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维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015-02-28周丽歌顾传胜王博宁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9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良好习惯行为习惯

周丽歌 顾传胜 王博 宁宇

(吉林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 吉林长春 130012)

创新思维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周丽歌 顾传胜 王博 宁宇

(吉林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 吉林长春 130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们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入手,浅析如何通过继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思维,建立良好办学制度和构建落实保障体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基础教育 改革 良好习惯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目前学校素质教育就是让全体学生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关键课题。

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但是如何提高国民素质?从哪里入手,怎样才能提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例如,由于我国经济整体在飞速发展,人民开始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去西方发达国家旅游度假已经走进普通百姓生活。但在个人习惯上,据报道游客还存在以下几点不文明行为: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旅游景点随便丢垃圾、小朋友随地大小便、闯红灯等。本文提出重视基础素质教育,从小抓起,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创新思维培养良好习惯。

一、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汉书.贾谊传》有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从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小学生或者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教育就是净化身心,培养良好习惯,即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如诚实守信的习惯、遵纪守则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评互评的习惯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纲要》中先进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习、合作、感恩等。

恩格斯说,“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人的一切行为、语言等,都受到习惯影响,做出的小事也受长期的习惯所指导。所以,从小事上可以在一定程度观察到一个人的特点。因此,要想彻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做起,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培养真正具有良好习惯的中国少年。

二、建立良好办学制度

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我们认为建立良好办学制度是根本。通过创新思维,继续深化改革,破解目前体制的障碍,建立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教育体制功能的实现,获得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的教学土壤。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建设的思想和设计都是通过课程与教师、学生联系在一起。只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整合所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从本质上说,只有课程改革了,才能改变学校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可以将国学作为课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传统文化,尊师重教,产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学土壤。

2.重视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是国家为培养合格的公民专门设计的课程,也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课程。必修课程综合考虑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是许多教育学家及国家教育部门多年的工作智慧结晶。但有些学校一切以考试为目的,并不重视不是主科的必修课程,忽略了思想品德素质和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使用国家教材,重视必修课程,突出学科和知识的扩展和潜力发展,丰富课堂,促进知识、能力、思维和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3.重视课程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落地,接地气,应结合当地的具体经济、社会情况而定。因此,各个地方的学校,应重视实践,根据目前社会现象开设课程,如国学经典、思想品德、文明礼仪、手工制作等。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使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提高。

三、构建落实保障体系

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全面的保障体系,才能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与落实,而不能变成空谈。

1.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要想把教育办好、把学校办强,就需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使得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各项工作能有机配合协调发展。

2.德育教育时间保障

基础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各个学校以德为先,树立良好校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例如,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们要走出去旅游、野餐等休闲度假活动逐步增加。目前在各个旅游景点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人走垃圾遍地、不注意保护公共设施。虽然在景点布置了垃圾箱,但是由于公民意识还不够到位,不能保证垃圾100%被合理投放。由于成年人的习惯是几十年养成的,很难在短期内一次彻底的改掉不良习惯。但是孩子是天真纯洁的,习惯受学校老师、同学、家长影响很深。

因此,建议从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德育教育时间,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课程,由专业教师集中与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再由学生来约束家长、亲人。从幼苗开始培养良好习惯。

3.重视安全保障

重视安全保障,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安全习惯。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之重中之重,各个教育、教学单位都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安全习惯,保障学生在任何突发事件的条件下都能达冷静、积极处理事件并同时提高师生的自救能力。宿舍的管理对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有寄宿的教学单位要加强卫生检查、日常监督、防火防盗,并经常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安全习惯。

综上,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过程,需要继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思维,从建立良好办学制度、构建落实保障体系两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良好习惯。反应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重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根本。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良好习惯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