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2015-02-28江良
江 良
(清远广播电视台,广东 清远 511518)
浅谈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江 良
(清远广播电视台,广东 清远 511518)
在获得新闻采访线索之后,采访进入访前准备的阶段。这一阶段因为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不同而可长可短,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对采访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应该做到: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学会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拟定详细的采访计划和努力创造采访机会。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本文就是围绕这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作品中的体现展开论述。
新闻采访;采访准备;采访提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也是如此,要想使采访获得成功,决不能打“无准备之战”。记者要在短时间内认识采访对象不是一件容易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丰富而复杂,记者采写新闻,既要客观、真实、准确,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在短时间内要想达到采访目的是很难的。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它的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所以论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闻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多,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知识素养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但是有良好知识素养的记者在采访某个具体问题时总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因为,进行特定的采访,就意味着记者要涉足某一特定的领域。记者并不是百科全书,对于某一专门领域,其知识难免会有所欠缺。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应该在访前准备中“临阵磨枪”,抓紧时间,突击学习。
许多著名记者采访前都很重视资料的准备。《南方周末》记者孙亚菲曾经在对知名学者李敖进行专访前,特地用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了李敖的多本著作。孙亚菲说:“只有了解他,熟悉他的作品,在采访时我的心中才有底,采访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可见,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详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具备新闻敏感性
所谓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曾指出:“没有新闻鼻、新闻眼,请滚蛋。”新闻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如何才能够具备新闻鼻、新闻眼呢?那就需要在采访前做到:第一,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就要在平时锻炼我们记者的政治素养,能够用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第二,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在西方新闻中,要吸取受众眼球,一般采用的是“黄色新闻”,即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但我们倡导的是健康、高尚的趣味,力求有趣不俗、有益无害。第三,透过一般现象去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记者是一个勘探者,他要挖掘、钻探事实真相这个矿藏。没有人会满意那些表面的材料。”
三、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往往直接决定了采访的大体安排,也决定了记者采用何种采访方法以及提问的内容。面对记者,采访对象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不知道记者会问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回答和配合记者的采访。记者对此进行分析,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层面,因为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每个人的性格都会不一样,有的人是理性外向型有的人就会是理性内向型,而有的人是感性外向型有的人就会是感性内向型,这样的个性分类也促进了记者与采访对象更好地沟通。二是因事而异的社会心理层面,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有着各自的社会利益,所以当他们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有的人就会热情的配合记者的采访、有的人会消极的应付记者的采访、有的人会借故回避、有的人则会故意阻挠,发生这些情况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当中的角色不一样,所要代表的利益也不一样。下面我们以作品《诚信为贫困户打开创业路》为例,来进行分析:
当我们在确定这个采访内容时,我们就对采访对象马红彬做了前期的了解,在前期的谈话过程中,我们就注意到他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对人也热情大方,所以我们在后期采访时不论是对他工作上了解还是生活上的交谈,他都很积极地配合我们,这对我们的采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对采访对象没有做过多的了解,不清楚他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立场,而只是一味地去采访新闻,那只能会给采访工作带来阻碍和不便。所以说,只有了解了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获得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和资料。
四、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这样才能够不慌张,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层层深入。三是时刻换位思考。四是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
在作品《一个瑞典华裔医生的中国梦》中,我们首先确定了采访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表现主人翁蒋重和的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工作对他的不断挑战和磨炼,来体现他优秀的品格。并且通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更好地带动观众的情感。其次,我们使用分层次推进式的采访方法,从紧绷思想弦到紧扣责任弦、从紧扣责任弦到弹出质量弦,一步一步推进层次的分明,层层深入。也不会让被采访者感觉太紧张。最后,是时刻的换位思考,看似最简单但却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一个环节。有些记者往往只顾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不考虑被访者的需求,穷追不舍,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有可能会造成被访者拒访或者是采访中止的情况。所以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跟被访者的换位思考。
五、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在当今时代,记者为了争取到采访机会,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没有采访的机会就绝不可能有采访的成功。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采访的机会呢?这就要记者想方设法的去创造采访机会,以下几点就是比较实用的方法:第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第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在采访过程中这些方法不需要全部都具备,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适当的采访机会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采访。
在《扶贫驻村干部离开以后》这篇新闻稿的创作中,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了因为时间关系没法进行采访的情况,但是我们的编辑并没有放弃这个新闻选题,而是一直不断地去找采访对象,努力争取采访的时间,他利用采访对象在工作和休息的空档进行新闻采访,可能是看到他的努力,采访对象最终还是接受了采访,并且采访的过程也很顺利。而这次的采访经验也让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顺风顺水,我们要学习要经历的还有很多。而了解和掌握各种能够创造采访机会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职业素养,能够发掘题材,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样才能做好新闻,做好自己!
[1]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7-86.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6.
[3] 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0.
G212.1
A
1674-8883(2015)14-0171-02
江良,男,广东,本科,清新广播电视台助理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