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2015-02-28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苏 伟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苏伟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真正掌握学习的本领,教师也真正贯彻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精髓。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思维方法良好习惯
古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其中的传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终身受益的“渔”,就是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渔”,教师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怎样做到授之以渔呢?这需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
一、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与数学有关。用所学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快乐。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往往能使心情感到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更多的自信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功底,还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样就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针对这一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教四年级时,我曾两次组织所教班级的学生参加“竖式竞赛”。学生为了准备这个竞赛曾对竖式题目“入迷”很深。由于积极的准备,竞赛结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运算能力、应变能力、答题技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在全校性的竖式竞赛及团体比赛中获奖。
二、教给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1.养成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培养其学习自觉性。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3)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其学习自主性。
首先,要培养严谨的习惯。在数学解题中要仔细审题,确切地抓准题目中的每个字眼,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其次,要培养反思的习惯。学生不但要反思自己的作业错在哪里,更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反思是一面镜子,它不但可以矫正学习方法中的失误,还可以再次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最后,要养成质疑的习惯。要消除孩子头脑中的“唯师”、“唯书”至上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也需要教师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
三、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授之以渔,必须做到“对症下药”,也就是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做到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比如我班45个学生,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志趣不尽相同,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师生双方再努力,也不会有多大收获,同样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还有可能会挫伤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志趣。但是,如果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根据个体间现实存在的差异“量体裁衣”,那么,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不同。比如,我在设计课后练习时,按照难易程度,分层次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困生做基础性练习,中等生做应用性练习,而优等生则在完成前两项作业的基础上,必须再完成发展性练习。这样,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平时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学困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我的课堂上“删除”了学困生“看热闹”的现象。这样的分层练习对备课的要求很高,既要备课又要备人,需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作业,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效地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人人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将这种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坚持、再提高。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授之以渔的科学方法,他们才会有吃不完的“鱼”,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之教育境界。这样,学生才会在数学学习中乐“渔”,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学”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