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中的信息听辨

2015-02-28柯军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讲话

柯军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口译中的信息听辨

柯军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作为口译工作的第一步,口译听辨十分重要,但也比较容易取得训练成效。由于口译听辨有着与听力理解类似之处,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旨在以讨论后者的特点为发端,探讨一下口译中的信息听辨的训练方法。

听力理解;口译听辨;异同;训练方法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口译越来越成为人们国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口译教学。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尽管学生的语言有一定基础,对口译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教学的效果还是很不理想。经过分析,笔者以为,口译信息的听辨是其中的症结之一。众所周知,口译主要包括三大环节,即信息听辨、信息理解与记忆和目的语产出。其中听辨信息是第一位的。没有良好的信息听辨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口译任务的。因此,笔者试图以教学和口译工作实践体会为切入点,讨论口译中的信息听辨症结出现的原因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口译信息听辨

笔者的教学对象均是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大多数人有着良好的双语基本功,有些整体外语水平相当不错。但是,在课堂训练和模拟口译现场中,他们的表现仍是差强人意。笔者经过分析并结合自身体会,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混淆了听力理解和口译信息听辨。

外语学习者往往都经历了一个从什么都听不懂到慢慢基本能听懂的阶段。尽管每个人的具体训练方面各有差异,但基本都有一个阶段是进行精听和听写的。笔者也承认,正是这样一个阶段帮助他们突破了听力瓶颈,提升了听力水平。但这样的训练,也容易使学习者每次都特别试图做到听到、听懂每个词语。但正是这样的习惯使听者掉进了词语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反而丢失了口译中更重要的东西,即逻辑和主要信息。

国际著名口译研究专家吉尔(Gile,1995)把口译听辨定义为“与听力理解有关的活动,包括译者对语言符号的辨识,识别字词的含义,最后决定讲话人所表达的意思”。这就决定了口译听辨就在于口译中的听和辨是一体的,是一种语用学意义上的听,重点在“辩”。辩即思考、分析,甚至推断和预测(苏伟,2009)。王燕(2009)也认为“辩”就是思考与分析,把听到的源语信息,通过种种分析手段纳入译者理解的范畴。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最终指向都是“听辨”即把听到的(和预测中可能听到的)信息在个人百科知识的帮助下纳入理解的范畴,以便记忆和产出。因此,口译听辨与语言训练阶段的听力理解在目的上就很不同。

笔者以为口译中的听辨不是关注字、词、发音等表象层面的东西,而是关注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即逻辑和信息)。口译员在听的时候寻求的是一个逻辑清晰的语意整体。

而且口译中的信息听辨是重在辩,即分析、理解。因此,它不仅要启动人的听觉系统,更要启动人脑的分析、记忆系统。因为口译时候未必都是标准音、都是译员熟悉的话题领域等因素都要求译员有良好的分析、记忆能力。口译人员不但要听源语,更重要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各种因素识别讲话者的真实意图,并口译出来。而不在于字词上是否完全对等。

二、口译信息听辨的训练

虽然两者在训练方法上有差异,但口译中的信息听辨是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听力理解的重要性;只是就口译听辨的特殊性,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口译听辨训练,以期更好服务于口译实践。由于口译中的听辨主要是听逻辑和讲话者的语用意图,笔者以为要掌握口译听辨也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首先,学习者要进行“听逻辑”训练。该训练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源语信息的框架性逻辑关系。而笔者以为在实际训练的初级阶段,“逻辑”不是听出来的,而是要经过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的,然后从最简单的逻辑信号词层面来学习。讲话者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自己的讲话的,而且为了体现其中的思路,讲话者也会注意使用逻辑信号词。因此,在听辨中注意主动抓取信号词是听辨句子层面逻辑的一个捷径。根据资深口译研究专家、武汉大学口译队创始人、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吴忠明副教授的研究(2005),口译实践中的源语信息主要有六种逻辑关系,即因果、转折、让步、假设和条件、时间、目的。这些关系都有着很明显的标记词,语言学习者从一开始都有接触。对于口译者而言,不过是需要加强对这些词语的敏感度,善于在语流中识别它们,以便帮助自己理清逻辑关系。

因此,笔者以为,在这个阶段的训练可以分为三步走:a.掌握各种逻辑关系的信号词。只有这样,译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听的时候就可以游刃有余。b.在掌握了这些词语之后,口译人员可以给它们编码,即设定特定的符号或标记。这些符号应该是能够快速书写和容易识别的。快速书写的目的是使得译员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逻辑关系落实到笔记上,加强和弥补脑记。而容易识别的目的是使得译员能快速识别逻辑关系,不至于混淆。c.集中训练。口译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活动,留给译员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译员的任务却很多、很重。集中训练可以帮助译员利用这些符号的效率,尽可能地帮助译员抓住讲话者的逻辑。

其次,学习者应该在完成句子层面的逻辑训练后,把目光投向口译语篇。许均等教授(1998)在推介巴黎学派释意理论时,明确了“语言知识和认知知识结合的篇章翻译”才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这说明,在口译中,译员更需要关注的是口译语篇。而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唐军,2012),口译中的话语语篇类型也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有叙述型、介绍型、论证型和会话型。

笔者以为,叙述型就像记叙文,其特点无非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话者往往都是按照其中的一点为逻辑主线展开的。口译人员只要抓住这一主线,其抓逻辑的任务应该就可以完成得八九不离十。介绍型篇章就类似于说明文。其目的是对客观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介绍。其特点是内容的科学性、介绍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而在这三个特点之中,最容易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契合的就是条理性。而介绍说明性篇章的条理性也是十分清晰的,主要有:逻辑顺序,如个别到一般、抽象到具体、由主及次、现象到本质等等;时间顺序以及空间顺序。而且这类文字的篇章行文结构也很简单,一般就是总分或递进。口译人员只要抓住了这两点就可以理清其逻辑。论证型语篇类似于议论文,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篇章。讲话中在话语过程中一般论点和论据都展现得很清楚。口译人员需要把握的是一般的论证方法。根据这类语篇的特点,论证方法一般也是比较明确的,如举例、对比、引用、因果、归纳、演绎等等。口译人员只要抓住了这些论证方法,就可以抓住讲话者的话语篇章逻辑。会话型,主要就是日常寒暄、对话。这类对话最大的特点是口语化、随意性。但对话双方并不是自说自话的,还是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根据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1975)的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似乎有意无意中都在遵循着某个原则,以便完成交际任务。他把该原则命名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指出,尽管对话者的话语、思维方式可能呈跳跃性,但仍然有逻辑可循,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完成对话。只要对这些原则、模式熟悉,译员在掌握对话的逻辑时候就不会出太大问题。

从理论上掌握了这些口译篇章的特点,学员只要花一定的时间来练习,快速掌握语篇的逻辑是可以做到的。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选取各类型语篇的训练材料。在选材时要遵循几个原则:a.必须是真实的讲话稿。如果选择文学类稿件,因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书面性质,不合适作讲话稿,也就不是口译的潜在对象。b.讲话稿的长度、难度应该比较符合训练者的水平,并且结构特征比较明显。c.讲话稿要先选择母语的,再选择外语的。学员应该在母语材料的训练上取得一定成绩后再转向外语材料的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员能够从易到难进行训练,不容易打击训练者的信心,也容易取得成绩。d.还有一类特殊情况,即即席演讲。这类语篇往往没有事先的准备,而且讲话者因各种原因,讲话可能缺乏逻辑性。口译学习者在训练阶段,应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训练。可以选择已有的或现场出题得到的、逻辑不明显的篇章进行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在材料选取得当后,学员可以开始“视析”练习,也就是一边阅读一边进行篇章结构的解析,做到迅速把握篇章结构,然后做复述练习。复述练习也要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即源语复述阶段和目的语复述阶段。尤其要注意,这个阶段的练习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如果视析练习还没纯熟就不要进入复述练习。如果源语复述练习还没到纯熟阶段,就不要进入目的语复述练习。做视析练习的目的就是训练快速地把握语篇逻辑的能力。做复述练习的目的是加强和检测结构解析的成果,同时也可以训练学习者抓逻辑、抓主要意思、短期记忆以及脱离语言外壳等习惯。

最后,当学习者把各种题材的材料视析、复述进行得比较充分和熟练后,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即“听析”练习阶段。听析练习的训练阶段和方法与视析比较类似,只是把“视”材料改为“听”材料。因为听材料才是更加符合口译特点的(这里不考虑有稿口译这一特例)。

完成了以上训练,笔者以为口译学习者就基本做好了听“主要信息”的准备。因此,下一阶段的训练就是集中在听主要信息上面。根据王斌华博士等的研究(2012),口译中要抓住主要信息,一是理解“信息的构成要素”,即词语表面所传递的意思;二是理解“语言形式的内在含义”,即讲话者的语用意图。而且,笔者也同意他们的观点,即,“听清内在含义比听取外在的语言形式更为重要。”所以,笔者以为,要抓取话语语篇的主要信息,学习者可以从两大方面着手,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所谓语言信息即是指讲话者的话语所表达的意思。讲话者的话语是语流形式出现的,因此,学习者要练习的是如何在语流中把握讲话者的话语意图。也就是说学习者要知道在语流中要重点关注哪些词或信息。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夯实。不要让词汇、语法等基础层面的知识成为理解的拦路虎。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讲,要熟知哪些词语是传递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层次,哪些只是语法功能的需要,并不传递信息。很多专家,如上文中的吴忠明教授就认为(2005),要把握主干信息就要善于抓住名词。因此,笔者以为,只要抓住了主要名词所传递的信息,再加上译员的语法知识所传递的信息层次,理解和把握话语的信息构成要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在抓住了语流中信息构成要素后,学习者更需要关注的是抓住非语言信息,来真正理解讲话者的话语意图。笔者以为,非语言信息也包括两大类,即超语言信息和副语言信息。

根据李少彦译审(2011)的研究,超语言信息的内涵很丰富,包括“背景知识、语境、文化因素、比喻涵义、俚语行话等等”,而且“其信息量丝毫不亚于话语或文字本身所传达的内涵。”而最早提出副语言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G.L.Trager。经过历代学者的发展,当代理论界一般把狭义的副语言定义为,伴随语言产生但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某些语音现象和发音特征;广义的副语言还包括了面部表情等身态语。尽管副语言不同于语言,但同样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而且根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传递信息时,讲话者绝大部分的意思是通过面部表情等副语言信息传达的。包括超语言和副语言的非语言信息,在传递讲话者的意图上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译员在口译时候善于捕捉非语言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而非语言信息的把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有限的篇幅里难以尽述其详,笔者将另文再述。但译员有意识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对完成口译任务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口译的听辨重在“辩”字。而要把握住辩,译员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过了足够的训练,听辨才不会成为口译中的第一大拦路虎,反而会成为译员完成工作的垫脚石。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注释及参考文献:

[1]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p162.

[2]Grice,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Cole and 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C].New York: AP,1975.P41-58.

[3]高纯娟.“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理论下的口译听辨理解: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2012(6):41.

[4]李少彦.口译中超语言信息探析[J].中国翻译,2011(3):41.

[5]梁茂成.副语言初探[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128.

[6]苏伟,邓佚.口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

[7]唐军.论口译中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68.

[8]许均,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03.

[9]吴忠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

[10]王斌华.英汉口译——转换技能进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68.

[11]王燕.英语口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12.

[12]赵美玉.从交际角度浅谈副语言与语言的关系[J].科教文汇,2014:111.

Information Input and Processing for Interpreting

KE 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ogan,Hubei 43200)

As the very first step,information input and processing for interpreting is greatly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to train.Given the fact that it not only shares a lot of similarities with general listening comprehension,with which people are more familiar,but also has it own uniqueness,this paper tries to begin with an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istics,and moves on the training of it.

general listening comprehension;information input and processing for interpreting;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raining methods

H315.9

A

1673-1883(2015)03-0146-03

(责任编辑:董应龙)

2015-06-05

柯军(1980-),男,湖北大冶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讲话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男朋友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