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把握意外 课堂更显精彩
——从《牛郎织女》《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案例谈起
2015-02-28江苏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210044耿立凤
江苏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210044) 耿立凤
机智把握意外 课堂更显精彩
——从《牛郎织女》《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案例谈起
江苏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210044) 耿立凤
阅读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阅读教学 机智 意外
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生态”的课堂:它是生长着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了预设的教学思路。一般来说,教师都会担心这样的“意外”影响教学过程的严谨与流畅。于是,往往对课堂中的“意外”说“不”。这就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应该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该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案例描述】
案例一
特级教师杨树亚在执教《牛郎织女》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本课主人翁是牛郎和织女,但还有一个角色贯穿于全文——老牛,文章为什么要描述老牛呢?或许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仅关注到牛郎和织女,却忽视了老牛,所以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时,杨老师发现有一个男生,他怯怯地看着老师,手也似举非举。很多教师在这样的公开场合是不敢尝试找这样的孩子来回答问题的,可杨老师却果断地请了他来回答。只见这位学生晃动着不太稳的身体,慢悠悠地站了起来;接着很吃力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他从老牛的身份、老牛的神性、老牛的衬托作用三个方面入手解读了老牛在故事中作用。他的回答,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讶,不难看出他在预习时肯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这时,全班学生自发地鼓起掌来,杨老师也是给予他表扬和鼓励。
后来在教师交流的时候,这个班的班主任道出了实情,原来这个学生是先天性的小儿麻痹症,言语机能和行为机能很不完善,但是智商没有问题;当年差一点没能顺利地进入小学,在家长的坚持和努力下,他才得以入学。
对这个“意外”,不知情者的杨老师,没有忽视他举起的手,这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案例二
《大作家的小老师》讲了著名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在萧伯纳和小姑娘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英国有名大作家萧伯纳。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教学时,我以课文为主载体,设计了以下想象说话的内容:
师:如果你遇到像萧伯纳那样的大作家,并同他玩了很久,回去之后会怎么跟妈妈说呢?
生1:我激动地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知道我今天和谁一起玩了吗?他可是世界著名的大作家呢!”
生2:我一蹦一跳地回到了家,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跟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大文豪一起玩了,我真是太幸运了!你羡慕我吧?”
生3:我回到了家,镇定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同一位英国大作家一起玩了。”
师:他们遇到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作家都很激动、兴奋,你为什么却很镇定呢?
生:因为我没有觉得大作家就了不起,而且萧伯纳的话让我感觉到他太骄傲了。
师:你从哪感受出他的骄傲呢?
生:他让小姑娘回家告诉自己的妈妈,说自己是个世界有名的大作家、世界大文豪。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他的骄傲?
生:他临走前还特地提醒小姑娘“别忘了”,生怕小姑娘回家不告诉她妈妈今天见到了自己。
师:难道萧伯纳说得不对吗?他不是世界有名的作家、大文豪吗?
生:他是大作家,没有错,但这样说自己就会让人觉得自傲了。
师:你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不但没有因为遇到这样的大文豪而“欣喜若狂”,反而还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案例反思】
每一次课堂上都可能出现无法预料的意外。作为一名教师,遇到意外该如何面对?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那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呢?
一、把握意外,机智方显从容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面对课堂上的意外要从容面对。每一次意外也许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既然是自主表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奇思妙想。面对这些奇思妙想,我们既要善用又要巧用,巧妙地将这些看似意外的突发状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提炼整合,让它高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案例一中的那个“意外”,如果教师没有发现这个特殊的男孩,不敢请他在这样的场合站起来,又哪来如此令人“意外”的精彩回答呢?
二、抛却枷锁,机智应对意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的对话如果完全根据教案设计,就会产生“假对话”的现象,就会缺乏课堂教学所应有的灵动性。
教师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学生的“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一“得”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案例二中,萧伯纳和娜塔莎的对话是本文故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需要理解感受的。“出乎预料”是本课的一个关键词,小姑娘的话出乎了萧伯纳的预料。在假设自己遇到萧伯纳,想象那种激动的动作、语言、神情时,那个学生的“镇定”也出乎了我的预料。不同的孩子的阅读感悟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个“意外”,不停地“逼问”,带来了意外的精彩。这个孩子“意外”的回答,也证实了他确实读懂了萧伯纳当时的那种骄傲,同时也能准确地理解“出乎预料”一词的内涵。
可见,机智地把握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挖掘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机智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充满思维的活力;善于总结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孩子的学习更充满个性。
(责编 韦 雄)
G623.2
A
1007-9068(2015)1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