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史记》的人物美

2015-02-28王跃瑾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智伯齐威王樊哙

王跃瑾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论《史记》的人物美

王跃瑾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史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体例。书中塑造了大量正面人物形象,表现出独特的人物美。这种人物美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人体美、个性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物美这三个方面。

《史记》;历史人物;人体美;个性美;特定情境人物美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经典的巨著像一个历史画廊,记载了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坚持实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体现出鲜明的人物美。

1 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1]204形体、比例、色彩等因素是人体外形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可以展现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意象,带给人们充满意蕴和情趣的感性世界。

司马迁在描写历史人物时,虽然在人物外貌上着墨不多,但他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以精炼的笔法将一个个历史人物勾画出来,使人物栩栩如生。人物的外貌特征常常给人以最直接的感官印象,因此司马迁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极为重视对人物的外形特点的勾勒。如《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2]342司马迁在对这位汉朝第一帝王的外形描写中特别突出他与常人异样的相貌——高鼻梁、龙相、漂亮的胡须、七十二颗黑痣,这些特点彰显了刘邦气宇轩昂、英姿飒爽、与众不同的气概。在《陈丞相世家》中,司马迁描写陈平“为人长大,美色”。[2]2051又如,张仓有罪本当斩首,却因为他洁白的身躯而免过一死,随后在他一步步的努力下最终成为丞相。《张丞相列传》云:“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2]2675可见当时他雪白的肤色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多么强烈。同样,孔圣人也有异人之处,他修长的身材更加映衬他的风雅潇洒、才华横溢,《孔子世家》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2]1909一个至圣的形象犹如画卷般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体美从来就是人的重要的审美对象。”[1]206在《史记》中,司马迁用“美须髯”“美色”“美士”来展现人体的美态,用人物美好的外在来体现人物才貌兼备的品质和超凡脱俗的气质,表现出人体美和精神美的内在统一。而“白”“长”,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外形美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是在社会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2 个性美

人物的美不仅仅停留在外在,还体现在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史记》从不同个体出发,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游侠,他们身上都散发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人格魅力。

2.1仁慈宽厚之美

仁慈宽厚是人性中真、善、美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表现,这种理想的品质表现出个性美的特征。司马迁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尤为喜爱具有博爱精神的人物,汉文帝就是这一人物的典型代表。汉文帝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新局面,他在位期间社会的政治、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和他仁爱、善良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文帝首先对残暴的法律提出异议:“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2]418汉文帝不忍无辜百姓因为不公正的法律而遭受磨难,足见他的仁爱之心。提及不合理的法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废除了残忍的肉刑。齐国太仓令淳于意因为犯法应当受刑,家中最小的女儿缇萦为了救父,上书求情,汉文帝乃下诏曰:“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2]428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一方面是被缇萦救父的真情所打动,另一方面是被残酷刑法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所触动。他能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为父女之间的亲情所动容,表现出他慈爱的心肠。汉文帝不仅温柔敦厚,而且胸襟开阔,“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2]433汉文帝在面对臣下不合规矩的行为举止时,并没有暴跳如雷、斤斤计较,而是从大局出发,站在一个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一种更加谦逊的态度去包容他们,一个帝王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实属不易。由于汉文帝的慈爱之心和宽广的心胸,百姓更加拥护他,群臣更加依附他,国家经济、政治、礼仪、文化迅猛发展,由此开启盛世之端。

2.2勇猛直率之美

勇猛本身就是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特征,直率是指人物言行直接痛快、不含蓄。勇猛直率体现出英雄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樊哙是历史上一位英勇猛将,他在决定项羽与刘邦成败的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敦促项羽除掉刘邦这个心腹大患,然而项羽却犹豫不决,无奈之下,范增指使项庄出手刺杀刘邦。樊哙在帐外得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遂强行闯入帐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止,目眦尽裂”。[2]313“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直接表现出樊哙的过人胆量。他面对霸气逼人的项王,非但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怒视项王,就连项王也被他的气势所镇住,“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2]313樊哙在喝完项王赐的酒后,开始指责项王,“樊哙曰:‘(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2]313樊哙直指项羽的不义行为,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言辞激烈直白,充分表现出樊哙率真、简单的特点,这也是这位英雄人物的可爱之处。

2.3诙谐幽默之美

诙谐幽默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的积极乐观心态的表现。在《史记》中,淳于髡是滑稽人物的典型代表,诙谐幽默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齐威王荒淫作乐,不顾政事,身边没一人敢进谏,齐国国势日衰。在此危机之刻,淳于髡以鸟喻人,用轻松幽默的语句来提醒齐威王,“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2]3197齐威王不仅没有因为淳于髡把他比喻成鸟而恼羞成怒,反而昂扬斗志,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来回应淳于髡,这正是淳于髡成功地运用隐喻的效果。他知道齐威王不喜政事,喜欢作乐,就以鸟来比喻,既不会使人生厌,又可以营造出一个相对愉快的对话氛围。齐威王在一个相对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的意见,淳于髡的幽默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再如,楚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去赵国请求救援,但只让他带了“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这可笑逗趣的动作表现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特征,也正因此,他才能在国君面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幽默才智,毫无顾忌。“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2]434淳于髡再一次运用他诙谐的语言天赋达到他劝谏的目的。这次他用“道傍有禳田者”来比喻齐威王,以“豚蹄”“酒”来比喻齐威王给赵国的礼品,用禳田者滑稽可笑的行为来暗指齐威王给赵国的东西太少却想让赵国来支援齐国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他用饶有趣味的故事说服了齐威王,最终齐威王把送给赵国的礼品增加到“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淳于髡的诙谐幽默既体现了他的聪明与机智,又使这个人物显得真实、可爱,使人油然而叹:美哉,淳于髡!

2.4知恩图报之美

“言必信,行必果”的侠士一直以来被人们称颂,豫让就是《史记》塑造的一位让人敬佩不已的侠士。智伯兵败身死后,豫让为报智伯的知遇之恩,决心为他报仇,“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2]2519但这次行动还是被赵襄子察觉。豫让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又漆身为厉,吞碳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2]2520以此进行第二次的行刺,可最终还是失败了。赵襄子责问他说:“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2]2521他最终选择自杀来报答智伯的恩情。“士为知己者死”,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毁坏自己的身体,牺牲自己的性命,这种为了知己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的侠义精神让人感动、钦佩。智伯不顾他与豫让身份、地位的悬殊而礼待豫让,豫让为了报答这份尊重与认同,不惜一切代价,最终以生命来报答恩情。因为智伯,豫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成为他为智伯赴汤蹈火的最大动力。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士人下层的社会身份,使他们的价值很难被发现,一旦他们得到赏识,就会以满腔热血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对方。

3 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物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发现美的存在。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情景中,只有在特定情景中,才最能发现人最真挚的一面。历史人物亦然。《史记》中的历史人物正是处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才得以展现出他们独具的人格魅力,展现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3.1垓下之围的项羽

项羽可谓司马迁笔下的第一英雄,这位盖世英雄在被汉军逼入绝境的情况下,与自己心爱的虞姬别离时的场景感人至深,这一故事也被后人改编成电影、戏剧而被人们广为熟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2]333垓下之围,穷途末路的项羽面对心爱的虞姬与骏马流露出不舍之情,悲歌数阕,使美人相和,群下莫不涕泣。司马迁以寥寥数语,将西楚霸王项羽置于四面楚歌的特定情景之中,战场上威风凛凛的英雄身上所隐藏的侠骨柔情被充分展现出来,突出了人物的壮美,使人不禁为之动容,为之惋惜,为之赞美。

3.2卧薪尝胆的勾践

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忍辱负重,积蓄力量,以期完成他的复仇大业。“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2]1742卧薪尝胆的生活环境,彰显了勾践灭吴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亲自耕种、夫人亲自纺织、食不加肉、以礼待人、救济慰问百姓的生活场面,展现了勾践志在复国的远大抱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谏如流的历史画面,勾勒出勾践雄霸天下的王者形象。在卧薪尝胆、复国图强的环境下,勾践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最终完成了灭吴的使命。

3.3易水送别的荆轲

易水送别也是人们熟知的故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2534易水、秋风、垂泪、瞋目、发指这些离别场景的描写烘托出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将一位尽忠报国、无所畏惧的侠士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得后人无尽感慨与称颂。骆宾王就曾作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尤寒”,[3]863饱含了其对荆轲的仰慕之情与无尽的惆怅。

3.4渑池之会的蔺相如

《史记》中另一精彩的场面描写便是秦赵渑池之会。“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2]2442秦王让赵王为其鼓瑟,并令秦国御史记载此事,这对一国之君来说是奇耻大辱。在赵王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况下,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毫不畏惧地对秦王进行反击,以牙还牙,让秦王为赵王击缻。秦王不许,他便以“五步之内,以颈血溅”来要挟,并目叱秦王侍从,“左右皆靡”,最终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缻。这段场景的描写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将蔺相如镇定自若、无所畏惧,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能立即采取相应对策的灵活、机智的形象生动表现出来,突出了他不顾一切也要保全国家荣誉的英雄气概。

综上,《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经典的历史画面,各色各样的人物在司马迁笔下呈现出独特的人物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体验,值得后人不断研究、借鉴。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On the Character Beauty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ANG Yuejin
(School of Litera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Shaanxi,China)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as a ge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created a historiography system of biographical style with characters as the core.This book depicts a multitude of honorable figures,showing unique character beauty.The aesthetic traits mainly include human body beauty,individuality beauty,and character beauty in specific situation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historical figures;human body beauty;individuality beauty;character beauty in specific situations

K234.1

A

1672-2914(2015)05-0008-04

2015-06-10

王跃瑾(1989-),女,陕西咸阳市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思想与文化。

猜你喜欢

智伯齐威王樊哙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
田忌赛马
微表情里的大玄机
微表情里的大玄机
猛人樊哙
田婴巧荐王后
田婴巧荐王后
嗜好可以当药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