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本土文化 提升区县报品质
——《大足日报》的成功做法

2015-02-28熊庆元胡才荣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石刻区县日报

熊庆元胡才荣

(1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办,重庆 400010;2大足日报 记者站,重庆 402360)

挖掘本土文化 提升区县报品质
——《大足日报》的成功做法

熊庆元1胡才荣2

(1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办,重庆 400010;2大足日报 记者站,重庆 40236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以及地方历史、民俗、民风、方言等。区县报是本土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本土文化的推手和载体。光大本土文化、以文化人,是区县报的责任与担当。在阅评《大足日报》和与大足日报社领导交流中发现,《大足日报》在这方面做出了成效,做出了经验,提高了报纸的品质,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给办好区县报以启迪。

本土文化;区县报;报纸品质;报纸可读性

一、区县报须植根于本土文化

“区县报须植根于本土文化,这方面我们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定位。因而,本土文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大足日报原总编辑尹道勇说。

(一)夺目的文化基石

大足,是一座具有1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200多年前,先贤就在大足的悬崖绝壁上,镌刻出10余万尊集儒释道并存的石刻造像群,成为旷世罕见的世界文化遗产。相伴而生的大足五金,形成了如今拥有十二大门类2000多个品种的“中国西部五金之都”和“中国锻打刀剪中心”。宝顶架香庙会、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等多领域的市级非遗达到20个,区级非遗达到38个。雍溪、铁山古镇列入重庆市级文化名镇,其余25个街镇也充满神奇的传说。以大足石刻开山鼻祖韦君靖为首的大足名人达数百人。以大足杂酱面、三驱凉粉为特色的美食等。灿烂的石刻、五金、非遗、古镇、名人、美食等,构成了独特、多元而神秘的“大足文化味”和璀璨夺目的本土文化奇观。所以,《大足日报》抓住这些文化基石,开辟各种专栏进行宣传,以本土文化滋养和提升了报纸的品质。

(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传承上发展,在发展上创新”的大足本土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大足石刻演绎出“中国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足石刻与敦煌对话”、“大足学”研究等活动,“大足石刻博物馆”建成开馆;大足五金演绎出“中国大足国际五金博览会”、“中国大足五金博物馆”;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开展的大足石雕展、大足五金展、大足美食展、非遗文化(万古鲤鱼灯、中敖火烧龙、西山神歌)表演;结合现代农业举办的“大足荷花文化节”、“大足葡萄文化节”、“大足枇杷文化节”等,深深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专家学者、客商和市民的目光。这些活动,《大足日报》责无旁贷成为了参与者、记录者和传播者。

(三)报社的传播共识

“大足本土文化资源独树一帜,深入挖掘与传播,既彰显报纸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党和政府的期待”,这是大足日报社历任领导和采编人员的一致共识。各项重大活动,领导无不上阵参与选题策划、编辑与版面设计或带队深入采访现场,为前方记者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这一切成为了工作常态。实践中,秉承“发掘、搜集、整理、传播、抢救”的报道定位,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挖掘和精心采编与版面设计,提升了报纸品质,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看点。例如,报纸刊登的区委书记江涛撰写的《大足石刻:一部承载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文化巨著》《大足石刻:一座涤荡心灵的艺术殿堂》,引发国内专家关注,激发了本土读者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二、本土文化新闻富矿要善于挖掘

本土文化是区县报的新闻富矿,而新闻富矿也要善于挖掘。这是在大足日报宣传中的体会。

大足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跨越时空千余年。“一朝一夕难品全、一人一部门难做成”,只有经过多方合作,长期不懈的精心挖掘、精心梳理,才能做出全面的介绍、深度的赏析。《大足日报》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求索。尹道勇说。

(一)注重策划引领

如果挖掘为“目”,策划则为“纲”。以“纲”带“目”成为《大足日报》挖掘本土文化的重要举措。例如,从1997年开始,随着大足石刻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步伐的加快,大足日报社领导审时度势,策划在副刊开辟“大观”版,每月定时推出两期,坚持至今已经出刊近300期。“大观”还先后衍生出“大足掌故”、“大足随笔”、“石刻杂谈”、“石刻的味道”、“大足石刻史话”、“大足人物”、“为保护大足石刻做出贡献的人”、“新视角、新思维解读大足石刻”、“大足清初社会遗迹”、“史海钩沉”、“纪念乙酉大足石刻考察60周年”、“大足史志拾阙”、“大足民间对联趣谈”等专栏。又如2015年6月,利用“2015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大足举办的契机,大足日报社策划出“活动要闻”、“媒体聚焦”、“专家观点”、“视觉盛宴”等栏目,用4个版重磅推出。7月策划的“天下大足 魅力商标”征文,连续发稿35篇。多年来,《大足日报》无论是栏目或活动,都体现出较强的本土文化特色和与读者互动,刊发的文章成为很多领导和读者的珍藏。

(二)联动构建合力

大足日报社领导认识到,大足本土文化挖掘仅靠报社“几只笔”只犹如蜻蜓点水,他们成功的经验是发动部门与专家、学者参与。报社先后从大足石刻研究院、区志办及退休教师中,聘请了一批学养深厚、有声望,谙熟大足历史文化的专家和学者,组成撰稿骨干队伍。例如,郭相颖,是重庆文史馆馆员,曾任大足县副县长、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多年,对大足石刻的研究成果卓著,他欣然为《大足日报》撰稿20多篇,利用报社《昌州大讲堂》平台,品大足石刻并制作视频25集;陈典,原大足中学退休教师、大足县志总编,大足人尊称他为“活字典”,他坚持为《大足日报》写稿4年,发表作品100余篇,直到80多岁去世;李小强,大足石刻研究院年轻的研究人员,先后在《大足日报》开设多个专栏,10余年连续推出了上百篇文章。由于有众多专家的支撑,保证了报纸宣传本土文化的丰富稿源与特色。

(三)强化深度挖掘

《大足日报》编采人员深知,宣传本土文化不仅要让读者知道“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怎么样”,所以,深度挖掘成为他们的“重头戏”。例如,近年结合国家文物局实施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贴金修复工程”,《大足日报》深度挖掘并推出《寻踪·探寻千手观音妆金之谜》系列报道,自2014年7月2日开始,不惜版面,重磅连续推出5个整版——《扑朔迷离的净明寺》《僧人信众的庄严约定》《“张龙飞”的蛛丝马迹》《百余年前的人生传奇》《史无前例的“一号工程”》,均以图文并举的方式,探寻了千手观音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四次妆金活动以及正在开展的第五次修复工作,揭开五次为千手观音妆金者及其后人情况,还再现了“湖广填四川”以及大足人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历史,辗转四川遂宁、安岳及重庆铜梁、潼南、璧山等地,揭示了大足与周边地区百年前文化交流的情况以及当时繁盛的佛教文化活动,深深涤荡读者心灵。

(四)融合传播世界

大足日报社认识到,本土文化是地方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此,他们注重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搭建了“大足日报数字报”、“大足网”、“掌上大足”、“昌州大讲堂”、“微信”等传播新平台,互联互通传播本土文化。“昌州大讲堂——郭相颖品大足石刻”25集视频置于大足网,引发巨大反响。重庆华龙网相约免费开设专栏传播,百度、好搜等搜索引擎之点击量逾百万人次。《寻踪·探寻千手观音妆金之谜》系列报道与新媒体同步推出,受到了全国100余家媒体的关注,包括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重庆日报、华龙网、搜狐网、凤凰网、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其中新华社图片总汇播发通稿,新华网、华龙网均以首页大图形式登载,《重庆日报》1版导读和6个版整版刊载。

(五)汇集成果延续

大足日报认为,挖掘传统本土文化的目的,既是为了传承文脉,更是为了当代的文化建设。自报纸创刊以来,《大足日报》刊发本土文化类文章1000余篇,涉及历史、石刻艺术、宗教、风物、人物、民俗、民间传说等多方面。由陈典撰写的“大足掌故”专栏文章,最后单独结集《大足掌故》书名出版;由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员陈灼撰写的“大足石刻史话”专栏文章,也集结书名《大足石刻史话》成书;由李小强撰写的“石刻杂谈”、“石刻的味道”等专栏文章,最后荟萃《刻在崖壁上的世俗文化》书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编辑龙良华也先后将自己采写和刊发相关稿件整理集于地情读物《大足》《大足千年人物》出版;作者欧阳翥翔、张划也将《大足日报》刊发的本土文章,分别收录于自己集成的《大足古今录》《张划地情方志文集》书中。

三、区县报挖掘本土文化新闻的几点思考

区县报是地方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任。但同时更是一个地方文脉的传承者和塑造者。挖掘本土文化需要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特别要注重宣传规律与新闻规律的辩证统一。

(一)明确自身定位

区县报首要的是坚持党报性质,发挥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要以党报的独特视角,牢牢把握在政策、思想、工作上的指导占主导地位,用主流价值观引领挖掘本土文化,本着尊重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报道的原则,以报道的深度、思想的高度,留住历史记忆,传承优秀文化,彰显时代精神,为赢得党委政府同频共振,赢得读者奠定基石,从而提升报纸品质。

(二)挖掘见事见人

文化的根本是以文塑人、以文化人、启迪人的心智,达到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大足日报》在挖掘中,题材偏重于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开设的栏目和刊发的大篇幅文章如:“大足千年人物”、“特别关注”、《见证古来分娩法嬗替的珍贵图像》、《中敖火龙:中华一绝》、《海棠香国母地何在》等,让本地人读了亲切,外地人读了盎然。

(三)改进报道方式:挖掘本土文化要克服一般化的静态报道弊端

《大足日报》的实践,一是打阵地战,在栏目和版面上亮出本土文化招牌,如表现历史文化的“大观”、表现现代文化的“龙水湖”等跃然于版面。二是打运动战,适时推出本土文化研讨(沙龙)、笔会、征文、采风等活动,让本土文化显出活力。三是打大会战,推出专刊、特刊让本土文化重磅出击,如2014年举办“‘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70周年纪念会”,《大足日报》用8个版面集中推出活动情况、研究成果、专家访谈、历史图片等。

(四)培养采编素养

区县报文化采编人员肩负着引导主流价值取向的重任,既要坚持党性原则,也要有大局意识和策划意识,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修养、文化艺术修养。在实践中做到不媚俗、不跟风、不走样。报社也要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大足日报》培育出来的文化编辑龙良骅,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从事该报文化采编工作20余年,历练出较高的文化组织、协调和采编素养,特别是挖掘大足本土文化的“大手笔”,无不显现他的身影。

G216.2

A

1674-8883(2015)24-0007-02

熊庆元,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办审读专家,重庆市文化委原区县报审读专家。胡才荣,大足日报记者站站长。

猜你喜欢

石刻区县日报
西狭颂摩崖石刻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泉州市各区县关工委亮点工作分布图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