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2015-02-28阴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中心学校俞国新

新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段落整体文本

□阴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中心学校 俞国新

也谈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阴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中心学校 俞国新

新课程倡导我们一线教师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从而用好教材。但当今普遍性的“盲人摸象”式的阅读教学阻碍了学生文本阅读的整体感悟,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主要从正视段落,把握篇章,跨越文本三方面入手,对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性进行探究,从而为教师更好地掌握整体使用教材的方法做出有益的尝试。

整体性教学 正视段落 全篇中心 跨越文本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能真正蹲下来倾听学生的“畅所欲言”了,学生能“我手说我心”,再也不用在作文中作假了,新课堂有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场面。但是,长期以来,总有一些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教学重点,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或是拎住几个重点句子反复咀嚼,其他的则一概视而不见;或是教师没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机会,便直奔研读课文环节了。诸如此类现象,结果学生只记住了几个词、几句话,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性,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呢?

一、从正视段落入手

曾经在语文教学中很流行“一个小段落教一节课”,挖了句、抠了词还不忘品品小标点,一节课在不断的回环往复中徘徊。学的细是细了,可被指责容量太小、进度太慢,该教的不该教的都教了。新课改的今天,众多教师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一节课或蜻蜓点水,或花拳绣腿,不该教的教了,该教的却没有教,使得学生身在课堂,心却一无所获。其实,回归本源,细看段落也是整体知识的生长点。

1.瞄准易漏细节。新课标指出:“在小学不同的阶段,要求认识不同的标点符号并能正确使用于作业和作文中。”可是,大力提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正确加标点的能力却有退化的迹象,有的不会联系上下文辨别语气,有的对如何加标点感到困惑迷惘。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在语文课人文性盛行天下的今天弱化了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认识,误以为如何指导学生加标点只是教学上的细节。其实,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因为标点和汉字可视为汉语的左膀和右臂,缺一不可。既然如此,又该如何训练呢?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年段

目标对有研究价值的段落进行重点训练。如第七册(人教版)《秦兵马俑》的第8小节就是典型的总分段落,可以根据学生学情,问:“在这个小节中,你读懂了哪些标点,为什么这么使用?”也可以这样问:“数数这段话有几句话?”“第二个长句中除了逗号还有冒号、分号、省略号,为什么这么用?”要回答这样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学生必须从整句话、整段话出发,经过全方位、深层次的考虑才有自己的体会。又如联系前后文分清这句话是文中哪个主人公说的,请学生紧密联系语境补充提示语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长串的对话,从而帮助学生理清加标点的规律。可见,从整体出发就会少些无从下手,少些盲人摸象。

2.联系前言后句。新课标在对中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样,对片段的整体感知,也可引导学生从关键部分入手(即从一句话,一个词入手),前后联系,上下贯通,从而全面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把握篇章入手

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字蕴藏的美感。

1.扣住辐射问题。新课标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把握。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

2.锁定全篇中心。中心句是文本的脊梁,是整体内容的浓缩,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它以内容为依托,直接切入文本的精神实质,并以此引领读者对文本做进一步探究,逐步形成、完善和丰富文本精神本质的内涵,是一些主题凸显的阅读文本经常可以采用的途径。例如第七册(人教版)《搭石》一文,可以采用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画出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再次要求学生品读课文,填空“_____________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创造性使用中心句的基础上,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美丽”这个问题,请学生给自己的发言寻找根据;采用这样的引导,将理解语言文字与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有声的朗读、无声的默读,在下文的2、3、4小节中分别找了“搭搭石的美”、“走搭石的美”、“让搭石的美”、“背老人过搭石的美”。在学生反复揣摩语言文字、与言语对象产生共鸣、并在共鸣中生情的情感触动下,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每体会到一种“美”便进行回读,此时的读不是为读而读,而是荡气回肠地读,有感而发地读。多次的回环反复后,那道“美丽的风景”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生命体融入了学生的血液,植入了学生的心灵。整体把握文本主题,使得文本阅读呈现出高屋建瓴的新局面。

三、从跨越文本入手

有专家说“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新教材的编写者们用心良苦地进行了收集、讨论、斟酌、筛选、整理等大量工作才有了现在的课本。可我们不少语文教师依然习惯于依靠语文教师用书或者各种教学资料来备课,而恰恰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读,结果在教学中往往造成每篇课文、每堂课“各自为政”,缺乏知识的整体统一性。其实,教师应该钻进教材,在细细阅读每篇课文的同时将目光拉向整个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那样存留在学生头脑中的会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关注学习主题。新课标的教材安排是以“一单元一主题”的新形式亮相的。以四年级上册为例,第四单元是以描写动物为主题,意图是使学生在阅读不同作家的名篇后比较不同的写作手法,在比较中吸收各自的精华,并内化为自己创作的源泉;第六单元是以“人间有爱”为主题,意图是使学生在不同写作题材、不同国籍的感人故事中感受人间小爱、大爱、博爱。作为一线教师只读懂了编者的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有效使用教材,才会使教材散发出更迷人的光彩,也让教材编排的意图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2.放眼“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即“主题教学”。什么是主题教学?窦桂梅老师说:“主题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将原来破碎分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统整成一个‘集成块’。这样的教学内容密度大、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能从多角度获取信息,能从多渠道应用信息。”名家如此,我们的家常课也可如此。如笔者在执教《春》时,请学生课前走向春天,走进农村,丰富视象,并收集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名篇。课堂上请学生谈你眼中的春天美在哪里,也可背诵你最喜欢的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通过这样的“预热”和“铺垫”,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同时这也是重温旧知、重拾旧情的过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是在不断刺激、日积月累、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形成的。不断地巩固能使知识成为学生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而非成为稍纵即逝的快餐。课末,开展“修改大比拼”的小练笔,将文中字字如珍珠般的优美词句修改于自己的同类习作《寻找春天》中,以修改的多而恰到好处为标准评选优胜者。实践效果极好。教是为了不教,如此应用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终究有一天不用再教的目的。可见,教师找准了知识的链接点,在对链接点二度开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不再“悠悠六年里,肚里空如洗”。

可见,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整体的感知、感受和感悟能激活文本的生命。为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我们可以从正视段落入手,从把握篇章入手,从跨越文本入手,那样不仅能激活文本的生命,还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活教师的生命,激活课堂的生命!

[1]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董景尧.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处理[J].浙江教育学报,2008.

[4]董景尧.让语文课堂中的“初读感知”扎实一些[J].浙江教育学报,2009.

猜你喜欢

段落整体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心理小测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