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视野:语用教学应有的“意识”和“眼光”
——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谈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性策略
2015-02-28阴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中心小学唐黎
□阴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中心小学 唐黎
立体视野:语用教学应有的“意识”和“眼光”
——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谈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性策略
□阴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中心小学 唐黎
自从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用”、“语用教学”便作为高频词汇流行在小语界,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由“学习语言文字”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华丽转身。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谈谈在立体视野观照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性策略。
一、选准一个野点冶
一篇教材,会有很多知识点都想教给学生,可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目标一多,方向就不明。所以,解读文本,要学会“浅出”、“简出”,找准一个切入点,学深学透,“一课一得”。
怎样确定这个“点”呢?一是以“本”为本。教师要挖掘文本最有语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是指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教学价值是指文本如何表达这些内容。语文教师准确挖掘与开发教材的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学获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二是以“标”为本。即从课程标准中寻找依据。要强化课程意识,根据年段和单元训练目标,明确该年段的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三是以“生”为本。即根据学生需要,学生缺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据此,我们就可以确定《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切入点——反衬。文章通过反衬手法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也符合课标中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二、理清一条野线冶
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一条清晰的课堂教学“主线”贯穿始终,成为引领师生教与学的内在灵魂。明晰的教学主线,能够让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教学主线的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性,要根据课堂的整体语境,融合课时教学的内容、流程与策略,主导整堂课的教学方向,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拥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能。其次要有实践性。“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认识——领会——迁移——实践——反思”的过程。最后要有生长性。语言实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层推进、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语言不断“生长”。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确定了“反衬”这个点后,就将“认识反衬——领会反衬的作用——运用反衬写一个片段”作为教学的主线,这样的设计,着眼于整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实践中掌握“反衬”这种表达方法,通过反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
三、切好一个野片冶
学生学习语言也要像生物学上的“切片”一样从文章中“切”出一个片段或一个内容,通过对一个片段或一个内容的观察、分析,寻找语言规律,从而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
首先要选好“切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片段,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片段,选择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中,语言和动作都采用了“反衬”的写法,而且都比较典型,我们可以将“比武过招”这个情节作为“切片”,因为这个故事情节最生动,穿插性对比描写十分清晰,反衬手法应用比较集中。选好“切片”后,要引领学生去观察分析、寻找语言里的规律。《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通篇采用了穿插性对比的写法,因此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将两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对比,将洪教头前后语言、动作的变化进行对比,将描写两个人物语言、动作的字数、篇幅进行对比,通过多层面的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反衬。
四、带动一个野面冶
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文字层面、文法层面,更要关注文体层面、文化层面。学习语言要有文法意识,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整体构思,学习作者“字、词、句、章、语、修、逻”的表达技巧。《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从文法层面来说,就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反衬”,学会运用“反衬”。学习语言要有文体意识,不同的体裁各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特点。在教学中,在领略了文中武打动作的精彩后,可以适当补充原著内容,让学生了解《水浒传》中其他精彩的打斗场面,吸引学生去细察原著中用词的精当。学习语言还要有文化意识,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评书元素。因为《水浒传》最早是作为评书出现的,适当加入评书的元素,还它一点评书的本色,让学生初略地感受一下我国的方言文化。
五、形成一个野系冶
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始由“指向内容”到“指向表达”、“指向写作”的转身时,我们发现对一册课文选取的语言实践的“点”,是不成体系的。要使教学内容序列化、系统化,首先要深度解读课标,深入理解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课程标准,列出“训练点”,分解到该学段的四个学期中。其次,要深度解读教材,挖掘最有语用价值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细化的课程标准,筛选每篇课文的语言实践“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这些“点”分解到各个年段、各个学期,形成一个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培养序列。
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要有立体视野,要有“大语文”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未来发展趋势,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切实提升语用教学的有效性,培养足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