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彰显教学智慧
2015-02-28王洪虎
王洪虎
(金岭镇邵家初级中学 山东招远 265404)
优化教学设计彰显教学智慧
王洪虎
(金岭镇邵家初级中学 山东招远 26540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人,应该充分彰显教学智慧,根据教学需要大胆取舍教材,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 教学设计 创造性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直面于“人”,根植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而不是简单地去教教材。毕竟教材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人,应该与时俱进、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立足自己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有意识地开发课程内容,或在教学中多加入一些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或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重组等,才能设计出不拘一格的、备受学生青睐的语文课。峄城区吴林中学的刘春早老师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就通过创造性的解读文本,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了长文短教,充分彰显了她的教学智慧。
一、立足课标,优化预习作业设计,前置教学任务,分散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诵读课文过程中,领悟内容,揣摩人物个性,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得到个性化启迪”,刘老师基于对新课标精神的准确把握,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邓稼先的贡献对当时中国的意义,从而真正地认识邓稼先这个人”的执教思路。按照这种思路,她优化了预习作业设计:
1.通过查资料了解邓稼先及有关他的故事。
2.朗读全文,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3.在自己感悟较深的地方,圈画出来,写上评注。
这样前置教学任务,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分散了课文内容长而散的难点,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现“长文短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选准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做到循序渐进、经纬分明、突出重点、以简驭繁。
《邓稼先》一文篇幅长、内容散、主题大,执教对象又是七年级的学生,难度可想而知。处理不当的话,课堂教学就会陷入持久战,费时费力,效果还要大打折扣。刘老师一开始也感到无法下手,经过六次课上打磨之后,最终选择以“分析邓稼先的伟岸人格”为突破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宏观的教学设计,确定了循序渐进的执教框架:知其人——了解邓稼先;论其事——赞美邓稼先;品其性——崇敬邓稼先;写其人——学习邓稼先。以“分析邓稼先的伟岸人格”为经线,以“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为纬线,这种经纬分明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既打破了课文的编排顺序、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又使执教线索更加清晰,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起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三、补充相关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拓展教学厚度。
课本的信息量毕竟是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囿于课本的局限,而要把教材作为一个创造的起点,根据需要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材料,开阔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拓展教学厚度。
《邓稼先》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而学生对这些都知之甚少,为此,刘老师在课前预习环节,就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邓稼先及有关他的故事;课前又给学生印发导学案,对作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生平多做了详细的介绍。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导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去粗取精、通过创设情境快速导入新课:
离开北京前,他没有给妻子留通讯地址,他曾说:为了这件事就是死了也是值得。他告辞离去,一走就是13年。他因一次实验遭受核辐射最终身患癌症去世。他为这个国家完成了迈向强大的史诗级任务——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师:让我们感受原子弹爆炸的精彩瞬间。(播放视频)生齐读: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中国人就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师:在这巨大的历史转变中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邓稼先的巨大的贡献,刘老师在导课的环节中播放了原子弹爆炸的视频,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理冲击中认识到邓稼先这位两弹元勋为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分析邓稼先的伟岸人格”奠定了感情基调。
统观刘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彰显了她的教学智慧,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再创造。通过拓宽课程资源、重组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做到了“长文短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致力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彰显教学智慧,为学生呈现出优质、高效的课。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洪虎,男,山东省招远市人,1971年9月1日出生,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招远市金岭镇邵家初级中学教师,研究的方向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