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和民生现状

2015-02-28林祖华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民生思想

林祖华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和民生现状

林祖华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改善民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检验看,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科学的民生思想。但由于发展历史、发展基础等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在改善民生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辩证看待,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科学性;民生现状

改善民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改善民生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民生思想。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指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行为、过程和状态的思想观念的总称。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科学的民生思想,但社会主义社会在民生改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科学性,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社会民生改善现状,对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科学的民生思想

判断一种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不仅要从它的理论基础看,而且还要从实践检验看。纵观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根本目的和实践检验,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科学的民生思想。

一是从理论基础看。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是科学的民生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各种思想流派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之时对人自身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审视,科学认识人的本质,充分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多样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充分认识人民大众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人类历史的享有者;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核心和终极目标,这是民生发展的最高标准和理想境界,是人类社会民生思想的历史性飞跃。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生活,关心人的利益。人类的生活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满足自身丰富的享受和发展需要,人类的生活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保障。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79追求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原则,马克思曾经强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因此,利益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再次,马克思主义关爱人的幸福。实现人类的普遍幸福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从中学时代开始就高度关注人的幸福生活,在其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充满激情地指出:“人们超越动物的自由选择在于为人类利益服务。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P459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提出了实现人类普遍幸福的必由之路。“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286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2]P443“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1]P243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民生改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人类社会民生思想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因而具有科学性。

二是从根本目的看。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全民谋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P28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285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从成立那天起,就确立了为民众谋利益的宗旨,宣布布尔什维克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融合在一起的。正由于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和平、土地、面包”三个响亮的口号,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迫切要求,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热情,最终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建党94年来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中国人民民生改善而不断奋斗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P1096因此,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些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最终翻身得解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P163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体现了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江泽民审时度势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根本点和落脚点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为民谋利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共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十分关注人民群众利益,胡锦涛强调:“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讲话中也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5]P3总之,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胜利。

三是从生产力发展看。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决定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归根到底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标准,如果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那么就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反之就是倒退。因此,评价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评价一种思想是否科学,首先要看它能否容许或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不只是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比资本主义民生思想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苏联只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人民福利全面改善,资本主义国家为此却用了近百年时间才走完这一转变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连续时间这么长,增长速度那么快,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从1981年到2004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5.17亿,连世界银行也赞叹: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速度不仅比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快,而且比这些国家同等生产力水平时期的发展速度也要快。从工业化速度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一般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社会主义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大约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从城市化发展速度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由10%提高到30%用了100年的时间,1900年达到31%;从30%上升到50%用了大约50年的时间[6]P38。中国城市化水平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6%上升到30%的水平,只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从30%上升到50%的水平预计大约只要25年的时间[7]P197。也就是说,今天中国城市化速度比西方发达国家同等生产力水平时期的发展速度整整快一倍。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看,中国的速度也要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从300美元增长到800美元时用了70多年的时间,中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8]P9。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能代表社会前进方向。法国著名学者托尼·安德烈阿尼指出:“中国的发展对具有进步思想的人来说,代表了一个更好、更和谐的世界的希望。正如中国人自己所说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吸引着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占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而是因为这种社会主义能够带来普遍反响。”[9]P29

四是从实践检验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科学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受了各种考验和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因而是科学的。考验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希望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退了帝国主义的进攻,也粉碎了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战争结束后,立即恢复生产,加快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从1926年到1941年,苏联执行了3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1913年相比,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7.5倍,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增长40倍,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化强国,工业生产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0]P11只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资本主义国家为此却用了近百年时间才走完这一转变历程,这不得不让世人惊叹;考验之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遭受重大损失,伤亡惨重,但是它在战后不长的几年时间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大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很快恢复了国民经济。后经过约20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相当于美国的80%,位居世界第二位,1957年,苏联还先于美国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同时,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高潮,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共有15个国家先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让广大劳动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土面积占世界各国领土面积1/4以上,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工业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2/5,国民收入约占世界的1/3;考验之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冲击。但经过苏东剧变二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经受住了各种干扰,社会主义没有终结,而且越来越强大。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中国犹如一个巨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考验之四,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濒临“国家破产”等。而社会主义中国虽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在宏观调控反危机四大政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推动下,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复苏之路,率先实现经济回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民生建设也取得新的成效。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889亿元,增长10.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821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097亿美元;粮食产量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产2.1%,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11]。俄罗斯学者鲍里斯·斯拉温强调指出:“中国正在向我们展示比西方更有活力的经济。中国的经济改革以每年12%的增长速度证明了自己的效率。……。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同时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进步性。”[12]P5因此,这一切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总之,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代表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先进生产力,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科学的民生思想。

二、必须辩证看待社会主义社会民生现状

虽然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科学的民生思想,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在民生改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不回避社会主义社会在民生改善实践中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也不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民生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很多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具体来说:

一是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生保障水平还没有达到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江泽民曾经指出:“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也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也不行。”[13]P79以中国为例:当前,中国经济总量虽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生活也在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也没有变。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800美元,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105位左右,用联合国界定的每人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标准衡量,中国现在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按照农村扶贫的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2013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还有8249万人[11]。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都说明中国民生保障水平还较低。

二是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生保障范围还没有达到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目前73111万人的城镇人口和62961万人的乡村人口中,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共3221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有497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有57322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416万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90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641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897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有7266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97万人[11]。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村劳动者和农村居民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仍然较窄,离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民生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比如,中国目前现行的民生保障制度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协调,民生保障的领导、管理、服务和监督相对比较分散,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格局。由此,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决策和管理上的矛盾和碰撞,因此,管理体制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生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有关民生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也相对滞后,比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还未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是走过不少弯路,犯过一些错误。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严重的民生问题,如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品供不应求,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倡导所谓“新思维”,崇尚西式民主,而不是去真正关注民生,老百姓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离人民群众的要求也越来越远,结果忽视民生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训极其深刻;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偏差,导致了在政治上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出现急躁冒进,在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过分强调高积累,低消费,如1959年的积累率竟然高达43.8%,使得人民生活大受影响;1966年至1976年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提出所谓“抓革命、促生产”,错误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十年文革”使得国民经济严重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财政收入不断减少,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买东西大多要凭票,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社会主义社会民生改善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地头脑,正确地面对。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一是从理论上看,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应当是一致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先进社会意识常常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存在的现有状态,预见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如某一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表明,并不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就一定是最进步、最先进的;同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不一定是落后的。比如历史上有许多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在思想领域却超过了经济上相对先进的国家。18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法国,但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却比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高得多, 19世纪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但德国却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故乡[14]P302。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15]P702因此,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生保障水平还没有达到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就一定落后于资本主义民生思想。

二是从发展历史看。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比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时间早、历史长。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算起,资本主义已有370多年的历史。而从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其中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只有70多年,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迄今为止也只有50多年。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要年轻得多,可以形象地打一比方,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老年阶段,而社会主义社会才刚过少年阶段。正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时间短,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和成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因此,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必然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摸索,必然会遇到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抵御来自外部资本主义社会的干扰。由此可见,其发展难度可想而知,不犯错误不可能,不受挫折也不可能。

三是从发展基础看。资本主义制度从形成到确立和发展,不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剥削和掠夺中,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运行经验。相反,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时间迟、历史短,而且底子薄、水平低。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是同一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以中国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发展水平到底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少?大约150年,至少是100年以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有力证明:一是工业化水平,二是城市化水平,三是人均国民收入。从工业化方面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就先后实现了工业化,而20世纪中叶的中国却还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工业化程度极低,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多一点,生产力水平相当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发展水平,社会劳动仍以个体的人力劳动为主体。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中国落后的程度相对就更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10.6%,而此时欧美的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城市化,195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是64%,联邦德国70.9%,英国77.9%[16]P12。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初的水平,1800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水平已为10%。因此,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整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0年。从人均国民收入看,差距更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十几、二十几美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8]P9。

四是从发展趋势看。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之所以能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新制度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但是这个事业已经开始,这是最主要的。”[16]P16目前,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地陷入不景气状态,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慢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报告,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2.5%下降到2009年的0.9%,全球经济正在从发展中国家带动的“长期强劲增长”转变为”严重的捉摸不定”……面对70多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在2009年会急剧减速,美国、西欧和日本处于衰退之中[17]。牛津大学的教授阿什在英国《卫报》撰文指出,美式自由市场经济正被乌云笼罩,与此同时,中国实行的中央控制经济加市场经济的混合模式看来前途更为光明。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稳定器”作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不是一种偶然或无法解释的现象,而是更多得益于其缜密的经济和社会规划,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18]P34。意大利的经济学家洛蕾塔·拿波里奥尼强调: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经济欣欣向荣充满希望,是因为中国在重新定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模式已经战胜了西方体系,比其他任何模式都更能保障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P37。因此,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更能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是其发展的道路却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同样如此。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保障水平还不如资本主义社会,就否定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科学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如资本主义,就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胡锦涛在新进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3-02-19(1).

[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6]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7]戴均良.中国市制[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

[8]戴均良.正视“两个必然”加快社会主义建设[J].理论与现代化,2001,(6).

[9][法]托尼·安德烈阿尼.变革发展中的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10]金挥,等.苏联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4-02-24,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12]李兴耕.斯拉温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进步性[J].国外理论动态,1998,(12).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1950-198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1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世界对明年经济前景很悲观[N].参考消息,2008-12-17(1).

[18]孔根红.危机与变革前途与命运——简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几次反”危机”[J].红旗文稿,2010,(10).

[19][意]洛蕾塔·拿波里奥尼.为何中国共产党比我们资本主义国家经营得好[J].红旗文稿,2012,(18).

2014-12-20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在江苏的实践.项目编号:12MLA001

林祖华(1964-),男,江苏海门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研究.

D669

A

1672-4658(2015)01-0008-05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民生思想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思想与“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