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以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的教学为例
2015-02-28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徐兰
□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徐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以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的教学为例
□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徐兰
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潮流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这没有错。但在重视学生的“学”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学生的“问”呢?须知,学生的学习是由疑问引发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又哪来深刻的学习呢?正如《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所指出的:“(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创设质疑氛围,激发敢于质疑;二是科学设置进程,引导善于质疑;三是调动学生内驱,鼓励探究释疑。下面试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课堂探索与思考。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因而这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起始课”,也即“种子课”。
【片段1】课前一吟,鼓励质疑。
一上课,孩子们就延续了语文课的传统,开始了“一课一吟”: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师:老师平时一直说,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爱动脑的孩子。老师很希望在这节课上继续看到你们积极思考的样子,听到你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好吗?
【教后感悟】可能有人会说这种表面上的工夫真有用处吗?真别说,每天这样念一念,让学生时刻有质疑的意识,真的有惊喜。
【片段2】提出课题,鼓励质疑。
师(出示课题:认识平均分):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要学平均分?学了平均分有什么用?
生2:平均分与分东西有关吗?
生3:平均分与乘法有关吗?
师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质疑意识很强,提出这么多的疑问,只有敢于质疑,才有可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新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些疑问,对自己有信心吗?带着信心出发吧!
【教后感悟】课堂一开始,直接出示课题——认识平均分,让学生根据课题自由地提问,鼓励孩子质疑,保持孩子的“提问”天性,进而由问题引发思考,学会质疑,真正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片段3】操作感悟,激发探究。
师:看猴妈妈带来了几个桃?把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请用6个圆片代替6个桃子,来分一分。(学生操作,下略)
师:这三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再观察这三种分法,哪种不是平均分呢?
生:分1和5和分成2和4的不是平均分,因为分得的不是同样多的。
(教师从黑板上取走不是平均分的两种,留下平均分的3和3)
生1(这时有学生抢着举手):老师,6个桃还可以进行平均分。(学生黑板贴圆片展示)
【教后感悟】教学中,我以别样的视角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通过讨论“可以怎样分”使学生认识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并追问:“刚才分得的结果,哪种不是平均分?”于是孩子们思维被激发,一下子说出其他平均分的方法。
【片段4】自主探索,质疑分法。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3根、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学生操作分小棒,并同桌交流)
师:是不是12根小棒,只有这几种平均分方法呢?
生1(质疑):不对,12根小棒,还可以每(6)根一份,分成2份。
生2:12根小棒,每(1)根一份,分成12份。
师:仔细观察这些分法,你们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3(质疑):如果是13根小棒,能不能平均分呢?
师:现在我们接触的都是正好分完的情况,这位同学能够提出不能分完的情况,真的很了不起,我们为他鼓掌!对啊,如果是13根小棒我们该怎样平均分呢?分了后又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带回家继续研究,明天我们与老师交流。
【教后感悟】老师通过“先扶再放”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质疑问题,12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接着让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领悟到总数不变,每份的根数变多,相应的份数会变少。学生最后的质疑非常精彩,也是长期鼓励学生质疑产生的火花。
总之,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有疑才会产生认识的冲突,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因此,日常教学中,要始终带着“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是否会深刻地思考问题”这样的理念去教学,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