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2015-02-28杨立群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陶诗陶渊明田园

杨立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北京100029)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杨立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北京100029)

陶渊明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自然。他在诗中描写了田园美、人情美、劳动美,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的生存方式以及旷达的生死观。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富有理趣,诗人以淡远宁静之心,创造了“物我交融”的纯美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诗化人生。

陶渊明;诗歌;自然美

陶渊明生活的晋末宋初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动乱时期,兵革频仍,祸乱更迭,门阀士族擅权误国,荒淫堕落,统治者内部冲突日益尖锐。东晋士人发现生命在凌乱破碎的社会面前是那样孱弱渺小;人格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禁锢下是那样压抑和残缺。因此,如何获得人格独立和身心自由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1]371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1]364不适合在虚伪巧饰、逢迎谄媚的官场出入。而且,家道衰落,曾祖陶侃余荫已尽,要跻身于“上品无寒门”的上层集团,实现“猛击逸四海,骞翮思远翥”[1]247的宏伟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归耕,并将这种归耕生活诗化。他把田园引进诗歌,以田园生活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美”。“自然”一词出自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0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203在老庄哲学中,一切都应该按其本来面目而存在,无须任何外在条件和力量。陶渊明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继承了老庄这一思想,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中,或表现田园风光之美,或表达其哲学思考,通过平淡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体悟到自由与真实。

1 从表现对象看陶诗的自然美

政治理想破灭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洁身守志、栖身田园。在陶渊明归耕田园的二十多年中,他参加劳动,与劳动人民直接接触,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并在诗歌中抒发了这种感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1.1田园风光美

陶诗的田园风光之美首先体现在想象图景之美。在逃离官场的“樊笼”之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土地、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构成了一幅恬静的自然风光图。诗中没有刻意雕琢,只是信笔用“暧暧”“依依”,稍加点染,就自然勾画出一个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的乡村居所,表现出宁静祥和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再如《和郭主薄二首》其一云:“蔼蔼堂前林,仲夏贮清风。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夏日的田园,树木繁茂,清风徐来,吹开衣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舒适、悠闲,同时也流露出坚守节操,坦荡无伪的胸怀,真是“田家真景,令人悠然”。[1]59

陶诗的田园风光之美其次体现在意象之美。意象是诗人心灵在外物激发下的闪爆,其深层体现的正是文人真实的心理内涵。陶渊明诗中自然意象很多,如飞鸟、孤松、菊、风、云等。他以与自己心灵契合的飞鸟、松、菊等意象,展现田园风光之美。如:“翩翩飞鸟,栖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1]1陶渊明归隐田园,他将“飞鸟”视为知己,而飞鸟“好声相和”,似乎也懂得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逯钦立先生说“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尤为显。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及言之,鸟与我同,鸟归以前,东啄西饮,役于物之时也,遂其性故称情。微劳无惜生之苦,称情则自然而得其生。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天趣者,亦惟此时,则山气之所以日夕始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直觉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3]

陶渊明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之美,感悟到自然之乐,获得一种心灵的平静安宁。

1.2人情美

陶渊明称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326萧统亦说:“横素波而傍流,于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且真”[4]9,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对亲人、朋友的淳朴的人情美。

陶诗的人情美首先表现在与平生故旧的交往中。平生故旧,虽“语默殊势”有不同调之感,但道不同未必不可以交,他赠诗送行,依依不舍,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答庞参军》《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诸诗最能看出他对朋友的厚道。如《与殷晋安别》:“游好非久长,一遇尽殷勤。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未谓事已及,兴会在兹春。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殷晋安先为晋臣,与陶渊明为同僚,后做刘宋之臣。诗中虽指出二人志向不同,但并无丝毫讽讥轻慢,用意极为忠厚,一片真挚之情。

陶诗的人情美其次表现在与田夫野老的交往中。相对于在士大夫圈子里的寂寞,和陶渊明往来最密、相契最深的倒是乡邻中的田夫野老。陶渊明厌烦官场的虚伪恶浊,宁肯和乡人们“但道桑麻长”。如《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一)“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须当记,力耕不吾欺。”(其二)将一切功名利禄抛却,与劳动生活融为一体,谈论的是农家常事,交往的是真情实意。可以发现,陶渊明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甘淡泊却未必甘寂寞,归田后二十余年中,他和田夫野老的交情说明了这一点。

陶诗的人情美还表现在对父母兄妹及子女的深情上。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和人情味的人。其父早年弃世,《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出仕后对老母时常眷念,渴望回家“一欣侍温颜”。[1]120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弟敬远和程氏妹虽为异母所生,但在祭妹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同甘共苦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发自肺腑,其天性之仁厚从中可见。当然,陶渊明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大欢止稚子”,[1]201“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1]92从中可看到陶渊明怎样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四,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1]210,虽然“责子”但却充满怜爱。晚年的《与子俨等书》中更是谆谆教诲:“汝辈幼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辈虽不同心,当思四海之内皆兄弟义,鲍叔管仲分才无猜。”慈父形象呼之欲出。清代钟秀说:“靖节先生品格高迈,而性情则平易近人,盖无往不与人可以亲,人亦无不乐亲之者。”[4]244

1.3劳动美

陶诗的劳动之美首先表现在对劳动的诗化。陶渊明初归田园时,劳动在诗人眼中是诗化的,如《归去来兮辞》写到春耕于“西畴”的景象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他可以“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以耕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再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47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生活图画。清代温汝能评价说:“‘带月’句,真而警,可谓诗中有画。”[1]57

陶诗的劳动之美其次表现在对劳动的深刻体验。长期的劳动实践,使陶渊明对劳动有了深入的体验和认识。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人生归有道,衣食顾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虽然“晨出理荒秽,日入负耒还。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但却“庶无异患干”。劳动虽然辛苦,却可以免遭战乱之苦,还能“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享受劳作之余的快乐,所以,“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苏轼是陶渊明的知音,他说:“非古之耦耕者不能造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识别此语之妙也。”[4]28

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写出了参与劳动的甘苦,体现了劳动之美,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2 从哲理内涵看陶诗的自然美

东晋建立的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变成了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现的玄理,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自然美。

2.1追求自由的生存方式

陶渊明自由的生存方式首先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泊。他虽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1]152“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当知道理想不能实现时,便毅然辞官归隐,“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1]327田园才是诗人真正的归所。因为他深知“身没名亦尽”[1]32“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1]311。陶渊明对名利的淡泊是非常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

陶渊明自由的生存方式还表现在他的安贫乐道上。归隐后期的陶渊明生活非常困窘,但他“宁固穷以寄意,不委曲而累己”,[1]318对生活要求不过是“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1]84“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1]152他追求的是超越一切外物的“我”的生活,所以能举重若轻,超然尘外。

2.2淳朴的自然本性

《庄子·渔父篇》:“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庄子的“真”是与世俗礼法相对立,指人类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人要保持“真”的本性,才能超然于物外,即“任真”。

陶诗中淳朴的自然本性体现在他对上古民风的崇尚。“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1]21陶渊明认为上古生民最为淳朴、真诚,人应该恢复上古时代人们的自然本性,摆脱虚妄的名利欲望。《桃花源诗》是诗人对理想社会图景的描绘,这里“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没有任何人为的智巧,“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们愉快地从事劳动。“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国君也没有赋税。对这种自给自足理想生活的描写,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反抗。

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率性而为,不拘礼俗,萧统《陶渊明传》中记载:“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醉。当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表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4]33

2.3旷达的生死观

陶渊明对生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表现了非常旷达的态度。他既不修道求仙,也不参加慧远的庐山白莲社,对“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的现实,他说:“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1]32“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1]311他认为“化”是自然规律,宇宙间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对待生死也应该以一种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规律,即“顺化”。“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1]48既然生死是自然规律,那么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1]33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死,顺应自然,荣辱不惊,生死不惧。“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1]311既然人人都要死,何不坦然处之呢?

3 从意境看陶诗的自然美

宗白华先生《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中说:“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超入玄境,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意境。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5]208诗贵意境,陶渊明以其“无我之境”的独特诗风,开辟了诗歌领域的新境界,足以独树一帜,启迪后人。

3.1物我关系

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6]191这种“物我为一”的境界便产生了“物我交融”的意境美。陶渊明诗境与神会,真气扑人。最能体现陶诗“物我交融”的意境美的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写诗人以悠然观赏的态度来看待人生,虽然身处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却能置身事外,摆脱现实苦难。诗人结庐人境,本来扰攘难免,但因“心远”,鄙弃功名利禄,胸怀坦荡旷远,所以居处也就显得静谧闲逸,而无车马之喧。在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东篱采菊,看到的只是南山的优美景色及日夕鸟归的情形。结句直抒胸臆,道出诗人精神与大自然相融合时,那种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悠然自得之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的悠然之情和自然之景相融合,心随鸟儿飞翔,自然淳美与人的真朴浑然一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分不清“我”与“自然”之别,达到了“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的无我之境。苏轼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合,此句最有妙处。”[4]35就是说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主观感情融合,即人的情思和物的神韵融合,达到了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浑化境界。

3.2情感状态

陶渊明采用“虚静”的态度来观照万物,在其诗歌中创造了一种物我交融的意境。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滋;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1]84诗酒唱和,欢聚谈笑,又不忘田园耕作,纯是一派平淡素朴的农村生活图景。细细体会就会发现,平淡、枯燥的农村生活,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充实而美好。其关键在于诗人能够超然物外,远离尘世,摆脱功利的干扰,面对自然与生活,心中充满一种审美的喜悦。由于“心远”,这就给诗人创造了在“静”中审美的条件,保持心灵的淡泊安静。有了这样的淡远宁静之心,就能随时随地创造出淡远宁静的艺术境界,进入物我无间的至美之境。

4 从语言风格看陶诗的自然美

陶渊明继承了汉乐府诗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建安诗人“辞彩华茂”的特点,将诗的题材扩展到田园,开创了语言清新的新诗风。

4.1平淡自然

陶渊明诗歌给人的感觉首先是平淡自然。他的诗歌不用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特的夸张,甚至形容词都用的很少,但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凑到一起,却产生了令人神往的韵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4]121元好问的评论可谓精辟。

《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田园景色:“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切从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写的不过是土地、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却平中见奇,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羁绊、回归田园的欢快之情,让读者也感受到田园的可爱。而“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1]126,则用类似“田家语”的形式,写自己与农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围坐一起饮酒畅谈。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对日常生活不加修饰地描写,在朴素的语言中表达出田园生活的舒适、惬意,更为真实可感。“蔼蔼堂前林,仲夏贮清风。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1]92。一个“贮”字新鲜、贴切,一个“开”字使诗人在炎热的夏季敞开衣襟、享受凉风的惬意情志跃然纸上。因此,陶渊明的诗,语言虽淡,但是淡而有味。这平淡自然的语言,看似未经锤炼,其实是不露斧凿之痕。例如《杂诗》十二首写时光流失,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曰“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在阳”,四曰“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曰“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在值”,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可见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时光被赋予了形象和生命,令人心动。

4.2富有理趣

陶诗平淡自然,却充满诗意和理趣。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之中而无车马之扰,因为精神的宁静过滤了尘俗的喧闹。地的“喧”与“闹”取决于心的“远”与“近”,真正的隐士高人不必穴居岩隐,只要不滞于名利,自可免除尘世的干扰。《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要“愿无违”,辛苦一些又能怎样呢。又如《杂诗》其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须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本来就好象陌上尘埃,没有根蒂,随风飘转,那么一旦落地就是兄弟,何必要有骨肉关系才相亲呢?而岁月也不会因某个人而停留,那么作为人就应该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还有“衣食当须计,力耕不吾欺”[1]84“人生归有道,衣食顾其端”,[1]145奇趣盎然、诗意深刻的理趣,深入浅出而言微意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与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

陶渊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或劝人们淡泊名利、看轻生死,或劝告人们珍惜生命、实现人生价值,或抒发自己对劳动的体验,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体味生活、认识生活、思考生活。所以苏轼说:“渊明作诗不多,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谢、鲍、李、杜诸人,皆莫及也。”[4]35

综上所述,陶渊明用平淡自然而又富有理趣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物我交融”的浑化境界。表现了他诗歌的自然美。千百年来,他的诗歌、他的品格、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崇拜、模仿的对象,有着无尽的生命力,在今天依然启迪着我们诗意地生活,追求自然美。

[1]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第2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On the Natural Beauty of Tao Yuanming’s Poems

YANG Liqu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Tao Yuanming’s poetry is nature.He describes the pastoral beauty,human beauty,labor beauty in his poems.He puts his true feelings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human life into his poems,showing his contentment with poor life as well as his indifference to fame and fortune in his way of life and broad-minded view of life and death.His poetic language is plain,natural and full of fun.The poet creates a“beauty blending materials and ego”of artistic conception,demonstrating a poetic life that is difficult for ordinary people to reach.

Tao Yuanming;poems;natural beauty

I207.2

A

1672-2914(2015)05-0098-05

2015-06-02

杨立群(1963-),女,安徽亳州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陶诗陶渊明田园
你好,陶渊明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