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贵族”《东方时空》的机遇
——浅谈电视新闻杂志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展
2015-02-28尚恩洁
尚恩洁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没落“贵族”《东方时空》的机遇
——浅谈电视新闻杂志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展
尚恩洁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东方时空》虽然曾将中国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推向高潮,但是在电视娱乐化和新闻网络化的今天,昔日“贵族”日薄西山。然而,数据挖掘技术却能够为其提供一个出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挖掘出受众的兴趣、收视习惯等精确信息,拓宽人类数据认知半径,即能用数据客观地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而不仅仅凭记者编辑的经验直觉主观判断,同时实现精准化投放和可视化呈现。“电视数据新闻”应该是以《东方时空》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杂志的未来走向。
《东方时空》;电视新闻杂志;电视娱乐化;电视数据新闻
一、开创中国电视新闻新时代而获“贵族”血统
所谓电视新闻杂志就是在形式上把电视新闻节目杂志化,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新闻板块化,形成一种多主题、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结构。[1]《东方时空》“改变了中国人早间不看新闻的习惯”和“将中国电视杂志新闻推向了高潮”,[2]开辟了中国电视的早间新闻时段,强化了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舆论监督的力度,以一种平民化的叙述方式,多样化的板块聚合,改变了中国电视叙述的官话、套话等“语态”。《东方时空》出现,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改革,需要媒体变化。[3]作为一个长达21年之久的新闻节目,《东方时空》的特点如下:
(一)力求内容贴近群众,讲求深度
《东方时空》的视点是向内向下的。向内,就是主要关注中国国内社会;向下,就是将百姓的生活搬上荧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分析社会焦点问题,因而受到百姓喜爱。《东方时空》选取播报当日最新信息,满足了受众对当日新闻资讯的需求。
《东方时空》较《共同关注》则稍有深度。为配合央视新闻整体改革,做到淡化专题、强化新闻,同时增强对突发新闻的报道,对部分重点事件进行精短而通俗易懂的点评,[4]其力求主持人能够代表观众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新闻浅层信息下的进一步追问,探求新闻背后的新闻,集新闻、论述、纪实和评论为一体,满足观众深层次和多样的信息需求。可是我们也看到《东方时空》很多时候只是提出了现象和问题,提出问题是好的,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发现并提出社会问题。其播出的新闻中除了新鲜的突发事件,在聚焦社会问题方面往往还是像疲劳驾驶、肇事逃逸、冷空气侵袭、市场出现假货等老生常谈。而在一期谈及假货的节目中,主持人以“网络市场越发达,就越需要监管。”看似掷地有声,其实没有给出更多观众想知道有关部门是否在行动、怎么监管的更进一步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当下受众的信息需求,能够给网络时代的人们在刷了一天的海量信息之后,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空间,这也是目前这个信息爆炸但是多留于肤浅的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二)构架独特、形式丰富
《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先锋,节目构架很典型的。其日常版由《时空连线》《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看点》《时空调查》版块构成,每个版块各有突出鲜明的特色。这些板块特点明朗、相对独立,不是每期都有。这些板块在一个主持人的牵线串联下灵活穿插,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几点一线的模型。
现在的《东方时空》每一期都有一个知名主持人进行串联,这些主持人不仅起到串联节目的作用,还起到代替观众提问的作用。主持人针对每个事件对连线记者或者相关专家进行追问,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很多观众看到这个事件时提出的问题。他们精悍短小的评论也往往引人深思,有利于打造节目的深度。同样,哪些问题是受众最关心的,只有深入了解、挖掘出受众的信息,才能知道受众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做出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节目。如今,电视媒体竞争激烈,节目创意层出不穷,《东方时空》无法继续在推陈出新方面占据领导地位。[5]
二、电视娱乐化和新闻网络化冲击下的“贵族”
从DICC调查的几代人网络内容的关注规律中可窥见,90后是最爱在网上消磨“闲暇”时光的代际群体:95.2%的90后用户时常在微博上“记录生活”;92.8%的90后时常在微博上“分享心情”;92.0%的90后时常在微博上“消遣娱乐”;这三项的比例均为五大群体中最高的。90后并不经常参与网络行动,对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大V等各类微博的@频率均是五大群体最低。[6]网络给电视新闻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且作为未来主体的90后更多的是把电视作为娱乐的工具。这使得像《东方时空》这样的电视新闻杂志更加艰难。《东方时空》主打消息资讯,想尽可能快速便捷地展现给观众丰富和新鲜的资讯。
在全球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应运而生了一个未来新闻业的重要方向——“数据新闻”。[7]以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为例,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其找到百姓真正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深度挖掘点。
具体来说,其记者编辑掌握了大数据,就能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洞见,并且借助于新媒体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可视性、纵深性、交互性”的特点,满足受众对电视新闻报道“更精确、更深入、更直观”的要求。[8]
首先,新闻内容带来的革新。以编辑为核心的大数据新闻制作流程可分为两类:预设选题型和非预设选题型。第一类:预设选题型,要求编辑预先定好清晰的选题方向,定好要找的大数据维度,开始跑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整合成条理分明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方式搜集来的数据可能会佐证编辑原来预设的结论,也有很大可能跟预设的结论背道而驰,则不管数据是否佐证预先结论,都能发现很好的新闻。第二类:非预设选题型,简单说,就是在海量的数据里,寻找并发现超越认知的新闻点。这种方式要求编辑要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通过联想搜索自身的新闻数据库,才有可能在大数据海洋里发现未知世界里的认知遗珠。而这样挖掘出来的新闻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最能拓宽人类数据认知半径的,即能用数据客观地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而不仅仅凭记者编辑的经验直觉主观判断,《东方时空》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确定播报选题,真正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百姓。
三、利用数据挖掘提供重振“贵族”风采
现在的《东方时空》从央视一套到了央视十三套,定位于综合新闻报道,和《共同关注》《焦点访谈》共同构成了晚间新闻档。追求新闻资讯的同时,力图实现新闻报道的深度。
《东方时空》在《共同关注》和《焦点访谈》之后播出,其中有7、8成左右的新闻是前两者播报过的,处于前二者之间的尴尬境地。新闻资讯的数量比不过《共同关注》,深度比不过《焦点访谈》。但是数据挖掘技术,除了能帮助电视新闻带来内容的丰富和精准化,同时能带来播报形式上的革新。在央视的大数据新闻“据说两会”中,每天由新闻主创人员定好当日选题,通过十大关键词的搜索排行,用制图软件来按照关键词的重要性和搜索量两个维度来自行生成“数据哥”人形形象。这样创新的大数据产品在电视新闻上亮相后,受到了观众和网民们的喜爱,受到追捧。
《东方时空》便可借鉴这种数据的可视化展现,可视化展现可以增加报道的客观性和说服性。最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寻找出百姓针对播出事件最关心的问题,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中提出的问题就真正来自于民众,增加收视率的同时,真正实现这档新闻节目的社会意义,实现其曾经标榜的“用事实说话”,“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深度报道”。
[1] 牛鸿英.嬗变中的超越与困惑——从《东方时空》看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 陈莉.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实话实说是有前提的 央视前制作人时间谈央视[EB/ 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40.
[4] 王淑媛.央视东方时空和共同关注改版前后的比较[J].新闻世界.
[5] 周颜佳.杂志型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以《东方时空》改版为例[J].青年记者.
[6] 复旦报告详解中国代际群体特征:90后八卦,80后拜金[EB/OL] . DICC数据调查网站 , http://www.199it.com/arch ives/295609.html.
[7] 维克托·迈耶-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
[8] 中国大数据电视新闻时代的到来[EB/OL].财经网 ,http://tech.caijing.com.cn/2014-04-11/114088088.html.
G210
A
1674-8883(2015)14-0237-01
尚恩洁(1993—),女,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