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5-02-28杨淑欣赵志川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价值观

杨淑欣,赵志川,杨 韬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

杨淑欣,赵志川,杨 韬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求,在实践中,只有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学生资助;实践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资助对象的申报评选、审核确定到资助资金的发放,保障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全程公开化,彰显着民主、公正、平等和法治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培育着大学生自强、诚信、友善和敬业的现代公民品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大学生内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大业。所以,每个资助项目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求,在实践中,只有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结合,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用政策和制度彰显民主、公正、平等和法治的刚性力量

众所周知,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直接目标追求,这项工作政策性强、社会敏感度高,工作能否有效规范实施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关系着每一个受助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关系着其对社会的认知与评价、价值观形成与确立,这项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法治的刚性,保障规范实施,才能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切感受到党、国家和社会的厚爱和关心,树立起民主、公正、平等和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工作决策上,建立学校党政联席会议议定原则,每个学期,学校党委都要召开专门党政联席会议,部署有关学生资助工作议题,明确提出,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保证国家各个资助项目有效落实、不出差错。同时,召开全校资助工作会议, 要求各部门、各学院, 通力合作,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防范解决和应对方案,共同做好资助工作。在重大奖励、资助评选前,还要召开专门动员会,讲清要求和规范,筑牢对资助工作的科学认识,为有效开展工作夯实思想根基。

制度建设上,出台文件规范工作。结合实际,修订、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奖助学金的管理与评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完整清晰的依据。同时,还要制订并逐步完善内部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对人员、财务、物资等方面的管理进行科学规定,将各项资助工作规范到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机构建设与工作机制保障上,上下联动、专项管理。学校要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由学工、教务、监察、财务、就业、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资助经费的投入、贫困生的认定、奖助评审办法等重大学生资助问题。要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要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与校内外其他部门进行横向联动,全力筹措资助经费,并对各学院系资助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有效保障全校资助工作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框架内高效运行。与此同时,各学院也成立院级资助工作协作小组,并指定专职辅导员负责此项工作,班级评定小组具体组织各项奖励资助的评议、初审和推荐,形成学校、学院和班级三级评审的资助工作格局,确保资助工作的上下贯通、顺畅管理,有效地保证各项资助政策到位落实。

工作流程上,规范操作,确保科学实施。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工作流程为例,学校要将每年的评选列入日常工作,由学生处牵头,成立国家奖助学金评审领导小组,在评审过程中坚持严格评定、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定期考核的基本工作原则,确保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最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用于家庭经济现在困难的学生。这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是:(1)学生资助专门机构要组织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学习传达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办法和学院的实施细则,公开分配名额;(2)各班召开主题班会,传达学校资助工作会议精神,使学生明白评审的程序文件等;(3)由学生本人写出书面申请,由班级评审小组进行摸底、推选;(4)由学院评审小组进行初审,确定出本学院国家奖助学金的受助人选,在本学院范围内公示;(5)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各学院报送材料召开专门会议,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复审,确定候选人,并在全校范围内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审领导小组会议审定;(6)评审小组审定后根据省厅的要求准备材料,报上级部门审批;(7)上级部门审批后,通报表彰获奖学生。步步为营、扎实规范,确保国家奖助学金政策落到实处、掷地有声。

监督监管机制建设上,让过程运行在阳光之下、不留死角。实践中,一是要强化宣传,使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国家政策,也督促各学院、班级公平公正的评比,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台、校园网、OA办公系统、QQ群、微信等媒体,以及在学生集中的场所张贴海报宣传,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政策文件精神以及奖、助、贷的指标、金额、注意事项等进行宣传,使每位学生深入了解学生资助工作。二是要设立资助热线。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和各学院都要设立资助热线, 随时接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对各项资助政策的咨询,同时编辑《学生资助手册》,随同录取通知书一并发送,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知晓有关政策。三是要有效坚持“三公开,一公示”原则。即:条件公开、名额公开、过程公开和学院、学校两级公示。评定过程要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核推荐、学校审定推报的评选过程开展评定工作,并公示举报电话及信箱,主动接受广大师生及社会的监督,随时听取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投诉的建议整理登记,并按相关规定及时制定解决办法。四是要坚持专款专用,直接到人。对所有的资助资金,设立独立账户,做到专款专用。全部资助款项直接打到学生账户。所有负责资助的老师,不接触现金,有效杜绝了经办人经手现金或挪作他用的违法行为的发生。五是要坚持“五查”:一查资助对象,看被资助的学生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二查政策落实程序,看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是否规范、严谨;三查助学金有无截留现象等;四查助学金否存在虚报冒领、弄虚作假的现象;五查违规问题处理,看师生反映的问题是否查清,违规的问题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了处理。六是要坚持回访,评估资助效果。比如:在发放助学金之后要派专人进行回访,要了解助学金的使用去向,并通过同学进行真实性的核实。对隐瞒真实情况,骗取助学金的,既要采取一定措施,收回发放的助学金,也要对评定该同学的相关责任人采取一定措施。七是建立学生工作督导机制,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原任领导,组成学校学生工作督导组,深入学院、深入学生、深入教室、深入宿舍、深入食堂,了解实情,反馈建议,规范工作。

总之,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开展,实现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过程育人、环境育人,引领着每个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感受着公平、民主和法治的力量,养成科学规范的习惯,内化为信念与品格,培育成深植内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用行动和热情诠释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公民品格

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724.07万人次,资助总金额574.11亿元,比2012年增加26.28亿元。其中:各类奖学金共奖励全国普通高校学生772.10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9.37%,比2012年增加6.18万人;奖励金额140.37亿元,比2012年增加8.69亿元。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708.48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6.95%,比2012年增加15.36万人;资助金额168.16亿元,比2012年增加8.50亿元。金融机构为本专科生、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264.85万人,比2012年增加1.40万人,发放金额149.84亿元,比2012年增加0.81亿元。师范生免费与补助资助8.02万人,资助金额6.61亿元。全国高校学生赴基层就业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5.04万人,资助金额7.10亿元。全国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国家资助5.30万人,资助金额6.50亿元。退役士兵考入普通高校享受学费资助3930人,资助金额1920万元。大学新生入学资助18.56万人,资助金额1.22亿元。特殊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其他资助项目总计资助1609.95万人次,资助总金额67.95亿元。此外,2013年秋季学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本、专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4.25万人,占当年本、专科新生总人数的10.40%。数据已经说明,国家密集出台这么多项学生资助政策措施,资助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高校各项资助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以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为保障,以国家繁荣富强为基础,依赖于国家巨额资助资金的投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手捧着一笔笔资助金,沐浴着党和国家的政策温暖,饮水思源,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自由心生。

在资助对象的确定与审核上,每一项工作都要求和鼓励资助对象自强不息、诚信友善、勤奋敬业。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报者必须学习成绩优良、自强不息、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突出,二者共同的评选标准之处是“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做好这项工作,旨在激励大学生以优秀典型为榜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立德修身,树立良好的学风,勤奋敬业,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国家助学金的申报要求,必须提供学生家庭所在地乡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能够证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并且要求申报者无违纪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国家助学贷款本着应贷尽贷、诚信守信的原则,保证家庭经济一般但缴纳学费又有困难的学生个人或家庭。为杜绝不讲诚信的事情发生,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系统已经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实现对接,对于逾期不偿还贷款利息及贷款本金的违约学生将列入人行征信系统。届时会影响贷款本人及共同借款人的诚信,直接影响到贷款人及共同借款人的工作与生活。从贷款实务操作上,为保障学生诚信还款加了一道保险,上了一把安全锁,从而教育和引领学生倍加珍惜和培养自己的诚信品格,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首先要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的是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为完成学业提供基本的保障,潜移默化引领着大学生学会珍惜、学会劳动、学会勤俭。校园自强之星评选,要求申报者具备刻苦勤学、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优秀品格,引领大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明辨、善于决择,进而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资助全过程来看,资助工作引领学生学会宽容、学会自律、学会助人,培育着友善的公民品格。作为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极易导致心灵敏感、人格自卑或孤僻。所以,在资助工作过程中,既要给予物质经济的资助,更要讲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具体的资助工作全过程和每个资助细节中,给予友善之举,传递友善之爱。比如,评选校园自强之星时,不能只讲求场面,一味让困难学生一遍一遍揭伤疤倒苦水,将展示办成诉苦大会,这样,对学生自身的心里感受关注不够,势必影响活动初衷。因此,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感受,更多地给予人文关怀,在对贫困学生实施援助时,采用隐性的方法,来避免“贫困生”的标签对其产生消极影响,重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自身的人格特点,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情商和经受挫折的能力。这方面,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有效探索。一是实施“资助包计划”,就是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实际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搭配不同的资助方式,予以资助。资助内容包括物质资助、学习过程督导、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养成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五个方面。其特点是,资助类别清晰、责任明确、资助有效,实现了资助工作的个性化与育人工作的实效化。二是有效实施“英才项目计划”,以能力培养来淡化经济资助, 变“保障性资助”为“发展性资助”,就是在坚持个体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尝试对学生团体的资助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本人及家庭的经济困难。 这个计划分为两个部分,大学生讲堂和英才训练营。大学生讲堂分为三个版块:精神讲堂、行为讲堂、科研创新与职业发展讲堂,以此实现资助工作由物质资助向精神塑造、行为养成、科研创新与职业发展的服务延伸;英才训练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一系列学校和企业组织的活动,对讲堂内容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鲜明的就业目标导向。三是以校内师生奉献爱心为基础,以慈善机构支持援助为辅助,以社会关注为后盾,通过接受学校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等方式,成立公益性组织“爱心之家”超市,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学生可以在接受爱心物品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将校内外的爱心传递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手中,实现了学生资助的日常化、人性化和社会化。

同时,也通过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或志愿活动,引领学生自强不息,向更广大的人群,向社会传递爱心,传递友善。实践中,我们的探索是:(1)组建大学生“自强社”,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发组成,以自立自强为宗旨,以互助友爱为信条,通过组织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实现自助与助人的有机结合。(2)探索校企合作,定向就业的“契约资助计划”,就是企业有条件的资助学生,把条件以契约的形式加以固定,资助方和受助方共同遵照执行,学校充当协调人的作用。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上学的费用问题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问题,又解决了企业招聘优秀员工和人才储备的问题,一举双赢,有效地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感恩精神、诚信品格的养成与提升。(3)开展就业帮扶,设立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基金,缓解学生就业困难。(4)设立学生“科研助困基金”,每年组织专家评审出若干个可行性强的项目进行资助,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设有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不同等级,资助金额从1000元至5000元不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自愿申报课题,根据结项课题成果情况,经专家认定办理相关手续或给予相关奖励,激发困难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热情,让学生有了“踏实的感觉”、“没有觉得比别人低一等”,甚至还有了搞科研的“神圣感”。(5)设立学生大病救助基金专门账户,建立专门档案,专款专用独立核算,资助患重大疾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缓解患重大疾病学生的经济压力,为其得到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总之,高校学生资助各项工作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着榜样示范正力量,实现着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引领广大学生完善人格、思想向上、自强自立、友善互助,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抓手。

2014-12-23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学生资助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HB13JY042

杨淑欣(1962-),女,河北石家庄市人,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7

A

1672-4658(2015)01-0170-03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价值观
困难中遇见团队
我的价值观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