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记者亲和力对采访的影响

2015-02-28曹藏芸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对象语言

曹藏芸

(宜良县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652100)

浅谈记者亲和力对采访的影响

曹藏芸

(宜良县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652100)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途径,采访是记者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采访任务?本文尝试从提高记者亲和力以便于开展采访工作的角度入手,剖析了记者应加强形象、心态、语言、驾驭能力、采访资源整合五方面的学习、历练,深入实际生活,深入群众中去,时时处处将自己置身于采访环境,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善于总结,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价值意义的材料,才能谱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作品。

记者;亲和力;塑造;形象;心态;语言;应变能力;采访资源整合

采访是一种在现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完成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人与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所以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尽量消除对方不良的心理顾虑以及针对采访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及时恰当地调整校正采访对策、方式,已成为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采访修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架构起与受访者心灵的桥梁,拉近与被访对象的心理距离,进入对方的世界,以保证新闻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得到预想不到的采访内容和效果。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是活动的中心和组织实施者,既策划活动,又参与其中,担负着引导话题、协调气氛、激发谈话欲望、修正谈话内容的重任。记者是否具有亲和力直接影响着被采访者的情绪和采访成败,乃至新闻质量。简言之,亲和力就是让人一见面就感到亲切,一见如故,顿生好感,有吸引力,愿意接近,愿意交谈。记者的亲和力要着重从形象、心态、语言、驾驭能力、采访资源整合五方面进行塑造。

一、形象塑造——形象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塑于形的综合表现形式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表极里,由外到内,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心理学家曾做这样的实验:给两组学生看同一个人的照片。在看照片之前,对一组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对另一组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来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对同一张照片,学生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这一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人际知觉的重要影响。“第一印象”的消极作用,其一在于“以貌取人”,使认知具有表面性。其二在于“先入为主”,造成人际认知的主观片面性。

记者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误判采访对象,影响采访;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第一印象”,注意自己的表情、谈吐、衣着等表面特征,从而加强自己的个性表现力,力争给采访对象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为采访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内化于心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代言人,一头联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另一头联系着党和政府,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而党的方针、政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记者的一言一行,要始终与党和政府的宣传要求相一致,工作态度和思想感情,应以党的宣传中心为目标,以服务大众为己任,要知道该宣传什么,不该宣传什么,能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从。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根本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陶冶情操,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多写。写的内容和题材很宽泛,读书学习心得、见闻、日记、随笔、摘抄等,每天练笔500字。通过勤动笔培养自己的思维和写作表达能力。(2)多读。诗歌、散文、新闻等,题材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标准普通话诵读十分钟,既提高写作水平,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3)多悟。每天有选择的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通过对同一新闻事件,同一题材,同一要求,不同人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媒介传播的异同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从写作角度、材料取舍、详略等方面进行对比甄别,假以时日对于提高采写水平是有益的。当然,还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向书本、向同行、向采访对象、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要求和工作特点去学,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也可以针对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只有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充电学习,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名优秀记者的基本功和工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渐提高的过程,平常所说的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总而言之,只要做有心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提高。

(二)外塑于形

我国新闻学的代表人物邵飘萍就非常重视“最一印象”,他说:“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这种仪表上的要求是迎合受访者的心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为了缩短受访者与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受访者的心中树立良好形象,在邵飘萍看来,记者的相貌衣着、礼仪风范可以使采访对象产生好感和信任之情,会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活动。

一般而言,记者到正式场合或者采访外宾、领导、学者、新闻发布会等,此时西装革履,打领带,皮鞋一尘不染,最合适不过,也可着正装。这种打扮与采访情境最协调,也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在田间地头采访农民朋友就不能西装革履,尽可能的朴素自然,这样易于拉近距离,便于交流沟通;女记者下乡采访就不要穿过高高跟鞋、奇装异服、过于暴露的衣裙,不要佩带名贵烦琐的饰物、提包,不化装或自然淡妆,既便于行动,又入乡随俗“接地气”。工作时间之余另当别论,大可听凭个人喜好。

著名记者范长江采访“西安事变”前后的服饰变化是记者服饰符合采访场景的生动写照。前辈在冬天总是批着黑色皮斗篷戴着水貂皮帽,着一身标准的“官员制服”,是当时国民党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证”。虽然一套要花上百元,但因为能帮助自己随意进出国民党机关,便于获得相关信息开展采访,前辈“狠心”购置了几套。如果进西安城,前辈忍痛割爱,以价格不菲的“官服”贱价换取老百姓身上的褴褛棉衣裤,装扮成难民混进城,因为国民党不检查难民。总之,在着装上要尽量简洁大方,贴近生活,符合采访环境和对象。

二、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开端

(一)记者自我的态度

积极自信乐观的态度是营造一切成功的首要因素。记者的职业决定了每天要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每天都要进行各种采访,采访的顺畅与否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记者的主观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真诚的微笑,微笑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专利。面对一个微笑的人,你会感到他的积极、自信、乐观、亲切、友好迎面扑,同时积极、自信、乐观、亲切、友好的情感也会感染你,随之呼应。微笑是一种含义深远的无声语言。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请从微笑开始吧!乐于接受采访者,有之;不愿接受采访者,有之;不会回答者,有之;不敢答者,有之;傲慢无理,狂妄自大者,有之;蓄意阻挠破坏采访者,亦有之。记者在采访中要做到: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进退有度、有理有节。

(二)面对受访对象的态度

不管你采访的是什么样的对象,都要对他们予以尊重。新闻采访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充满着记者和采访对象在认知对方、认知自我以及认知相互关系时出现的极其复杂的种种矛盾。

记者在采访中应如何尊重采访对象,以取得采访的最大成功呢?第一,要增强“自己人效应”,减少“异己人效应”,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之间尽快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第二,要营造和谐气氛,排除冷硬隔阂,要求记者在短时间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第三,要调动积极心理,避免消极心理。第四,要消除心理障碍,融入采访环境,人们常说“到哪山唱哪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新闻采访不仅仅是一问一答,而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信息互递。这其中语气祥和、态度谦卑不仅仅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职业操守和价值观的体现。若谈话氛围相对开放,再加上记者有针对性的提问,有时被访对象会回馈给你意想不到的独家信息。

采访工作时,记者要注意形象,坚决杜绝不修边幅、作风浮夸、语言粗鄙、自以为是、敷衍塞责、举止不当等不良言行,这些不良言行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也必然会影响记者与采访对象以及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到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新闻单位的声誉及威信。讲礼貌、懂礼节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礼节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教养,同时也能反映出记者尊重采访对象的一种态度。

三、语言——采访的敲门砖

(一)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是记者开展采访最直接的犀利“武器”,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采访的成败。一次,笔者采访因突发事件造成大面积停水已多时的新闻,“请问目前故障排除处理情况?有没有一种更加积极的措施?”(当时停水已多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已造成一定影响,社会各界比较关切事态的发展情况)把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和不安直截了当地亮了出来,可以说,这个恰当的提问不仅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时又给排险工程方一个及时说明的机会,(是何原因?现在的情况?何时恢复供水?为何作用不明显?受制的原因?下步如何解决?)不仅客观、全面、理性地报道了新闻事件,而且媒体起到了增进双方交流、对话,进而理解、尊重的互动桥梁和平台作用。充分展示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发挥了正确舆论导向,起到了稳定社会,安抚民心,化解矛盾的作用。

这就要求记者的现场提问应有利于被访者的思想表述,既不能限制问题的回答,也不能放开太大的空间,同时还要顾及被访者的感受。(1)语言通俗易懂。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采访对象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便作答。要根据采访对象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年龄、社会阅历等进行语言的合理选择使用。采访学者要使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学术用语的正确;采访农民最好使用亲切的方言。(2)语言要准确简洁。新闻讲究时效,用最短的时间采访到所需的内容。采访用语必须准确。这里的准确有两层意思:尽量用准提问语言的精确度,便于表达采访意图;用采访对象便于接受的特定“准确”语言引导传递丰富的信息,使采访对象能迅速理解语言的信息内容。简洁表现在用准确明了的语言去表达采访内容,同时不要让采访跑题、偏题,做到提问便于采访对象明确有效回答。这样才能获得采访对象的认同感,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3)注意语速、语调、音量、语气等。和年纪相仿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共同点较多,语速可以快一点,以便增大信息量,语调也可上扬,还可以用一些时新的网络语言。采访年长者,对方阅历、社会知识都比较丰富,用语要谦虚谨慎有度,语速要慢一点,语调要低压一点,稳重连贯,尽量使用祈使句句,“请您给我讲一讲,好吗?”“您有时间吗?方便吗?”

(二)无声语言

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家,接触面广泛,采访对象多众,今天领导学者,明天贩夫走卒。俗话说“千人千面”,这不仅指人的外表特征各不相同,还指人的性格特性各不相同。只有敏锐准确地把握采访对象的性格特征,才能尽快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当然,有声语言是记者开展采访最直接的犀利“武器”,但无声语言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眼神、手势、面部表情、体态等无声语言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据专家研究,在人际交往中,有65%的信息是通过体态语交流的。认真仔细地观察采访对象的表情、行为,观察其行为特征,摸透其心理活动,从而成功地完成采访任务,这是很有必要的。人的动作与姿态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教养的外在体现,体态语言从另一个层面反映着人的思想境界,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会心的笑容,期盼的眼神,专注地聆听,首肯的表情,用心的记录都会传递给采访对象以亲切、鼓励、肯定、赞同的互动交流。

四、驾驭能力——利于及时调整,顺利开展采访

新闻现场往往是“纷繁嘈杂”和稍纵即逝的,这里的“纷繁嘈杂”主要是指游离于主体新闻事实之外人为的、非人为的各种“信息干扰”,因而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抗干扰,要善于“拨云见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敏锐观察,发现并驾驭采访现场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变被动为主动,防止被误导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开场相互介绍认识时,采访对象忙于端茶递水时,可以主动寒暄“别客气,我自己来”,有时可以反客为主,为采访对象端茶递水。采访对象紧张抵触时,可以把采访对象熟悉的人或事作为中介慢慢自然切换导入。采访出现意外中断,千万不要表现出焦虑不安或急躁情绪,面带微笑妥善处理好突发状况,借机展示出记者良好的综合素质,让采访对象乐于亲近。

一次,笔者采访一位下岗女工,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创业开花店,并帮助其他下岗女工再就业的故事。刚开始聊了几句,顾客突然多了起来,店员忙不过来。这位下岗女工忙起身接待顾客并对笔者说:“不知道什么时间能忙完,免得耽误你的时间,下次再聊吧。”笔者笑说:“我喜欢插花,但不懂,日常自己随意插花,想请你教我。现在人多忙不过来,如果你不嫌弃我笨手笨脚的,我来搭把手,过会,人少了,我们接着聊。你说行吗?”笔者边说边帮忙递花剪、包装材料。她忙着对笔者笑了笑,笔者也报以微笑。这无声的“微笑”中包含有相互理解、感谢、包容、认可、歉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效果。接下去的采访很顺利,之后和笔者成了朋友。

五、采访资源整合——建立自己的信息库

采访资料是记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凝聚着记者智慧和汗水,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将其妥善保存,以备不时之需。一次,笔者采访种菜的农户时,得知由于气候等突发原因,外地来运输蔬菜的车辆锐减,致使蔬菜销售有困难。采访结束返回后,在采访札记中找到了采访过的本地几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并询问了相关情况。第一时间,把有关的信息告之该农户。很快不仅销售难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企业同农户建立了收购协议,彻底解决了销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媒体、对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深入广大群众,深入一线,为广大群众鼓与呼,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才能采写出好作品,无愧于时代“瞭望者”的称号。

售难题。以后,笔者再到该农户所在村进行采访,该农户义务当向导、讲解员,帮助完成采访工作。逢年过节或日常,一句问候,一声祝福,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微博,微信联系一下。采访对象不仅成了朋友,还是忠实的受众,常提供线索。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和他们常联系,可以获得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成为良师益友,受益匪浅。

G214.2

A

1674-8883(2015)24-0127-02

猜你喜欢

对象语言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试论统一战线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