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摄影艺术化现象

2015-02-28张文良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荷赛艺术化摄影记者

张文良

(福建老年报社,福建 福州 350000)

浅谈新闻摄影艺术化现象

张文良

(福建老年报社,福建 福州 350000)

媒体融合背景下,一些艺术化、观念性摄影作品在国际权威新闻摄影赛事中获奖,但新闻摄影的事实告知功能没有改变,真实性原则必须坚守。

新闻摄影;荷赛;艺术摄影;观念摄影

一、获荷赛奖的中国“艺术照”

58届荷赛中,福建摄影爱好者蔡圣相拍摄的《牛市》获日常生活类单幅一等奖,打破了诸多摄影人的固有观念。影像俱乐部摄影消费性质的组团采风,也能拍出国际权威新闻摄影赛事获奖作品?

影像俱乐部在摄影活动大众化、商业化的潮流中出现,以“富而雅”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为主要服务对象,近年在福州等城市方兴未艾。俱乐部提倡沙龙摄影趣味,组织会员到国内外热门风光、民俗创作点采风,提供图片后期润饰、制作服务,代理向国内外各类影赛投稿。四川大凉山美姑县牛牛坝乡彝族人在树林里交易牛马的场景,早已被影像俱乐部组团“狂轰滥炸”过。荷赛获奖作品《牛市》也是俱乐部运作模式的产物。支三脚架,加减光镜,使用慢门制造人物走动时的虚化效果,作者的拍摄手段也带有沙龙摄影爱好者的影子。

笔者2009年通过荷赛官网注册,开始投送摄影作品参赛,并持续关注赛事。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荷赛呈现出更大的包容性,获奖作品融合了观念摄影、沙龙摄影,甚至行为艺术等门类。荷赛获奖者赵青认为,赛事“非常强调摄影者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视觉表达,鼓励摄影者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和解读我们这个世界,近年来它又在不断推动新闻摄影同其他摄影形式的融合。”[1]

多位中国摄影师的艺术化、观念性获奖作品支持了赵青的观点。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利用LOMO相机和过期胶片拍摄,其非主流艺术影像风格容易给人“废片”的视觉感受。《被污染的橘子》,方谦华为了突出生物变异给人的视觉感受,“采集了一些便于带走的瓜果蔬菜,回到近百公里外的酒店客房进行拍摄”。李洁军作品《复制战争》,将订制的军人玩偶放置于现实场景中,再现近代史上中外经典战争画面。傅拥军作品《西湖一棵树》《我很想念爸爸妈妈》,用统一的画面格式重复想要表达的观念。区志航的《那一刻》,组图都是作者在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现场的裸体俯卧撑自拍照,更属于行为艺术范畴。这些作品和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大异其趣,一次次地引发了摄影界的争论。

二、艺术化不是新闻摄影的全部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受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挑战,在告知事实功能方面,勤快的摄影记者或许难以匹敌事件现场的一只智能手机。今年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小区居民用ipad拍摄的《消防员坠楼》,获得了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铜奖。我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群体庞大,手机拍摄质量越来越高,摄影记者要生存,必须超越简单记录事实的层面,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荷赛中国摄影师艺术化、观念性的获奖作品,便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也是新世纪才有的现象。

为了追求更广阔、更自由的表达空间,数位摄影记者甚至放弃职业身份,彻底转型为影像艺术家。先是张晓离开《重庆晨报》,艺术作品《他们》《海岸线》近年炙手可热。后有严明从《南方日报》辞职,去年推出的影像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大受欢迎。如今,他们拍摄的动因不再是满足报纸、杂志、新媒体的传播需要,而是面向国内外摄影基金、摄影节和画廊、私人收藏。

艺术化是新闻摄影的归宿吗?“都在艺术,民生谁管?!”有资深媒体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报道各种新的事实是新闻摄影和摄影记者的基本功能,不能完全脱离新闻工作的范畴。还需要注意到,具有观念性、艺术化特征的荷赛获奖作品,主要集中在自然类、肖像类、体育类。陈庆港、储永志、魏征等占更大比例的中国摄影师,他们的荷赛获奖作品仍旧以决定性瞬间等传统新闻摄影语言创作,内容直接明了,没有艺术化、观念性作品的歧义。

56届荷赛终审评委顾铮认为,新闻可以借鉴艺术的处理手法,当然针对不同类别其借鉴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突发新闻、一般新闻的表述更严格,在语言探索方面没有太大的空间。而人像类细分为“执导人像”(staged portrait)和“观察人像”(observed portrait),这两者的发挥空间也有所不同,前者在形式创造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傅拥军的作品就属于此类。其他如当代议题、日常生活等,也都允许更多手法上的创新。新闻以呈现事实为目标,这是新闻摄影的底线,而艺术摄影是可以虚构的。事实是新闻的基本立足点,我们不说真相,真相本身太复杂,但事实应该首先在照片里呈现出来。[2]

近年来,中国摄影师的荷赛获奖作品主要集中在相对偏软的新闻类别,而“硬新闻”获奖较少。国内一些论者“荷赛艺术化趋势”的判断,是否与此有关呢?

三、融合中坚守新闻摄影的底线

有人说,新闻摄影作品是“挂不住的照片”,进不了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是“易碎品”。新媒体环境下,其事实告知功能又受到挑战,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的转型、融合发展成为业界共识。艺术摄影、当代摄影的拍摄手法、表现内容、编辑思路等值得新闻摄影借鉴。摄影记者需要对事实有更多观察和思考,突破对表象粗浅、碎片化记录,拍摄角度和表达手法更加个人化,从而提升作品价值。同时,新闻工作的基本伦理道德不容挑战,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必须坚守。

在最新揭晓的一届(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获奖、入选作品中,媒体记者拍摄的传统新闻摄影作品,占了相当大比例,过去这一赛事以艺术化沙龙摄影作品为主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新闻摄影作品在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艺术展览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对摄影爱好者创作的新闻摄影作品,持开放态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甄别其究竟属于客观记录还是沙龙式虚构。为了追求画面效果,设置带有虚构情节的场景来创作,甚至由专门的“摄导”花钱雇请模特,在沙龙摄影活动中非常普遍。摄影俱乐部从经济目的出发,也乐于引导爱好者大幅修改原始图片,移动像素、大幅调整色彩饱和度等PS手段的运用毫无节制。“以后期制作引导前期拍摄”的创作理念也大行其道。对于沙龙摄影此类创作观念和手段,受过专业训练的摄影记者,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牢牢守住新闻摄影底线。

[1] 赵青.真实与假象[N].人民画报,2009.

[2] 杨健.新闻摄影应呈现对人类处境、状态和命运的思考[J].新闻记者,2013(4):53.

J419.1

A

1674-8883(2015)14-0135-01

猜你喜欢

荷赛艺术化摄影记者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不规则抽象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韩剧《坏男人》艺术化叙事策略浅析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荷赛2016
2016荷赛决赛阶段有16%的照片被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