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淡化影响分析

2015-02-28孔令文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认同感异化社交

孔令文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微信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淡化影响分析

孔令文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社交软件带来的是人们人际交往的便捷,表面上看快捷的交往方式让人们关系联结变得容易,而交往背后的真实人际关系的紧密与否却值得推敲,本文通过对社交软件交往过程的受众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微信;社交软件;人际关系淡化

现如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连寄信也成为为了找寻旧时书信往来的记忆的体验,同样,现在的书信往来,也脱离了原来那种社交方式,而成了一种具有过去人们交流特质的“表征”。例如,打电话、写信这样的主流社交媒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要“得益”于手机、互联网等新社交媒体的涌现。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使我们的日常交往变得更快捷,从表层来看,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但退而思之,这些社交软件是否让我们的人情关系变得冷漠,是否让我们更疏于彼此的联系?

毋庸置疑的是,从沟通方式上看,人际关系更加贴近确实是微信的应有之义,不过正是由于微信的便捷,让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变得懒惰了许多。说到“懒惰”,不难发现,新技术产生往往是为了满足大多数“懒人”的需求。我们以往与朋友交往采用书信、电话的形式,这看起来比微信交流更费事,却可以给我们彼此情感留以想象空间和真实感的填补。而现在的微信往往做不到上述特点,尤以真实感缺乏较为突出,微信等社交软件让我们沟通便捷了,情感却一定程度的疏远了。下面将从两点浅析上述人际关系疏远的状况。

一、人际交往情感在心理层面的淡化

毋庸赘言,网络社交往往是一种身体缺场的活动,微信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存在身体缺场情况。就算我们每天看到朋友在朋友圈刷状态,我们也难以了解到他们生活的真实处境,加之社交媒体是“冷”的,不可避免产生一些人们沟通时心理层面的淡漠。

(一)对他人“自我表露”的浅层参与

朋友圈超越QQ空间甚至微博成为社交媒体中人们表露心情的首选场所。人们往往希望在自己朋友圈发条心情,在短时间内获得非常多的回复量,看似自己一条状态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存在感爆棚,不过这种人际交往的参与方式却是浅层的。

在交谈中,人们有时会把自己作为谈话的主题,我们把这种交际行为成为自我表露。[1]

在朋友圈里,我们喜欢让自己成为瞩目的焦点,这种自我表露的方式简单快捷,因此会把回复量作为表露成功与否的标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他人自我表露的参与并非深层次的,而是一种隔靴搔痒式的参与和回应,假使一个人在朋友圈发出非常深刻的感想话语,他人也很难通过简单的回复达到与作者心里的共鸣,所以说这样的参与,是浅层参与的心理状态。

(二)认同感弱化的情绪异化

越来越多的投票、求转发、求赞充斥着朋友圈和聊天对话当中,起初出于人情关系和新鲜感,愿意去投票、转发,尽管有时需要费些功夫,久而久之,这样的信息反而成了人际交往中的垃圾。人们对这样的信息感到乏味,对这样的转发行为变得漠视,对于关系一般的朋友来说,则果断默默拒绝,这种拒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信息发出者以及该行为认同感的缺乏。我不认同你,或者不认同你这样的行为,必然会拒绝做出转发的回应,而微信中类似的行为请求,又进一步弱化人际关系的认同感,甚至对原有好感的朋友,也会略打折扣,更严重的则会因认同感的弱化会导致交往情绪的异化。

社会化媒体实质上是一种情感化程度较高的媒体的统称,在越来越多信息的干扰下,用户的弱临场感直接导致了弱连通感下的情绪异化, 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异化状态的呈现。[2]在身体缺场的交往情境下,干扰性信息的泛滥会造成被干扰者的交往情绪的异化,这种异化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原有强关系的人际关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二、身体缺场下交流频度增加而深度降低

微信带给用户快捷交流的体验同时,高频度的简易人际交流方式——点赞、评论让更多的深度沟通变得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高频浅层交流替代深度沟通

朋友间的点赞看起来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新时尚,不过点赞从某种程度上说仅是刷存在感的表现,“我关注你”、“我在乎你”这样的心理,可以通过点赞来得到实现,让朋友觉得自己与其同在一般。据调查,约有56.1%的人认为微信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使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了很好的结合,[3]这点或许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行为较为细化地得以体现,并且这样的结合无可厚非。但我们平时在朋友圈中点赞或收到赞的频次远远高于平时的电话往来,这一扩展的个人空间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深度沟通的公共空间。

(二)不愿轻易开启对话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打开微信想跟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聊天,刚点开对话界面却犹豫了,怕打扰对方工作休息,更怕开启对话后对方话语滔滔不绝又不好打断而不知聊到何时,最终放弃开启跟朋友的聊天。

在通常情况下,社交软件上开启一段对话往往以不自觉情况收尾。朋友之间电话聊天,存在某种心理机制让双方能够很默契地找到结束通话的节点,但是相比之下,在微信等社交软件就欠缺这样的默契感。因此,很多人愿意去跟朋友聊一会,却迫于未知对话长度和可能存在的尴尬的恐惧而放弃开启一段对话,这样看来,社交软件开启一段对话似乎还需要很多勇气。

总的来说,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人际交往,也能使人际沟通方式变得多样,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来说大有裨益。但是也不可否认,某些程度上说,这些社交软件让深层次的人际交流变少了,也让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心理距离变宽了,新型社交媒体下的人际交往的弱化以及带来情感的淡化,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沟通便捷却不疏远关系,交流方式多样而又关系紧密才是对这些社交软件的完美诠释。

[1] 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40.

[2] 魏宝涛,王爽.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J].中原文化研究,2014(6).

[3] 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13(12).

G206.2

A

1674-8883(2015)14-0309-01

孔令文,男,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认同感异化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社交距离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