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之思考

2015-02-28张巨武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言

张巨武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纠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适应国民经济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可以说,大规模的改革每隔七八年就进行一次。每一次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改革始终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培养的层次和次序上的变化和调整,始终是以英语语言基础为导向,未能在英语应用上有所突破。[1]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强劲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重语言基础、轻语言应用的教学实际,与当前社会对人才外语素质的要求格格不入,且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全球化战略的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关键时刻。首先应该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创新,只有从思想和教学方针政策上先理清思路和轻重缓急,才能做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推进,才能切实解决大学英语长期以来费时低效的问题,使英语教学改革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抛砖引玉,引起大学英语教学同仁的关注和思考,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一、基础性和专业性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和专业性问题,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基础教育(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育的关系问题。自从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出现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始终把打好语言基础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和主要目的,1978年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1985年教育部制定的文理分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1994年教育部将大学英语文理教学大纲合二为一,仍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突出阅读能力培养和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1]2004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2]然而该目标本质上还是以打好语言基础为主。可见,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终没有摆脱语言的基础性教学的束缚,始终徘徊在无休止的语言基础性教育框框里。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没有明确定位或者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问题。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以至于到研究生,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基础英语教学,这种基础教学过长相应带来了应试教学的盛行,学生学习英语除了参加四、六级以及其他各种考试,还能派上什么用场!所以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兴趣和后续动力,导致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要达到八级水平,大约为3500个词汇量,优秀高中毕业生要达到九级水平,大约词汇量为4500个。[3]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的大学毕业生要达到的一般要求水平词汇量也是4500个。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已基本完成,如果大学阶段再进行英语基础性教学是对高中基础性教学的重复和资源浪费。鉴于此,许多专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转入专业英语教学(ESP)。[4]ESP 是“English for Special/Specific Purpose”的缩写,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是指与某一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如科技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工程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等。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规则和词汇、达到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后,应该尽快转为通过知识学习来提高语言能力上。在香港,大学英语主要为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在日本,大学英语课程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在希腊,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不再学习公共英语,而是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在罗马尼亚,大学里没有公共英语,而是直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5]而我国目前对大学专业英语教学没有明确的定位,部分学校尝试的ESP英语教学也是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指导,应该引起大学英语教学界的高度重视。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大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性教学还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定位问题,并为之出台相应的大纲和指导意见。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语言教学交际性和育人性的问题,也是语言教学认知性和情感性的问题,解决二者关系和比例问题对于确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他们能够运用英语交流信息、获取知识。人文性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近年来,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人认为英语教学的本质是交际,是为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服务的,强调其工具性,因而教学的侧重应该是语言技能等基础性教学;有人认为语言教学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应该注重英语语言的文化育人功能和人文素养提升;[6]也有观点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英语、通识英语和专业英语应该各占一定的比例。[7]2007年教育部《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虽然《课程要求》既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要求,但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要求、轻重缓急、比例要求和考查方式上却没有明确、可操作性的指导,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容易顾此失彼,沦为形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学教育就强调语言的通识教育,强调语言教学是一种素质教育,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倡导人类的和平与文明教育,强调如何做人。[8]笔者以为,我国英语教学工具性应该主要体现在中小学阶段,而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侧重语言的人文性功能,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中学已经达到了英语基本技能的要求,因而具备了利用英语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条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要因势转入语言教学的文化育人阶段。发挥英语教学的文化熏陶功能,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9]实施外语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的前提条件,必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其过程就是学生词汇、语法、句法、语篇认知提高和工具性技能提高的过程,因而其工具性功能的实现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出现的学生思想迷茫,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缺乏,价值观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道德水准下滑,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担忧和关注。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教育过程过度注重智力教育,忽视淡化德育教育的端倪和缺陷,不能不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深思和反省。[9]国外有很多学校从中小学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胜过学业成绩教育,美国海德中学就提出并践行“人格第一原则”(Character First Principle)的教育理念。中国也有“育人以立德为先”的古训,十分注重人品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选拔人才十分重视政审关,虽然有极端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人才的道德和人文素质,他们无私奉献,为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现阶段,我们过分注重人才的智力因素,淡化或者形式化了人品因素的培养和考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倒退和失误。目前高校课程设置里,没有哪一门课程像大学英语一样具有如此的普及性、广泛性和强制性。作为一门高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涉及影响到每一位学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学生人格熏陶塑造和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和绝佳平台。[9]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强烈呼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学生具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会反过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技能的提高。德才兼备和“又红又专”应该永远成为我们衡量和考察人才质量的科学标准和用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提高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

三、应试性和应用性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性和应用性问题显然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命题,而问题是我们现实中已经严重偏离了语言学习学以致用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沦为应试性教学。不管承认与否,应试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英语唯一可以派点用处的、也是鼓励他们继续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5]1987年开始实施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999年教育部批准执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第一次硬性规定了“把大学英语四级定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不少学校在四级通过率的压力下甚至将四级考试与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挂钩,这样在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下,全国范围的大学英语应试教学由此开始,并愈演愈烈。

事实上,我国英语教学从小学开始,主要的用途就是参加各种考试,应付小学升初中考试、初中升高中考试和大学入门统一考试,到了大学又有全国统一的四级考试,以后还有研究生考试、职称英语考试等。适应应试教育的体制,各级学校的英语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考试方式内容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和考试成绩而设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校、教师、学生关心的都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因此题海战术、教辅资料、课业负担等问题也就应运而生。诚然,我们各级各类学校英语教学的目标都没有提出英语教学是以参加考试为目的,但应试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和阐述。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目的导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走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歧途,也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去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吗?能够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人格的发展吗?以四级通过率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作为教师教学水平和业绩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调动教师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积极性吗?可见,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正确解决应试性和应用性的定位问题和关系问题,只有明确了应试和应用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广大教师才能转变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上来,才能确保我们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单向性和多向性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单向性是指外语教学只以目标语中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为单一元素,缺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元素。而多向性是指外语教学主题和内容不仅包括目标语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化元素,也包括学习者本族语的语言文化元素。不仅涉及目标语某一国家的主题和内容,也涉及目标语所有国家或地区乃至目标语和本族语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元素,是一种多元性主题内容和元素。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国和美国元素为主题,缺少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英语国家的主题因素,更缺少学习者自身的中国元素主题内容,因而这种教学是单向性的,不利于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互补和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是世界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中国元素的世界文化是残缺不全的世界文化,从语言学习的目的性上说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是多向性的,至少是双向性的。这是因为,其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高度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继承、发展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由于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普及性和现实性,利用英语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剧增,必然会对英语语言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已经进入英语单词,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已经渗透进英语语言和文化之中,英语在不断的中国化、本土化(Chineseness/Nativization),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句法结构影响以至于同化英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从现在开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入中国元素的内容,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双向性会进一步导致英语的中国化和本土化,也会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这也是建设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广纳百川,学习和借鉴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优秀语言和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主题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样才能形成多元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促进全球化的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由单行道变双行道甚至多行道,既要学习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又要传播和宣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这样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才是立体式的、丰富多彩的,才符合生活的实际。这也应该成为下一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五、输入性和输出性的问题

任何语言学习都存在输入和输出的问题,英语语言也不例外。语言输入是通过阅读和收听完成的,语言的输出是通过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完成的。对于不同阶段英语教学的输入和输出的侧重,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根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由注重读写发展为注重听说,应该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具有合目的性。然而,我们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下盛行的听说教学领先理念,大有以听说教学代替一切之势。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气氛热烈的讨论、口语表达,四六级考试改革70%的题目通过听力完成,如此等等,仿佛学生只要练好听说,英语学习就大功告成。岂不知,在缺乏基本的语言输入,尤其是书面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学生的语言输出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说小学、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倾向于语言输入,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结合,突出语言输出。以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更多地关注语言输入,而且是书面语言的输入,这是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交往程度相适应的。由于相对封闭落后,中西信息交流具有间接性和延时性,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利用英语阅读原版资料获取专业信息。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仍旧强调书面语言输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制约国家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常态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信息交流呈现出直接性和及时性,因此,利用听说交流信息的机会和频率大大增加。这就要求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也不能忽视书面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语言输入和输出并重、书面语言和听说语言并重,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六、统一性和差别性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的统一性是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全国统一,而差异性是指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地区、学校差异。1986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贯彻分类指导的原则,全国各院校的大学英语是按照文科和理科两大块进行教学的,理工科以科技英语为教学重点,而文科以语言基础为教学重点。大纲在词汇标准、技能要求、教学时数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且这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只是在全国部分重点大学实行,所以这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专业分布等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适应了当时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而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不再分文理科和理工科,不再只是在重点大学里实行,大纲的实施范围扩展到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而且大纲硬性地把四级考试确定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均应达到的教学基本要求。[1]这次改革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高度的统一化和规范化。1986年的大纲还只是要求重点大学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基本上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四级要求,这是较为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而1999年大纲硬性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生毕业时都必须达到四级要求,就有点不切合实际了。

显然,由于地域不同,高校层次不同,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学校层次水平、学生专业特点、学生个体差异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不应该是全国大一统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因此,不同学校应该制定适合本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大纲,至少全国应按照不同学校层次、类别制定类似于1986年分类指导的教学大纲,使大纲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才能够真正指导不同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切实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1] 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3 -1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秦秀白.E S 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 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83.

[5] 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 -308.

[6] 韩海燕,郭姗姗.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J].外国语文,2011,(5):138 -141.

[7] 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8] 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6-37.

[9] 张巨武.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和谐文化构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8-110.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语言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