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研究*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2015-02-28郭孝君王守森

关键词:参与率运动会改革

郭 荣 唐 杨 郭孝君 王守森

(云南昆明西南林业大学体育部 云南昆明 650224)

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研究*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郭 荣 唐 杨 郭孝君 王守森

(云南昆明西南林业大学体育部 云南昆明 650224)

针对学校传统运动会学生参与率较低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改革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创新组织形式,丰富运动会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对传统运动会进行改革创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充分体现学校运动会的价值。

高校运动会 改革 创新 参与率

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举办运动会也是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高校运动会学生参与率不高,尤其是高校扩招后,这种现象就更加突出。传统运动会的改革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少研究者也积极进行了探索研究,比如冷迎辉[1]的研究认为“学校运动在项目设置、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要关心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孙长武,魏培雨[2]的研究认为:“学校运动会设置项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内容要丰富多彩,要增加一些集体性的、趣味性的项目。”王大江[3]的研究认为“将娱乐体育融入学校的运动会,能极大地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地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符合‘全民健身’与‘健康第一’的要求。”而体育节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正逐步成为目前学校运动会改革的一个热点[4],它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竞赛、表演、讲座等形式,以欢快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合作与团队精神,真正集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强调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5]。由此看来,对运动会进行重新思考的过程中,构建寓体育、德育、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会,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但如何构建综合性运动会,其实践效果如何却又成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目的、时间、对象和方法

1.研究目的:以目前理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结合学校体育实际,按照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在承传传统运动会的基础上,从运动会项目设置,比赛办法、裁判方法、赛事组织等方面对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率。

2.研究时间:2011年至2014年

3.研究对象:以西南林业大学综合运动会改革为研究对象。

4.研究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等方法,对学校运动会改革和实践的相关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统计、对比和分析,得出结论。

二、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情况

我校是西南地区独有的一所林业本科高校,学生规模1.7万人,在大一大二中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开设内容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定向、健美操、体育舞蹈、气排球,器械健美等。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实施了三级体育教学模式,即学生除第一学期都要学习田径基础素质课外,从第二学期开始,其他项目均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班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班级进行上课,这样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专门出台文件,将学校每年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篮球、足球、排球联赛,定向锦标赛,冬季运动会五项校级体育比赛的时间固定了下来,给予经费保障,每年定时开展,师生同台,形成传统,这些举措为学校开展运动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运动会改革实践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1.改革项目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改革前运动会的项目设置,设有男21项女19项共计40个项目。2011年开始,本着提高学生参与率的原则,改革后的运动会项目设置分为竞技项目、集体项目和团体项目三类。竞技项目着眼于承传运动会中的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传统优势项目,如100米、200米、跳高、跳远等项目,而舍弃了竞走、障碍跑、三级跳远和全能项目;集体类项目则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体育学习经历进行设计,着眼于学生集体精神的培育,开设以跑为基础的各种多人接力,基本素质累计赛、拔河赛等;团体项目着眼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塑造,开设了男女混合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中国象棋等团体比赛,极大地丰富了运动会的项目,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年丰富和充实项目。到2014年增加到男女合计73个项目,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田径运动的基础地位受到削弱,有的项目如障碍跑、跨栏、竞走、标枪、铁饼等项目因其技术性强、难度大、危险以及练习枯燥等原因,渐渐退出了体育教学,而高校运动会中设置此类项目显然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体育经历不相符,比赛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了。改革后,取消这类项目的设置,根据体育教学实际、学生能力及体育经历来设置项目,着眼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项目设置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体育经历、贴近教学内容,体现参与性、集体性、竞争性、趣味性、综合性、教育性等特点,既传承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并逐年增加集体项目、团体项目的比重,使项目设置既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扩展,又能主导着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在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还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催生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2.改革前后学生参与率的比较与分析

改革前,学校的运动会呈现田径锦标赛的特点,学生参与率较低,2010年有990余名运动员参赛,参与率仅为7.98%。但随着学校的扩招,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大,多年不变的传统运动会不能满足学生参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后,学生的参与人数增加了,参与面扩大了,参与率提高了,从统计情况来看,改革后连续四年学生的参与率分别为38.7%、36.98%、42.73%、44.82%。说明改革对提高运动会的参与率有明显的效果。

改革前,报名不分年级,受报名规则的影响,制约了学生的参与面,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改革后,为了确保运动会的竞争性,竞技类项目和团体类项目均采用择优报名的办法,而集体类项目则采用分一年级组、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三个组别报名参赛,这样对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参与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一些规模小的二级学院由于各年级人数的制约,组队参加集体项目比较局限,一些集体项目成了大学院之间的较量,加之分年级组后,赛前控制中心的检录工作量和难度加大,也增大了运动会的运行压力。 2013年取消集体项目按年级分组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院可整合资源,参与集体项目的积极性提高了,运动会学生的参与率并没有因为不分组而降低,相反提高了,随着项目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参与率也在逐年稳中有升,也说明连续几年的运动会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改革前后运动会组织形式的比较与分析

改革前,学校运动会的内容主要为开幕式和比赛,由于参与率低,运动会的组织出现了开幕式热热闹闹,比赛过程冷冷清清、闭幕式草草了事的现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只是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并未真正把它当作教育活动来认识。虽然在比赛过程中也举行颁奖仪式,但却很少受到关注,运动会的教育性、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各学院的学生服务点设在比赛场的跑道旁边,虽方便了服务,但整个赛场显得零乱无序,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甚至时有发生影响比赛的情况,召开运动会的意义和效果受到很大的制约。

改革后,学校运动会继续保留师生同台竞技的优良传统,提前下发通知,召开动员会,利用校园广播平台,扩大宣传影响,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举办体育文化专题讲座,学生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精心挑选有激励性、教育性的语录,制成宣传标语,装扮赛场。开幕式在保留传统入场环节的同时,增加广播操比赛,充分展示各学院的精神风貌。项目的增多使赛场不仅集中在田径场,而篮球场(集体项目),体育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场、食堂(中国象棋)等都成为赛场。合理规划各学院的学生服务点,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干部的作用,各学院组成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到运动会的服务中来,丰富学生的参与形式,落实组织工作,确保比赛安全、有序的开展。改革以往闭幕式草草收场的情况,比赛结束后,专门安排时间在体育馆隆重举行闭幕式,一方面是对运动会的各项比赛结果进行公布和表彰;另一方面把公共体育课中没有列为比赛项目却又有较强表演性、观赏性的内容,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在闭幕式上进行了教学成果的汇演,同时还邀请校内一些参与人数较多,训练水平较高的体育俱乐部如跆拳道协会、舞蹈协会等同台表演,展示它们的训练成果,闭幕式上的汇报展演,已成为运动会改革后深受同学喜爱的一个特色和亮点。这些组织形式的改变和丰富,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突出教育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运动会的文化内涵。

4.学生对运动会改革认可度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在运动会举办期间,制作发放问卷,对运动会改革的认可度进行了调查,对参赛学生随机发出问卷950份,回收933份,有效917份。从统计情结果来看,在“你是否赞同运动会的改革”的调查中,有514 人(56.1%)选择赞同,说明大多数同学对运动会的改革是支持的。在“你对运动会开设团体、集体类项目的态度”的调查中,747人(81.5%)选择支持,说明运动会的增设团体、集体项目符合学生的参与需求。在“你认为运动会的项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的调查中,573人(62.5%)选择能,说明运动会的项目设置贴近学生的实际。以上调查说明改革的方向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只有进行时,从四年改革的情况来看,综合运动会的构建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水平,在改革中不断的充实、丰富和完善运动会的项目和内容,丰富校园体育的文化内涵,才能增强吸引力,形成“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良好体育氛围。

四、讨论

1.提高参与率的同时,也要彰显运动会的教育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是目前学校运动会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会才能体现它特有的价值和意义。连续四年的学校运动会改革,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方面效果是明显的,但由于参与人数增多了,在三天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要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组织工作任务重,管理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对组织者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对每一个裁判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从运动会的设计上来说,不仅要改革项目设置,提高参与率,还要考虑开幕式和闭幕式的组织;不仅要认真执行各项比赛规则,也要认真做好组织工作,确保比赛有序安全进行;不仅要做好赛前的动员宣传,掀起赛前的锻炼热情,也要用好比赛的结果,发挥它的激励功效。所以在运动会的改革与实施中,项目设置要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实际能力水平,每个项目的比赛规则一定要明确,便于组织和参赛;以综合性、实用性、参与性、趣味性、集体性、公平性和创新性来引导改革的特色趋势。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运动会在培养学生拼搏、竞争、团结、协作精神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这种特殊的竞赛文化环境,对每个参与的人来说,都蕴藏着巨大的育人价值。因此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在提高参与率的同时,也要突出它的教育性,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要受到教育,是运动会价值的真正体现。

2.运动会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运动会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对运动会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同,对运动会所持的态度也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运动会改革的方案,但要组织实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办好,由此来看,运动会的改革是一个系工程。要改革,首先运动会改革的方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既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对传统运动会中的优秀文化进行承传,又要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特色,这是能否改变领导观念,赢得支持的重要环节。其次改革要形成核心力量,自上而下,在宣传、动员、报名、赛前训练等环节中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第三,学校体育教师队伍要统一思想,形成改革共识,既要当好策划者,发动者、宣传者、更要做好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第四要明确各二级学院、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运动会的组织工作中来,为运动会有序安全的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第五是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好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总之,学校运动会的改革,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他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积极宣传体育之价值,提高全校师生的体育认知和认同感,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有效系统。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校体育教学为基础,改革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创新组织形式,丰富运动会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率有明显的效果。

2.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勇于改革

改革需要观念的转变,要结合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要求,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勇于改革,敢于突破,继承传统,淡化竞技,大力提倡重在参与,感知体育,对传统运动会进行改革,努力构建师生喜欢,乐于参与的学校体育盛会。

(2)丰富项目和形式,提高参与率

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应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经历和需求,在项目的设置上,应以学校体育教学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体育资源,挖掘设计新项目,增设一些同学乐于参与、带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多人集体或团体项目,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参与需求,提高学生参与率,让更多的人感知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同时要丰富运动会的内容和形式,开展体育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专题讲座等,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组织学生裁判队伍,志愿者队伍,扩大运动会的参与面,提高运动会的参与率。

(3)完善奖励办法,发挥激励功效

运动会上一般都会有个人名次的证书,体育道德风尚奖、团体名次的奖牌,从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来讲,还要进一步完善奖励办法,培养学生优秀的体育精神,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情况,纳入到体育课程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评价中来,让运动会成为教学的补充或延伸,让课外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将运动会的结果有效运用于学生的各种评优评奖中,形成良好的评优机制,发挥激励功能,促进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以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另外,学校还应建立评价机制,将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校级体育竞赛的成绩,纳入年度学院领导班子工作考核中,增设相应的评价指标,加大评优的权重比例,形成学生评奖、学院评优、学校评价的三层评价激励导向,构建学校系统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1]冷迎辉.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运动会走向——用新观点、新理念改造学校运动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6):13-15

[2]孙长武,魏培雨.学校运动会的改革[J].科学教育,2009,3:122-123

[3]王大江.对阳光体育下学校运动会模式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65-66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63-204

[5]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204-212

郭荣(1970-),男,汉族,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管理。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Y336)

猜你喜欢

参与率运动会改革
龟龟运动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改革之路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春季运动会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