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曙森外语高等教育思想探究

2015-02-28黄立志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院天津大学外国语

黄立志



李曙森外语高等教育思想探究

黄立志

(1.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2.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204)

李曙森先生是新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外国语教育专家。他是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75年3月到1978年12月期间曾经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工作,担任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他为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诸如与日本建立友好学校、面向华北招生、大力发展电化教育、建立语言学研究所等等。今天看来都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他关于高等教育特别是外语高等教育的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今天挖掘、整理和学习。

李曙森;天津外国语学院;教育家;外语教育;电化教育

解放后,在天津曾经出现过一位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杰出教育家李曙森先生。在整理他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工作时期的言论和文字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也是一位外国语高等教育的专家,他的外国语高等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指引作用。

一、李曙森先生简要生平

李曙森(1910-1998),河北霸州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外文系,获得学士学位。曾经在50年代担任过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副司长、高等教育部中等技术教育司司长。1954年6月19日,毛泽东亲自签发了任命天津大学副校长的委任状。1975年3月19日,天津市革委会决定由他任天津外国语学院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8年12月19日起担任天津大学校长,后任代理书记、名誉校长。他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工作时期,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天津乃至全国外语高等教育的发展。

1999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同志评价李曙森先生:“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同志评价他:“社会主义教育忠诚的奠基人,知名教育家。”[1]原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渝钦教授在《李曙森文集》一书中的序言中称他“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教育家”[1]。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李曙森是共和国老一辈卓越的革命家和教育家。”[2]笔者认为他们的评价客观、公允。《天津日报》1966年8月13日第九版一整版,发表了大批特批“李曙森”的一组文章,通栏标题为《彻底清算李曙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罪行》。文革前期,对他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文革后期,就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工作。

二、外语办学思想

1.抢抓机遇壮大发展自己

切实满足社会需求,抢抓机遇、发展壮大是每个高校发展道路的共识。然而,1977年刚刚粉碎“四人帮”,左倾思想还占主导地位。李曙森同志强调:“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李曙森同志基于多年管理经验和基层工作经历,敏锐地意识到扩大本科生和硕士生招生,进行成人教育性质的干部培训,满足当时我国人才短缺的现实。1977年9月,他说:“我意应当允许外院较大量地招些研究生(25岁到近40岁),采取开研究生班的办法而非师傅带徒弟办法。绝不可用老眼光看研究生培养的有关的问题。”[4]政治家也罢,教育家也好,都是历史人物,都要解决他们那个时代面临的社会问题。今天看来,可能1999年扩招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毋庸置疑,李曙森是颇有先见之明的。他的那些想法后来都变成了现实。而且本科生扩招也仅仅是1999年的事情,他的见解和主张比后来的现实提前了20多年。工程硕士教育从1984年提出,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他提出的“研究生班”的做法就是工程硕士的雏形,也比工程硕士的正式批准提前了20年。某种意义上说,他最早提出了“翻译硕士”的主张,而我国翻译硕士的批准和招生比工程硕士更晚。

天津外国语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批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这与李曙森的倡导和引进人才的思想不无关系。早在1977年12月,他就提出大学应当招收研究生,而且他还认为:“从这个任务看,今后的大学里研究生的数量,有可能与大学生数量相当。完成国家科研任务,研究生是重要力量,也和专业研究机构科技队伍差不多,量的比重会逐渐增大的。”正是通过他的极力推动,1979年3月天津外国语学院首批研究生报到入学。在世纪之交,像北京师大这类985高校,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如今研究生的比重还在增加。

2.探索外语高教独特规律

具有全球化视野,主张与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建立友好学校。1978年6月,他提出:“与神户外国语大学,争取建立联系,订立交流协议。”[5]外国语院校必须实施国际化办学,历史证明,他的这些主张是超前的,正确的。今天,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这是经过了包括李曙森同志在内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1961年2月经周总理同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后方针任务的请示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李曙森于1976年提出天津外国语学院应当秉承“高质量、多语种、一条龙”的发展战略。他详细地解释了它们的内涵。前两个都好理解,所谓“一条龙”就是附校、本科、研究班或者高级翻译班前后衔接。事实上,这些正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今天看来,他的这种办学理念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天津外国语学院校园面积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据代彭康老师回忆:“李老还设想将当时外院西邻民居‘照耀里’的大片平房,纳入外院远景规划之中,并派人做过调查。”今天重读他的“建议”,感到非常具有超前性。如果他当时的建议能够实现,今日天津外大的面貌会更加壮观!由于他具有特殊的身份,可以接触到上层,因而他的决策和建议颇有针对性,十分吻合上级管理部门的主导思想,而且比较超前。根据天津外国语大学档案室保存的1975年6月9日下午会议记录,天津外国语学院核心领导小组会议上,有的领导同志对于基建项目认为“要留有余地,不要安排太紧了”,而他提出:“今年基建还存600万元,按项目无法处理,教育局要召开计划会议。”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赶紧做基建项目计划,申请教育局的这笔资金。我们无法获悉后来学院是否申请到这笔经费,但是他的确解决了教职工很多实际生活的问题,诸如每个教职工家庭配备一套煤气罐。这在当时十分难得。

学术期刊是反映一所高校学术水平的标志。李曙森同志将校内外的学术期刊通盘考虑,为学院乃至我国的外国语教育指明了发展道路。1976年他提出:“为了交流科研成果,我们准备出版不定期的校刊。要着手《英语学习》的复刊工作,并准备出版‘译丛’。”[6]由于种种原因,《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到1993年才创办。1978年10月,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类杂志《英语学习》复刊。于1980年,学校创办了《文化译丛》季刊,1994年更名为《世界文化》。如今我国外国语高校的学术期刊显得十分重要,甚至期刊的名声超过了主办学校,譬如《外语界》、《现代外语》和《山东外语教学》等。

李曙森同志还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诸如办夜大学、创办语音学、语言学、教育学、翻译的研究室和研究所,扩大附校数量等。后来他的许多设想都实现了。1979年,上海外国语学院成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1991年天津外国语学院建立了第一个研究所——翻译研究所。可以说,他敏锐地摸索到我国外国语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并预示了发展方向。

三、外语教学思想

《李曙森文集》收录了李曙森同志撰写的大约90篇论文,其中有5篇是在天津外国语学院时撰写的,其中包括很多外语教学思想。1977年9月《关于大力改进天津外国语学院工作的建议》一文谈到“天津外院,应当面向河北、山西、内蒙古、天津华北四省市,天津市需求有限。”[4]现在看来颇有远见,因为那时候天津外院只面向天津市招生,到了1994年学校才“实行招生体制改革,扩大外地委培生,可放开面向全国招生。”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他的这一设想提前了17年。天津外国语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当时来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为天津外语提高教育质量扩大社会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观。1978年6月,他在《如果这样办天津外语学院——我的一个设想》中提到:“开班招收四省市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而外文不过关的二年制专修班,可采取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办法。造就外文能听、说、读、写、译又掌握其他专业的人才。”[5]1983年学院举办了一些类似专修班的英语培训,其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也曾经在学院进行外语培训。如今天津外国语大学开设双学位教育,鼓励非语言专业修一至两门外语,2010年学校又创办的“求索学院”实际上都体现了“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思想。

宽严结合、以严为主的教学管理思想。天津外国语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以一本线录取,就是因为她具有良好的传统,注重教育质量,从而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正是基于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工作的经历,李曙森同志提出:“要建立考查、考试制度、升级留级制度、淘汰制度、考勤制度、学生守则、教师工作量制度、备课制度、辅导制度、定期交流教学经验制度等。对于学习懒惰,纪律松懈,考试屡次不及格、不求上进、屡教不改、行为恶劣者不发给毕业证书。不能让‘学不学都上学,考不考都算好,会不会都分配’之类的说法占领市场。要给予教师权力,让教师对学生敢于管,敢于严格要求,应该明白‘严是爱,宽是害’。”[7]今天这些教学制度已经成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常规制度,并有所完善。

李曙森不仅仅是一位设计师,也是实干家。据代彭康老师回忆:“他自告奋勇找到当时的天津市委第一书记林乎加同志,为外院争取了10万美元的外汇。从1978年开始,每年由天津市直拨5万美元外汇给外院,用于进口原版外文书刊。据说这在当时全国的外语院校中是独一无二的。”就日语专业而言,他充分利用学校掌握的外汇,连续几年通过图书馆,进口了大量的日文书刊,不断充实了系里的资料室,当时连同与神户外大交流来的书刊,仅在系内的原文图书即达万册,其中包括大百科全书十余种,字典、辞典数百种。不仅基本上满足了系内各个层次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支援了南大、师院等兄弟院校。后来,据图书馆退休老师董守信回忆,进口《大英百科全书》1977年版,是天津市当时唯一的一本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在全国也是很少的。

四、外语电化教育思想

李曙森同志十分重视外语院校的电化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先导。早在1950年12月,他就指出:“采取多种形式,如幻灯、漫画、歌咏、秧歌、拉洋片、黑板报、屋顶广播等进行广泛的群众宣传。”[8]也就是说他主张采用幻灯、电影、广播等电化教育手段进行“冬学”。可以说,他是新中国最早倡导电化教育的人之一。1976年他就提出:“发展电化教学时外语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方法。要遵照周总理所教导的,克服保守思想,大力开展电化教学。”[6]1977年第一期《人民教育》刊发了一段文字,主要内容是介绍什么是“电化教学”。解放后我国最早公开出版的电化教育著作当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傅统先译《世界电化教育概况 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新动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他的电化教育思想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进而,1977年他指出:“开展电化教育,包括录音、广播、电影等,造成学外语的环境,提高质量。”[4]实际上他指出了外语电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为今后我国外语高等学校乃至整个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发展勾勒了蓝图。可见,李曙森同志是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关于外语院校电化教育的保障问题,李曙森提出了更为具体和操作性的建议。他主张:“外院是事业单位,除经常费外每年应有电化教育及图书资料的较固定的事业费,不准挪用。”经费是电化教育也就是今天教育技术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经费所谓重视都是一句空话。他的这些主张在现在看来属于常识,而在当时确实难能可贵。其实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体制问题,也就是说需要构建一定教育技术专业地位和行政地位。如今一些外国语高校将教育技术专业合并归属到其他学院,这种做法无论对于教育技术专业还是对于外国语高校的发展是否有利,都需要时间的验证。

他不仅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家,而且也是实干家。据当时代老师回忆:“1976年的大地震后不久,他找到了天津大学有关的同志,请他们帮忙将外院主楼西侧原来的教堂,设计为可作同声传译的电教馆。在建材供应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市里有关部门批来了基建的原材料,教堂终于改造成了电教馆。”[9]1977年12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已经把原教堂改为同声传译的小礼堂,可以同声用六种语言看电影或听广播。这在目前来说是先进的电视教育。”[7]不仅如此连日语系在系内修建了供教学用的电教室。可以说,当时天津外国语学院是我国外国语高等院校电化教育的先进样板。

李曙森同志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工作了四年,这四年也是天津外国语学院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其中,李曙森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于我国外国语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作为新中国一位外国语高等教育专家,因其对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乃至中国外国语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他必将永远载入史册。

[1]李曙森.李曙森文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米靖.李曙森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89-394.

[3]李曙森.如何正确对待争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365-367.

[4]李曙森.关于大力改进天津外国语学工作的建议[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335-340,335-340.

[5]李曙森.如果这样办天津外语学院——我的一个设想[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356-358.

[6]李曙森.关于天津外语学院今后办学的几点建议[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320-334.

[7]李曙森.关于教育革命的问题[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341-354.

[8]李曙森.今年冬学怎么办?[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63-70.

[9]代彭康.李曙森同志二三事[N].天津外院报,2001-06-22(2).

2014-11-23

黄立志(1966-),河北南宫人,副教授,兼职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

G640

A

1672-4658(2015)01-0135-03

猜你喜欢

外院天津大学外国语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简介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学生写话
郑州外国语学校
The Application of Hedges in EFL Class
An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Yue Lai Yue X”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办学模式探究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办学模式探究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总目次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