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如何采写报道国家领导人
2015-02-28肖意
肖 意
(深圳特区报社,广东 深圳 518009)
地方媒体如何采写报道国家领导人
肖 意
(深圳特区报社,广东 深圳 518009)
在经济日益开放、政治更加民主、社会形态多元、传播手段多样,以及新媒体的日益冲击下,地方媒体如何在国家领导人考察地方时发挥好积极性、能动性,在确保导向、规范、准确、权威的前提下,立足地方特色,抢抓机遇、有所作为,采写报道好国家领导人在地方的考察活动,是中国地方媒体越来越多碰到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地方媒体也有所实践,但鲜有总结。本文作者结合深圳特区报的报道和个人实践,从机会争取、观察记录、求证写作、精准报道等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地方媒体;国家领导人;地方考察活动;采写报道
国家领导人身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中心,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地位的显著性、作用的重要性、影响的广泛性,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是新闻报道中的重点关注内容,也是地方媒体报道中分量最重的版块。
由于地方媒体的局限性,采访报道国家领导人有诸多限制和约束。考虑到安全性、规范性,以及报道的导向性、唯一性与权威性等因素,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采访报道,往往都是由国家通讯社和国家电视台担任,地方媒体很难受邀而成为采访中的一员。但国家领导人在一个地方的考察调研,如果当地的媒体没有自己的声音和更加丰富的报道,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缺位甚至失职的。
地方媒体如何在国家领导人来到当地考察中,积极谋求采访机遇,想方设法进行采写和报道?
结合个人实践和深圳特区报的实际操作,特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在政治经济生活日益公开、透明的今天,对地方媒体如何更好采写报道国家领导人在当地的考察活动能够有所裨益,更希望在自媒体日益发达甚至无孔不入的当下,通过地方媒体更加有血有肉的采写报道,更好地传播国家领导人的考察活动,也为传统媒体发展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传统媒体权威性的再次树立有所贡献。
一、地方媒体采写报道国家领导人大有空间大有作为
35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始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虽处南海之滨,但一举一动堪称举世瞩目。无论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抑或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注定她是国家领导人登高一呼、凝神聚力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而这也给了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提供了更多的采写报道国家领导人在深圳的考察等活动绝佳机遇。可以说,正是深圳特区报告的丰富报道实践,让全国人民尤其是深圳市民群众更加真切地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身影,聆听他们的话语,真切感受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经济特区的亲切关怀、悉心呵护和切切期盼。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在遵守纪律、注重导向性,尊重事实和新闻规律的前提下,正是在历史关键节点采写、刊发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深的重要活动报道,从而奠定了《深圳特区报》在全国的大报地位和风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该报于1992年年初独家采写、刊发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长篇通讯,国内外知名媒体巨大的转载量和海内外引起的强烈反响,不仅使得《深圳特区报》一纸风行、名扬天下,更以此篇报道为中国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催生了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正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深圳经济特区地位,自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4年踏上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三十多年来,在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和重要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以及李鹏、温家宝、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莅临深圳,视察指导工作,指引发展方向。
作为地方媒体,国家领导人在深圳的视察活动自然给深圳特区报提供了发挥地方媒体作用的绝佳平台。事实上,《江泽民视察深圳》《大鹏一日同风起——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深圳纪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纪实》《南海之滨又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纪实》《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纪实》……,三十多年来,深圳特区报记者采写的一篇篇鲜活报道,让国内外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风采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其意义和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本人在多年的时政新闻记者生涯中,曾先后采写报道过胡锦涛、习近平、张德江、李克强、贾庆林、李长春、刘云山、回良玉、刘延东、汪洋、刘奇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深考察等活动,刊发了《南海之滨又东风》《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要当好文化改革发展领头羊》等有影响力、传播力的报道,为地方媒体采写报道国家领导人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可见,在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地方的采访报道中,地方媒体记者也不是只能被动处于“打酱油”的角色,还是大有空间、大有作为的。
二、地方媒体采写报道国家领导人的“四个注重”
与日常采访报道相比,地方媒体对国家领导人在当地的考察等活动的采写报道,难度更大、责任更重,基本上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也缺乏固定的参考模式。
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采访报道的严肃性、重要性、规范性、权威性要求,地方媒体在采访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地方活动中,因为是自选动作,因而担子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与中央有关部门,以及省委、市委有关负责人以及中央媒体保持联系,加强沟通,同时要与报社方面随时注重相关信息交流。二是要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牢牢把握好导向关、政策关,讲政治、顾大局,重全面、须准确,语平实、忌花哨,守规矩、不抢发,不渲染、不添乱。三是注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导向原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利用好地方媒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贴切地方实际、地方受众群体为主等有利条件,在报道主旨不能改变的前提下,用较为鲜活的手法,增加领导人在地方的考察内容或是与当地市民群众的互动场景,让报道主题更加饱满、鲜明,内容更加丰富、可读。四是注重提前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国家领导人在一个地方的视察活动,多则三天,少则一天,行程安排自然非常紧凑,考察的内容也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生态文明、民生民瘼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加上严格的安全保密工作需要,地方记者多是临时获知此类采访信息,需要我们平时多多学习、总结新华社类似电稿或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夯实采写功底,方能在关键时刻采写出政治鲜明、导向正确、语言规范,有内容、有特色的好报道。
虽然相较于中央级媒体,地方媒体采写领导人在地方的视察活动缺乏经验和优势,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其中,关键是采访机遇的争取和把握、如何观察记录、如何求证写作、如何精准报道的问题。
三、为人处事做文章:采访机遇的把握和争取
国家领导人尤其主要领导人在地方的考察活动,基本上只允许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随行采访,地方媒体往往也仅给省级新闻单位一个名额。省级之下的市级媒体,一般是没有随行采访指标的。尤其是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之后,管控更严。国家领导在地方的考察等活动,随后新闻报道,也基本上由新华社统一发一篇报道,供中央和地方媒体采用。这样的做法,保证了国家领导人新闻报道的出口统一、报道规范、消息权威、导向正确,但也会因为报道的简洁、规范、严谨和程序化,而难以在准确的大前提下,凸显国家领导人在地方考察时的鲜明特色。例如,和地方干部群众的互动场景和细节,对地方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精彩点评、风趣话语,等等。
因此,作为地方媒体,尤其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报,素以报道深圳、中国的改革开放先声为己任,海内外对深圳改革发展的一举一动也甚为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深的重要活动更是世界注目的焦点。因此,作为地方媒体尤其是联系市委方面的记者,一定要珍惜这样难得的机遇,积极主动,通过地方党委、宣传、接待等有关部门,想方设法,全力争取采访机会。无论是否报道,务必做到全程跟随、认真细致观察记录领导人在深的考察活动。
新闻工作,是做事,更是做人。信任是基本,也是基础。这种采访机遇的争取,既有深圳特区报本身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的地位优势,更重要的是报社日常要加强与市委办公厅、宣传部、接待办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密切联系,尤其是负责市委方面采访报道的记者,更要充当好这个联络官、熟悉的新闻人甚至部分认同为工作人员的角色。这其中,需要你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过硬的文字功底、质朴诚实的秉性,同时,还须有较好的上下沟通和协调能力,严守纪律,不事张扬,勤于做事,诚恳做人。只有你的为人、处事、做文章,能够得到报社、市委办公厅甚至市委领导方面的充分认可,信任自然而生,方敢放下心来,方能委以重任。
四、观察记录:谨慎细致做好每一天采访工作
国家领导人在地方的考察调研活动,多涉及方针政策、计划路线、重大工程、民生民瘼、重要节庆、大型赛事等,或是专题调研,或是普遍了解情况,主题鲜明,议题集中,行程紧凑,目的性强。领导人在这类考察调研期间,基本上从来不会接受媒体的采访。因此,随行媒体记者(中央级媒体也不例外,除非有特别交代)的主要职责不是采和访,而是观察和记录的工作。
因此,作为地方媒体,更要格外认真细致准确地观察领导人在地方考察调研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笑一颦,观察领导人考察深入基层调研过程中的关注点、兴趣点、兴奋点,观察领导人的调研风格、为民务实之风,原生态、完整地记录下领导人对地方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对未来发展的指示要求,对自主创新、制度建设、科学发展的精彩点评,以及与当地党员干部、企业负责人、市民群众等社会各界的对话交流。
这种观察和记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记者直接看到、记下来的;一种是如果时间不允许或无法靠近等原因,可通过回访相关当事人方式间接地“观察”和“记录”。回访时,为节省时间,可直接对当事人进行录音采访。
这种观察和记录,也包括领导人感兴趣的人、事、物,但要注意选材务必精练、适当、准确,能够恰到好处地支撑、烘托领导人的考察调研主旨,使整篇报道更加丰富、饱满。
这种观察也要求务必保持谨慎、审慎态度,不能为了听得真切、看得仔细,不注意站位,不避开镜头,不分清主次,一味地往领导人身边靠,那样估计很快就会被有关人员清理出去。实践证明,跟在领导人身后往往是听不清、看不明的,站在斜对着领导人的一侧或是跟着摄像机走,这样的角度观察和听的效果可能会比较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不入镜头,又要机警灵活,千万不能挡在领导人行进的道上,观察和记录都要快速、静悄悄地完成,来不及时,简单记下关键字、词或话语,随后补充、完善也是一种方式。总之,这类的观察、记录过程中,能够做到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你的存在,而你又顺利完成任务,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报道与否,这样的观察记录都很有意义。譬如,1992年1月18日下午5时,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接到电话通知赶到深圳市委并于第二天随行采访邓小平同志时,虽然事先已特别叮嘱,此事绝密,不得外传,并有“不题词、不接见、不报道”的明确指示,但新闻记者的天然敏感和职业责任心,使得他自当年1月18日到23日在跟随邓小平身边时,格外用心倾听、观察,仔细记录、整理老人家在深圳的一言一行,耐心等待发表的机会。事实证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陈锡添的辛苦付出和努力准备,不仅令其当年改革雄文——《东方风来满眼春》名扬天下,奠定了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有力推动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其历史意义和作用可谓大焉。
五、精准写作和报道时机选择:需要把握好六个事项
领导人在地方的考察调研活动,地方媒体在写作、报道时如何把握好主题、内容及报道刊发的时机,也很有讲究。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六点:
(一)主题正确、导向鲜明
无论地方,还是中央媒体,这个要求毋庸置疑。如果不能做到与国家领导人的意见、要求一致,这样的地方媒体起码的政治导向就不过关。如何做到主题正确、导向鲜明?一是要认真研究中央有关政策文件。二是勤于学习新华社、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三是紧贴当前改革发展的热点话题。四是地方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经验做法或问题建议。
例如,2012年12月初,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选择了深圳,在深圳视察第一站就选择了前海,并先后来到光启、腾讯、渔民村、莲花山顶广场考察深圳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等情况。我们在采写报道中就紧紧扣住新一届党中央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这个主题,以“南海之滨又东风”的纪实报道,不仅巧妙承接20年前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更以总书记明确的要求、指示,鲜活的内容,向世人宣告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并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的决心,对中国新一轮内政外交,无疑都有定海神针之效。
(二)语言规范、行文严谨
国家领导人的报道不同于一般性政务报道,由于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性、代表国家、对全局性事物做指示等特征,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务必注重语言规范、行文严谨。作为地方媒体,既要细致观察、有闻必录,但也绝对不能是有闻必写、有闻必发。这要求我们,一是加强日常的政策理论学习,注重报道语言的规范和行文严谨。二是避免有闻必写,要有舍有得,围绕主题筛选题材。三是不生造词语,不生搬硬套。四是理论上的归纳要有依据和出处,要有高度和水平。
(三)语言平实,善接地气
地方媒体报道国家领导人在当地考察活动的一大优势,就是接地气,有广大受众群体。但接地气也不仅仅是受众市场的被动局面,它要求我们在写作中,一要杜绝语言的口号化、宣传腔。二要尽量用直接引语或对话体。三要巧妙融入当地的元素。四要适当穿插背景资料。五是对地方评价,要注重全局与区域的关系,注重适中、协调。
例如,“南海之滨又东风”一文中,写到习近平总书记离开光启,赶往腾讯时的直接引语体。“马化腾你好,久仰大名啊。”刚下车,习近平向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打招呼。今年初,李克强总理考察的报道中写道:创客空间创始人潘昊邀请总理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李克强欣然接受,并高兴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也来给你添一把火。”这样的平实、鲜活语言,如果以微信传播手段,再配上图片,无疑将会在社交媒体上产生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注重细节,画龙点睛
好的细节可以为整篇文章增色,国家领导人的报道亦然。但细节也不能是事无分巨细,不论庞杂,悉数尽入,要挑选能够鲜明体现报道主题、准确展示领导人性格、突出领导人和市民群众感情、显示时代特征或要求的细节和内容。例如,“南海之滨又东风”一文中,写道:
12月7日,久雨放晴,阳光明媚。
上午11时35分,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一架标有鲜红国旗的波音737专机稳稳降落,缓缓驶向停机坪。
没有红地毯,没有鲜花,没有列队欢迎的人群和横幅……
11时45分,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走出舱门,缓步走下舷梯。习近平精神饱满,神情轻松,谈笑中与汪洋等握手。随后上车,车子沿广深高速向市内驶去……
沿途并没有封路。广深高速、深南大道上,不时有社会车辆从车队旁驶过,有的驾驶者还好奇地侧过头来看一眼。也许,人们压根儿没有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就坐在这支悄然行进的车队中巴上。
如果不算新闻媒体和工作人员乘坐的一辆中巴以及一辆备用中巴,习近平此次考察深圳正式用车只有2辆中巴。
约12时10分,车抵五洲宾馆,省市人员迎候的环节也免了,习近平直接上楼进入房间,稍事休息,随即前往自助餐厅用餐。
不封路,不入住高档场所,不事宴请,全程自助餐,免了迎来送往,不铺红地毯,务实亲和、平易近人的习近平总书记给以改革创新闻名的深圳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
这样的细节和描写,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经过媒体的有选择性传播,对党风政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又如,2011年8月中旬,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深圳考察时,本报讯采写的报道中写道:刷读者证、输入密码、挑选图书。总书记边听介绍,边在现场的自助图书馆上操作起来。
“我要选一本与深圳有关的书。”自助图书馆书架上有400多本书,总书记走近书柜,高兴地挑选了一本《深圳之路》,点击借书,输入图书编号3020,点击确认,《深圳之路》自动被推送至出书口。这是《深圳改革开放研究丛书》之一。总书记拿起书,高兴地随手翻阅。这样的细节和场景描写,既生动地展示了领导人的形象,也把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成效巧妙地点了出来。
(五)刊发时机,新华稿后
地方媒体在报道国家领导人到当地考察调研的报道,一般要在新华社统一发稿之后。这样做,既可以彰显新华社在报道国家领导人活动方面的权威性,也有助于地方媒体通过新华社稿子,更好地把握报道的主题和内容,以及一些局部内容的微调,千万不能因为抢发而出现政治把握上的不当甚至失误,那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极其严重的,对地方媒体的负面效应无疑也将是巨大的,值得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谨记。
(六)播发形式,生动活泼
地方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在准确把握报道导向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让国家领导人在地方考察的报道更加可读、易传播。
例如,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深圳考察调研,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与市民亲切交谈。本报延续优良传统,采写记录了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的具体情况,但在新华社统一发稿前,破例采用了中国政府网、人民网和新华网的稿件和图片,在头版显著位置及时刊发了《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 没有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李克强与邓小平南方视察见证者 共话改革开放》,报道了李克强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华为公司最新技术实验室、莲花山公园考察交流的情景,既不违反纪律,又及时满足了市民的知情权。随后,刊发了一组全部由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既有考察纪实的《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又有通讯《莲花山顶偶遇总理》、消息《总理来考察是肯定也是期许》,以及评论《牢记重托再谱新篇》。周四,本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突出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以及市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对特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同时,本报新媒体紧紧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和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重要讲话精神,在本报官方微信、微博上推出了原创策划专题——《习大大、强哥发话了,深圳你要怎么拼》,专题运用漫画、图片等新媒体手段包装,对政策进行了形象化解读、分析,对深圳未来做出展望和设想。内容严谨扎实,形式新颖活泼,政治导向明确,一经推出,广受好评,转发不断,逾10万人次点击阅读,堪称地方媒体拓展国家领导人报道、增强报道传播力、影响力和有效性的经典之作。
G212
A
1674-8883(2015)14-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