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角下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研究与实践

2015-02-28李欣璟陈柯柯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9期
关键词:交叉国际化艺术设计

李欣璟 陈柯柯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多元文化视角下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研究与实践

李欣璟 陈柯柯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设计类学科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较高层面。尤其在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鼓励引导下,整个社会对高层次设计类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更应当加大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的实践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对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提出创新思考。

多元文化 设计类研究生 国际化水平 创新实践

一、我国高校设计类研究生培养现状

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千余家高校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已有120余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也达8个。但从总体上来看,相比于西方,我国设计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较晚,在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设计类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设计类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课程的设计几乎都是与艺术、设计有关,忽视了交叉性学科属性,没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缺乏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需求;教学课程设置没能突出研究生培养目标等问题。

2.应试教育影响学术氛围的提升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大学里应试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设计类研究成果往往表现出个性化、讲求创新和多元化特征,由于评定标准的主观性因素,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内容经过长时间争议才能得到认可。因此,在艺术设计类学生评价体系中,应试的思想和评判模式将会限制设计类学生学术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从而影响整个设计类学生学术氛围的提升。

3.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

21世纪最显著的标志是全球化,全球化不仅仅局限在经济范畴,它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教育的全球化使得研究生的教育不能够只局限于本国。高等院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办学质量需要得到国际的认可;学历和需额外应该得到国际各大高校的认可;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应该达到国际标准,而我国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却远远不够。

二、现阶段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实践梳理

目前,设计类研究生国际化水平培养已经成为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提高本国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举措。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响应教育改革号召,我国针对设计类研究生国际化水平培养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扩大培养规模,增加培养类型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规模。近几年,艺术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行业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我国从1999年开始增大设计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2012年达到了最高峰。到目前为止,我国设计艺术类的硕士点达到了120多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有8个。

为了拓宽人才的培养类型,加快对于社会所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从1991年我国开始设立专业学位,其中就包括了设计类专业学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立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学位体系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于艺术设计类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增强了研究生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强设计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艺术设计学科开始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产生了动画艺术、多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等一些新的专业方向。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随着设计产业的逐渐成熟,尤其是政府纷纷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后,各种媒体加大了对设计行业的宣传力度,艺术设计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面对庞大的人才市场需求,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积极推出了设计艺术教育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去不复返,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正在形成之中。在注重加强专业知识引导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我国设计类院校积极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增设了跨学科的交叉课程,比如中国文化与设计应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设计策划与管理、设计策划与管理、城市品牌战略、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分析、文化品牌营销、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演艺营运与策划等,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3.加强国内外高校互换学习,学习国外经验

纵观我国近年来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在国际化的培养上。我国各大设计类院校,在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组织大学生赴企业调研考察、国内外高校互换学习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们对于专业的热爱,打开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目前我国已有些院校将“工作坊”引进研究生的设计教育和培养环节,可以设置各种不同的主题,邀请来自不同国家、设计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举办各种“工作坊”,同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跨国界的交流。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创新研究

1.开展“工作坊”教学,拓展国际化视野

“工作坊”是指一种概括而集中的教学手段,通常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在一个人数不多的团体中进行师生的研讨,强调互动性与信息的交流共享。我国的设计类院校可以学习国外经验,把“工作坊”引进设计教育和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使得主题多样化,还可以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设计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前来参加,同时教学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举办各种跨院系合作、跨国合作、跨专业合作的工作坊。

2.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艺术设计类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高度的专业性基础上,加强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教育培养,这种交叉既有各种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还有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纵向交叉,同时还要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学研交叉。通过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体系,可以积累学生多元化的设计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和灵活的适应性。

3.引进外籍教师联合任教,加强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

由于设计艺术学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构建一个梯队性的导师团队。梯队性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年龄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还包括学科结构。可以通过安排不同专业教师跨学科联合授课、和国外各大高校之间进行师资交流和合作办学、和国外各大高校之间进行师资交流和合作办学、引进外籍教师联合任教等方式来丰富整体团队教师的学科背景。在丰富学科背景的基础上,改变原来“一对一”式的导师指导制,建立“多对一”的模式,采取主导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小组中各导师在学术上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更有利于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4.通过举办各类专业性国际化论坛来带动学生独立研究能力

我国设计类学院可以定期举办专业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齐聚学校,对于当前较热的热点设计和社会问题进行研讨,为研究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气氛。在努力营造学术环境下,要多鼓励研究生导师采用课题带动教学的培养模式。研究生除了加入课题组进行正常的调研、文献分析、资料查找和整理文字以外,课题组研究的项目也同时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专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分析讨论结果并做出专题汇报。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不仅能够使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启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5.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对研究生的教学方式上,可以多开展类似于“学术研讨”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点的互动性教学组织形式,并且引入社会、企业的实战课题作为教学内容,综合性地思考、设计所涉及的市场、营销、管理、消费者心理等问题,引导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交叉型人才模式。此外,可以引入以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专项特长为方向的工作室教学机制,是艺术设计类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不仅可以培养各种特色人才,还是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的保证。

6.学习国外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硕士生教育阶段,我们可借鉴美国和日本硕士生教育目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把学术研究的职能由博士生的教育目标去实现,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需要大批既重学术,更注重应用和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以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新理念来代替那种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旧观念。而艺术设计学科又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因此,建立开放型研究生教育平台,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更加契合艺术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1]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2]李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06).

[3]徐岚,许迈进中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

[4]屠曙光,当前我国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7).

猜你喜欢

交叉国际化艺术设计
聚焦港口国际化
《星.云.海》
《花月夜》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连数
连一连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