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为例
2015-02-28崔海燕
崔海燕
(乌鲁木齐电视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为例
崔海燕
(乌鲁木齐电视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集视听手段于一体,在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地域文化、推进双语教育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具有的独特优势。以《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为例,剖析了节目制作过程中运用电视手法弘扬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方面的运作理念和对双语教育的推进。
汉字;电视大赛;地域文化
新疆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之地,如何借助电视媒介,展示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推进双语教育,加强地域文化传播,乌鲁木齐电视台制作《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节目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一、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责任
(一)电视在媒介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自电视发明以来,电视媒介即以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科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其获得的信息总量的83%,来自听觉的占11%。 视听兼用,可以让人们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事物的特征。从记忆的角度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的能记住50%。视听兼备的特点赋予电视媒介以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虽然在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的当下,电视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严峻挑战,但仍然是公众乐于接受的传播载体。央视索福瑞发布的收视调查数据表明,乌鲁木齐地区晚间黄金时段(20︰00-24︰00),2013年的电视开机率为23%,2014年为22.08%。
(二)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责任
电视传播每时每刻都从正面或侧面反映和折射着当代社会生活。受众在日复一日观看电视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电视的影响。电视以它特殊的表现手段,将受众带入一个屏幕的表现时空之中,达到了“要把观众拉进世界之中”的效果。电视各种技术手段和剪辑技巧构筑的空间,形成了新的文化思维方式。以目前中国全民的文化素质来看,电视文化传播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也最容易成为社会文化精神的重要构成材料和导向,对国家的政策、秩序、规则等等的建立,包括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的媒介传播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庸》就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记载,历朝历代都将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媒介传承至今。为扭转当下“提笔忘字”的社会现象,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中央电视台和河南卫视于2013年分别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展示了电视媒介在汉字传承方面起到的社会责任。乌鲁木齐市电视台于2014年推出了《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产生的背景
1.历史因素。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实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 600年,已经形成“音、形、义”三者一体的完整体系,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最大的中国符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2.文化因素。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国家还依然不算是文化大国。仅以中国汉字为例,2011年5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青少年汉语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和退化。在一个文化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的母语却正在被淡忘,这是一个悲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曾发表观点:“我个人认为,汉字危机已经来了”。查看近代以来汉字的发展,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好几次汉字危机,都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根本问题。因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最关键的是民族生存状态。现在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使得大家提笔忘字,其实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世界历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随着文字的消亡,伴随着对母语情感的淡化,这是文化层面的危机。可能短时间体现不出来,但是经过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它的弊端会逐渐显现。
3.时代因素。在这个历史的当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批文化节目的推出并且盛行,切中了观众心中对于母体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曾阐释说:创立《听写大会》的初衷,是想“发明一种新的和汉字沟通、亲近的方式”,让学生们与汉字进行“亲密接触”。《汉字英雄》总导演高瑾坦承,最初运作《汉字英雄》,就是为了在当前选秀歌舞满天飞的综艺舞台上,做一个差异化巨大、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类节目。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首播的热烈反响,也让总导演杨宝昆反思,“观众们不能只会写字,还需要传统诗词的精神陪伴。”从各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这些文化节目的评价来看,普遍赞同各卫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制作和关注汉字文化,“可以唤起公众对于汉字书写的重视,是一件有益于文化普及的好事”。
(二)《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的创新点
2014年4月,乌鲁木齐市电视台推出了《乌鲁木齐汉字听写大赛》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借鉴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时也在努力尝试办出地域特色。
1.内容设计的地域化。新疆是多民族、多语言汇聚的地区,不同民族间的语言交流融合随着时代步伐而不断加快。一是注重本土特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节目专门安排了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内容,五场比赛中都设计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词汇。如达斡尔族、伽师瓜、烤馕、木卡姆、回纥、巴音郭楞、油馃子、柯尔克孜、焉耆、吐蕃、鄯善等等。其中,“回纥”、“木卡姆”、“吐蕃”等词语,邀请专家现场点评,并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了讲解。二是有效地促进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上千年以来,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独特地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记录着汉文化和各族文化交融的历史演变过程。因此,在题目设计上特别注意涉及历史、文化、自然、武器、成语、生物、医学、地名、工业、生活、俗语等中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历史文化类的词语有殷墟、翰林、序跋、拓片、稗史、玳瑁、珐琅等;成语有买椟还珠、宵衣旰食、风声鹤唳、鸢飞戾天、寅吃卯粮、邯郸学步、舐犊情深等;俗语有尥蹶子、鞈着鞋;自然与地名方面的词语有郴州、歙县、赣江、秭归等。而一些形容词、动词、生物医学等生活常用词汇则重点考查人们对于常用词书写的熟悉程度,起着排查错别字的功能,如腮腺炎、乙炔、亵渎、妖娆等。
2.文化内涵的普及化。一是注重汉字形义的讲解。从字形到字义(即“造字法”)、从字义到词义(即“构词法”),通过专家的讲解,或讲述词语形成的故事,或解读汉字构成原理,获知更详细的词语解释:提问——解释——思考——获知答案,从而完成学习或者普及知识的过程,潜移默化中传播了中国文化,丰富了节目的视听元素。二是注重参评人员的平民化。节目组精心挑选了三位嘉宾,有知名作家董立勃、知名书画家张平,以及资深语文教师董建成。嘉宾们广博的知识,平和的表达,在知识普及和人文素养方面为选手和观众树立了榜样。三位嘉宾在讲评中各有侧重,作家侧重于词语背后的历史掌故和文字出处,书法家侧重汉字的书法门类及特色介绍,语文教师侧重词语与课文的结合及延伸内容。这样的讲解,让一个词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普及,增加了受众对汉字的理解和了解。
三、地域文化在电视媒介传播中的建议
(一)尝试双语教育的多样化途径
在新疆推行双语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推进现代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新疆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之地,各民族间相互交流有必要建立共同族际语。中国的族际语就是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语,这是中国几千年各民族历史发展与现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在少数民族中推广双语教育,既是每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又是为了增强各民族间交流沟通,还是加强“四个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此次汉字听写大赛的参赛学生来自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五个民族,既能感受到新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特点,达到相互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知识的目的,又能彼此促进学习汉语言文字,扩大了视野,为新疆的双语教育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二)准确把握节目价值取向
电视媒介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节目制作必须把握价值取向,要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咬文嚼字》名誉主编、著名文字学家郝铭鉴认为,“汉字书写危机”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对汉字少了敬畏。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不仅具有丰富的含义,而且还有独特的形象。即,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汉字演变的历史。《汉字听写大赛》节目不仅注重学生的笔画书写,注重学生对汉字背后的含义及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是积极发挥电视媒介的宣传引导作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和交融,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进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1] 教育部、国家语委.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R]. http://edu.qq.com/a/20110512/000248.htm.
[2] 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 南竺君.《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思考[J].当代电视,2013,(7).
[5] 李子.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0).
The Use of TV Media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Chinese Characters Memorizing And Writing Competition in Urumqi
CUI Hai-yan
TV, as a kind of mass media, plays the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in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izing native culture, and promoting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farticle is spreading out and revealing how TV media plays its effective role, which cannot be taken place of, in the modern society.
Chinese character; TV media competition; native culture.
G223
A
1009-9549(2015)01-0051-03
2014-08-20
崔海燕(1972-),女,副台长,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