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国内高校微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2010~2014)

2015-02-28薛阳阳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研究

薛阳阳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近五年国内高校微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2010~2014)

薛阳阳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高校微博”,从2010年开始在新闻传播学、信息技术以及教育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微博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整理近五年国内高校微博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类、总结与评析,并提出有待研究之方向。

2010~2014;高校微博;研究综述

高校微博,借助新的媒介形式与传播现象,推动新闻传播理念在新媒体领域得以延伸和发展。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有关腾讯高校微博的新闻数量是2010年的15.4倍,2012年则增长为134.8倍。[1]高校微博如此受到媒体关注,从侧面反映它在高校与社会的影响力,故对其探索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迄今国内对高校微博已有较多研究,笔者将结合从研究时段与研究方向两个层面对近五年国内高校微博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国内最早开通高校微博的华中科技大学,[2]截至2010年12月12日,有50多所“211”高校推出了官方微博。[3]最初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微博的简单提及始于2010年,[4]之后随着微博的研究热度的升高,关于高校微博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据中国知网2010年~2014年摘要涉及“高校微博”文献数量统计结果,从2010年~2013年每年的研究文献呈现递增的态势。在2013年,高校微博研究出现拐点,当年文献达到最多的93篇,之后开始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学术界对于高校微博的研究热潮逐渐冷却。

一、2010年~2011年:从简单提及引人注目

2010年,刘飞的《网络新媒介影响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理论观察,2010.05)认为微博等新兴网络新媒体对青年学生和校园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指出国家与学校应深刻认识网络新媒介,把握好它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此文虽提到微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其研究中心并不在高校微博。

到了2011年,高校教育界对于微博率先有了回应。例如,吴明华、陈华栋的《校园微博建设的问题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1.21)提到一些高校“官方微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指出微博带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双面影响,需要对校园微博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与规范思考。同时,对于校园微博的设计与策划也开始出现,梅晶的《校园网微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与杜丽《基于X-face技术的校园手机微博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均是立足信息技术领域,讨论校园微博自主设计与运行的可行性,是对其背后技术层面的探讨。

此外,陈帆帆的《高校官方微博的内容建设探析》(新闻世界,2011.09)是首篇从新闻传播学角度,以高校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通过对82所“211”高校开设的新浪官方微博为样本进行分析,梳理了高校微博内容的现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这两年,对于高校微博的研究虽处于零星的介绍阶段,但它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已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为以后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思路。

二、2012~2013年:高校微博研究集中时段

这个阶段关于高校微博的研究纷纷出现,占了近五年总量的57.6%,2012年论文数量达到47篇,2013年达到最高值93篇,可见学术界的关注热度。高校微博亦是这两年硕博论文热门选题,占到文献总量的38%。此阶段的研究内容和关注点总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微博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的影响一直是高校教育界的重要话题,随着学界对于微博研究的深入,关于高校微博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也丰富起来,据统计2012~2013年关于该话题的文献至少有60篇,约占总量43%,可见高校微博的首要功能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例如,方振宇《论微博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周强《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等,通过分析微博给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此外,还有研究借助其他领域理论,提出将微博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新载体的有效策略。例如,罗文健《“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基于SWOT分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4)借鉴管理学SWOT分析方法,提出四点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思路。

(二)高校微博的发展现状

高校微博在2012年得到迅速发展,关于其发展现状与问题的研究亦是学界的热点,尤其是新闻传播领域,两年间此类文章已有不少,其中以高校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集中于重庆大学硕士论文。例如,庞歆《高校官方微博分析研究——基于985高校》(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杨柳《高校官方微博发展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及王欢《中国高校官方微博研究报告》(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等。

除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外,还有关于高校微博发展状况与问题的论述,如李苑静《高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人民论坛,2012.20)是该话题的重要文献,在展示高校官方微博宣传高校形象、传播高校文化和拉近校生距离等作用的同时,指出其更新速度过慢、信息配置单一、舆论监督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类似文献还有李刚存《高校微博的传播与运营浅析》(新闻知识,2012.02)、孟莉英《论高校微博的兴起及其对策选择》(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2))等。

(三)高校微博与舆情引导

媒体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作为新媒体的微博对于高校的舆论引导与舆情危机应对起着重要作用。曾建辉《论高校校园微博舆论的生成与引导》(新闻知识,2013.12)总结了校园微博主要特征与演变过程,指出高校应积极进驻微博,把握主动权,同时培养意见领袖,提升媒介素养,完善监管体系,以实现有效引导微博舆论,类似的还有邓怡《基于微博平台高校增强网络公信力的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2)等。

在信息技术层面,姜赢、万里鹏、张婧、葛思坤《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研究——以政治敏感信息的监测与引导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3.04)结合国外软件技术,以微博政治敏感信息监测实证研究为例,指导高校针对微博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实践。

此外,还有一部关于中国高校微博现状及发展的著作——《微校时代:高校微博运营指南》。该书对从高校微博运营中的实际案例出发,涵盖对高校新媒体专家、高校领导及高校微博运营人员的深度专访,是目前关于高校官方微博运营管理的第一本著述成果。该书另外的一大贡献就在于观点创新,在论述高校微博运营背景时,该书突破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从两个角度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专业主义。腾讯微博副总经理李方结合大数据,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指出新媒体具有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如何服务好用户就是新媒体成败的关键,也是新媒体时代专业主义的核心。”[5]武汉大学沈阳教授则从经济学角度指出新媒体时代下的专业主义是追求运营成本边际成本最小化的要求,反映在高校微博运营中就是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分工与设置,促进高校、运营商与兴趣学生三方通力合作。[5]在提到高校新媒体与人才培养问题时,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突破传统新闻传播教学传统惯性思维和原有教学结构,摆正新闻传播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构建正确的教育体系。[5]

三、2014年至今:数量减少,趋向成熟

2014年关于高校微博的研究数量不升反降,微博研究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从2009年~2014年,微博经历了萌芽、勃兴、成长与稳定,从一个新事物渐渐变为老话题。另据中国知网2011年~2014年摘要涉及“微信”文献数量统计结果,2012年~2014年微信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增长态势,特别是2013~2014年增长近两倍,此时高校微博研究已出现拐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学界注意力的转移,高校微博的研究热度逐渐冷却。

单从数字看,2014年关于高校微博的研究不在少数,但主题依旧围绕思政教育、发展状况以及舆论引导等,未有新研究方向或研究角度。例如,黄建榕、杜迪《微博对高校维稳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隋玚、刘姝君《高校官方微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闻传播,2014.07)、熊崴《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管理》(电子商务,2014.03)等均是上阶段的续论。

值得注意的是,廖小琴、孙建军、郑彦宁、潘云涛《高校微博互链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链接结构和信息分布视角》(情报科学,2014.01)是此阶段的重要文献,文章以新浪官方认证的211高校微博为研究对象,运用目前新媒体热门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高校微博链接网络进行核心性评价,指出中心性指标在评价高校微博核心优势的意义,此文从研究思路上对于高校微博现状研究进行创新,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反映出该阶段高校微博研究对科学研究方法与多学科理论的结合,走向成熟。

四、小结

高校微博研究历经2010年~2014年的发展,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高校微博的特征、作用,高校微博对思政工作影响,高校微博发展状况与对策以及高校微博与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观点已形成共识,对于这些话题之后很难再创新。

随着微博的关注度降低,关于高校微博的研究热度暂时回落,但不意味着高校微博的研究已穷尽,纵观近五年的研究,其结论多从高校微博的发展实践中总结而来,适用范围广,针对性不强,虽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毕竟难以上升到理论层面,更不用说传播规律,故笔者认为学术界以后的关注点应向高校微博的实证研究转移,深化相关研究的层次。

《高校微博互链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链接结构和信息分布视角》一文开拓了高校微博研究的视野,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探讨将会成为未来高校微博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将高校微博所发布的信息作为新闻文本进行解读尚无人尝试,亦为有待研究之方向。

[1] 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12校园“微博”发展年度报告[R]. 2012.

[2] 卢蓓蓉.“985”高校新浪微博调查报告[R].中国教育网络,2012.

[3] 清华、北大等高校纷纷织“围脖”风格迥然内容亲切(图)[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2/15 /c_12882146.htm . 2012-12-15.

[4] 刘飞.网络新媒介影响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10(05).

[5] 潘鸿雁.微校时代:高校微博运营指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7,10,223-224.

[6] 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新浪微博. 2013校园“微博”发展年度报告[R]. 2014.

[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计算网络心理实验室,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2013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R]. 2014.

[9] 吴明华,陈华栋.校园微博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21).

[10] 陈帆帆.高校官方微博的内容建设探析[J].新闻世界,2011(09).

[11] 罗文健.“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基于SWOT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4).

[12] 李苑静.高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20).

[13] 曾建辉.论高校校园微博舆论的生成与引导[J].新闻知识,2013(12).

[14] 姜赢,万里鹏,张婧,葛思坤.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研究——以政治敏感信息的监测与引导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04).

[15] 黄建榕,杜迪.微博对高校维稳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16] 廖小琴,孙建军,郑彦宁,潘云涛.高校微博互链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链接结构和信息分布视角[J].情报科学,2014(01).

[17] 2014校园微博发展微盘点(上半年)[DB/OL] . http:// weibo.com/3549643641/profile.

G206.2

A

1674-8883(2015)14-0294-02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