关。但同时这两种风暴又有相似点,本体是矛盾激化,喻体是风暴,以喻体代本体,所以又是借喻。再如:“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鲁迅《风筝》)“寒威”和“冷气”既指天气也指保守的社会,表面意思是天气的寒气逼人,深层含义事态炎凉,让人心灰意冷。同时两者又有相似点,用“寒威和冷气”比喻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所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双关两种修辞。
说到这里,我相信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我的观点:非明喻并非都包含两种意思,并非一切的非明喻都是双关。
[1]胡习之:《核心修辞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系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责编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