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的青春,无悔的爱情
——青春片的主题
2015-02-28王秀娟
○王秀娟
不羁的青春,无悔的爱情
——青春片的主题
○王秀娟
“青春”和“爱情”是相伴相生的亘古话题,也是电影作品必不可少的精神作料。从题材来看,都市爱情类、运动爱情类、校园爱情类是三种比较典型的类型。它既有流行元素和时尚景观的优势,又有贴近心灵的表达和角色欠缺的缺陷,更一度陷入成本受制和受众挑战的困境。但如今我国的青春电影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今后应当更多采用深入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媒体形式,加强与青年人群的互动和沟通。所以,真实的情感和故事,健康的心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才是青春电影应有的走向。
爱情 青春片 流行元素 时尚景观 多元化
“青春”和“爱情”是相伴相生的亘古话题,也是电影作品必不可少的精神佐料,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两大主题都不会褪色和过期,最多只会因时代的命题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的阶段性特征。这正是青春电影历经漫长岁月后,仍能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青春电影即是那些以处于青春之中的青少年为表现对象的影片,有时候也被称作“成长电影”或者“校园电影”等。青春电影有其自身的特点,经过梳理,大致呈现出三种基本形态:
一是浪漫类青春电影,这类电影往往以浪漫的青春为主要表现内容,也包括一些青春浪漫喜剧,如《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盛夏光年》《情书》《美国派》《贱女孩》《律政俏佳人》等。
另一类是以青春的残酷为表现对象,这种残酷总是以暴力行为为终结,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往往是青春的毁灭,这种毁灭是自身的或者是个体所在的整体。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赖小子》《大象》《大逃杀》《青春残酷物语》《香港制造》《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撒玛利亚女孩》等影片。前两种类别的青春电影特别多,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
第三类则是前两个状态的融合,在展现浪漫美好青春之后,主人公(青少年)从一种美好状态向另一种残酷和无奈的状态转变,这种残酷往往也要诉诸暴力并导致自身的毁灭。这种转变以及其在电影现象中的表现是较值得研究的。这类电影比之前两类要少得多,也很难界定,《阳光灿烂的日子》《九降风》《十七岁的单车》等是很典型的将青春的浪漫唯美和现实残酷相结合的影片。这样的影片中都传达着“成长”的主题,从青春浪漫到认识到真正现实的转变就是一种“成长”。
第三类青春电影有别于前两个类别的青春类电影,以表现浪漫青春为内容的似乎过于理想化的青春电影,和以残酷物语为表现对象的青春电影似乎都在言说着非青春所能承受的内容,极端的浪漫和残酷似乎都不是现实中的青春,而只有这类电影所表达的才是真正的青春物语。
国外青春片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影片类型,具有稳定的观众群体、叙事主题、影像风格。相比之下,我国青春片还在不断成型之中。爱情是青春片中必不可少的主题,青春爱情电影中纯美的人物和影像、恬静的爱情、轻松诙谐的格调、时尚靓丽的景观获得青年人的青睐与欣赏。目前,第六代导演在创作青春片上有了不少突破,新锐导演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创作更多贴近当下社会潮流和青年人生活的电影。当前青春爱情电影中,从题材来看,都市爱情类、运动爱情类、校园爱情类是三种比较典型的类型。
一、三大主题:都市、运动和校园
都市爱情是青春爱情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几年来以都市为背景的青春爱情电影在数量和创作质量上都有了增加和提高。都市爱情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主题丰富的各类青春爱情片,如以失恋为主题的《失恋33天》(2011);以职场爱情为背景的《杜拉拉升职记》(2010)、《终极匹配》(2010)、《我的美女老板》(2010);以相亲为主题的《非诚勿扰》(2008)、《非诚勿扰2》(2010);以探讨爱情中的欺骗与讽刺为主题的《真心话大冒险》(2012);以地下摇滚青年的爱情为题材的《北京乐与路》(2001)等等。都市爱情类青春爱情电影偏重青年人当中的成人市场,其中多结合职场、婚姻等青年人关心的问题,关注多元化的恋爱观冲突、金钱与爱情的矛盾、剩女剩男、大龄婚嫁等都市中的青年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近十年来,以时尚运动为背景乃至主题的运动爱情类青春爱情电影开始涌现。其中包括以极限运动为背景的《无极限之危情速递》(2011)、以赛车为背景的《头文字D》(2005)、以篮球运动为背景的《大灌篮》(2008)、以跑酷运动为背景的《玩酷青春》(2010)。最新上映的有以动力伞极限运动为故事背景的爱情时尚轻喜剧电影《一起飞》,描述了富二代小姐何芊芊,在一次意外中结识了动力伞教练——退伍特种兵许逸凡,并坠入爱河的故事。运动爱情类电影将时尚运动这种典型的青年人文化与爱情主题进行结合,是近年来的有效突破。
从数量上来看,以校园爱情为主题的青春爱情电影在美国、日韩、泰国、台湾等地区有突破性的发展,相比之下内地在校园爱情这个题材上的突破很少。青春片是以青少年的生活为表现对象的电影,校园生活是青年人的重要生活圈,校园爱情难以在银幕上得到表现,也跟内地对于校园爱情的价值观有重要关系。然而从国外的发展来看,美国的《美国派》系列,曰本的《我的初恋情人》(2009)、《恋 空》(2007)、《花样男子》(2008)等,韩国的《珍妮和朱诺》(2005)、《马粥街残酷史》(2004)、《那小子真帅》(2004)等, 泰国的《季节变幻》(2006)、《亲密朋友》(2006)等,都是描述校园爱情同时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影片,甚至于在美国,青春电影发源就是校园电影。国内如何在这一题材上进行突破,还需要深入把握青年人当下的校园生活,寻找合适的角度和题材,巧妙地进行尝试。
二、优势:流行元素和时尚景观
当前的青春爱情电影越来越多地运用各种流行元素,以达到使整体格调充满青春时尚和明快节奏的目的,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语言、动漫、时尚电子产品、流行音乐、舞蹈、时尚运动、时尚装扮等等。与此同时,大力启用青年人喜爱以及在青年人当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演员,增加了电影票房吸引力。
当代青春爱情电影已经对时尚华丽的画面驾轻就熟。以大都市作为青春爱情片的主要背景景观,都市喧嚣与宁静、高楼林立与人潮涌动、写字楼、咖啡馆、时尚餐厅、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等等都有涉及。同时,空间场景上不限于大都市的水泥森林的流光溢彩,更多增加了野外山林、海边风光、国外美景等等,其中部分电影如同风光纪录片一样充满美感,如《非诚勿扰》中的美景甚至成为了北海道旅游的代言。
三、缺陷:贴近心灵的表达和角色欠缺
对当代青年的心理和生活缺乏了解,导致当前的青春爱情片大多出现内容空洞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为爱情电影的故事性不强且虚浮空洞,题材脱离大部分青年人的日常生活,所表现的爱情矫揉造作,缺乏现实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形式前卫,将爱情阐释为金钱、欲望、性的渴求和暴露,内容以反常规、反主流的策略来试图贴近青年人;或者与大多数青年人生活相脱节,过分强调大都市繁华、富裕生活和小资情调,对现实生活关照不足,青年人的思想、情感的真实追求和思考却没有真正被挖掘。
青春爱情电影,最核心的是要跟青年人的青春体会和爱情认知有碰撞,要吸引和感动青年人,这就不光需要有视觉的享受,更要有心灵的刺激。部分影片试图通过增加网络语言和当今青年人的生活场景来贴近青年人,虽然这种做法产生了亲近感,然而这始终是外在的模仿,能够表达青年人内心状态并让青年人产生心灵共鸣的影片少之又少。
角色是电影的核心,角色的塑造关乎电影成败。当代青春爱情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出现了一批平面模特似的俊男靓女“纸片人”,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性格单薄模糊,缺乏可铭记的青春人物形象。《小时代》通过“明星偶像+奢华造型”等视觉阵容博得了众多观众的注目,但也因其不接地气和拜金炫富之风而饱受诟病。该剧的人物形象和人生价值观过度虚构化、理想化。片中人物拘囿在个人化的情感世界里不能自拔,青春个体围绕三角恋爱和情感游戏喋喋不休,可以说这就是一场几个青年人上演的滑稽闹剧,而对社会问题的涉猎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表层触摸,完全没有将个人命运与集体、社会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影片只能算是“自我青春”的宣泄,而非“集体青春”的表达。同时,《小时代》中的人物设计过于单薄,选取的青年人集中于中上阶层,缺少对挣扎于底层社会的青年的写照,其实这个群体才是需要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以及在压力面前所秉持的乐观精神,远比《小时代》中的“青春呻吟”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样的艺术品留给观众的已不再是肤浅的苦痛呻吟,而是难能可贵的人生体验和久久回荡的心灵震撼。其实,“艺术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想象性的友谊,一种新的友谊。以同情的态度接触艺术中所表现的生活,我们就能扩大我们对于一切生活的问题和情况的了解,从而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得到一个更自由更明智的方向”[1]。一部电影只有首先深入群众心灵,唤起观众的经验同感,才能拥有驾驭世俗的感召力。电影作品倘若不“入乎其内”,就换不来观众的情感共鸣,更起不到“超乎其外”的审美效果。创作者只有用心体悟生活,深入洞察民众的内心世界,才能写出经典永恒的佳作,才能为社会传输向上的正能量。
四、困境:成本受制和受众挑战
青春爱情电影的制作以中小成本为主,在成本压力之下,难以有更多的突破空间。虽然近年来逐步开始有多元化投资的方向,然而也因此屡屡受困于追求商业娱乐效应和受到广告植入的压力。从当前的受众市场来看,80后和90后是青春爱情电影的潜在消费人群。其中,80后已经基本进入工作并开始进入婚姻状态,90后中只有年龄最大的一批人刚大学毕业,更多的都处于在校学生生活状态。当下的青春爱情电影,常游走于尴尬的市场定位之间,缺乏现实生活和可信度的青春爱情片让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主力人群的80后感到偏离现实无法接受;随着80后逐渐成为新兴青春爱情片的主要表达对象,同时校园爱情片的缺失以及缺乏刺激和新颖的爱情题材又让90后远离。
而今,青春文学、动漫作品、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在青年人中间大受欢迎。学习和吸取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对青年特有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甚至更多采用改编、合作、跨界的方式来激活青春爱情电影的剧本创作灵感,是值得尝试的突破方向之一。近年来,视频网站、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态的发展,对青春爱情电影的营销宣传、市场反馈、与受众市场的互动、衍生产品的开发等等环节都有所助益。青春爱情电影此后应当更多采用深入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媒体形式,拓宽影片的宣传营销以及加强与青年人群的互动和沟通。
如今我国的青春电影在几代导演们前赴后继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和规避,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引导作用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票房和市场固然值得追求,但电影的艺术价值才最值得推崇。盲目极端的偶像化,无休止地宣扬浮华的生活极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主题也不易成为青春电影的主要导向。所以,真实的情感和故事,健康的心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才是青春电影应有的走向。
注释:
[1]张今译,[美]H.帕克:《美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王秀娟 辽宁大连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11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