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恋光影
——从“文以载道”看中国电影百年发展脉络

2015-02-28潘昕彤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陈凯歌教化创作

潘昕彤

(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依恋光影
——从“文以载道”看中国电影百年发展脉络

潘昕彤

(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中国电影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电影人的精神史,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一直都在中国电影人的心中代代相传。换言之,传统道德的突出体现就是“文以载道”。中国电影人一直秉承在电影中“文以载道”的思想,特别是早期电影人将这一思想最大限度的应用于电影的创作中,为中国电影的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然而在中国电影百年史上,以解放前和解放后为分界点,“文以载道”精神有了不同的体现。

文以载道;解放前后中国电影发展;现当代电影

“如果没有光世界便无所依恋”,光、影的奇妙关系中诞生了电影。“文以载道”由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1]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文以载道”在电影艺术中同样受用。

一、解放前:郑正秋引导“文以载道”

中国第一代编剧导演、电影教育家郑正秋开创了中国电影“文以载道”精神,他以褒善贬恶为电影主题,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其文人气质将电影从单纯的商业利益上升到一种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给人以启示、教人以德行的文化媒介,使得传统儒家思想与影戏观念结合。早期中国电影中郑正秋的思想具有极强远瞻性,他创作的《难夫难妻》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对人的摧残。郑正秋的电影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表述便是“电影不单是娱乐,电影应当有教育的意义”而他的另一句话则更加坦诚直白“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主张。”[2]郑正秋是富于社会责任感而又深谙创作规律和观众心理的艺术家,他一生都在摸索扎根中国大地的民族文化道路,作品都以教化为前提使电影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作用。

解放前“文以载道”精神因社会环境多变而在不同阶段反映的主题略有不同,电影人用民族责任感教化人,“文以载道”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是有思想有责任感的电影人在艺术和道德上的完美统一,是为国民而创作的历史时期。

二、解放后:“文以载道”曲折发展

解放后,中国电影“文以载道”精神依然延续,只是花龄犹在花香渐逝。1949~1966年,“十七年电影”是电影高产的时代。《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娘子军》等,革命历史题材空前繁荣。建国初期,电影人将励志题材反复渲染最终对全国人民进行了革命历史教育、灌输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工农形象大集合,提高了国民的情操。此外,少数民族题材和轻喜剧方面也出现了众多优秀作品。

十年文革空镜头后,“政治的晴雨表”的文艺界开始对历史反思,第四代电影人开始“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人性善良的呼唤、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有了谢晋导演以及谢晋模式。粉碎“四人帮”以后,谢晋创作了第一部对“反右”扩大化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艺作品《天云山传奇》,将历史真实而概括的再现于银幕,使全民都投入到一场回顾历史、反省人生的大思考中,这就是“文以载道”的体现。

第四代后,中国电影史迎来了青年导演的崛起。张艺谋、陈凯歌在80年代创作了自己的代表作品,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都是穿越历史的图谋,为个人的体验寻找历史的表述。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影片将中国电影介绍给了世界,将中国的磅礴地貌展现给世界。陈凯歌的电影,以《黄土地》为开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了某些重大的人文主题。“他总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生存状态沉淀的文化积淀,在理性的审判台上加以拷问。”[3]以将中国电影发扬光大为己任的第五代也曾有过兼具责任感的电影梦。

三、为当下电影“文以载道”忧虑

21世纪中国电影在商业化、市场化道路上摸索,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拍出《无极》,张艺谋推出《三枪拍案惊奇》。陈凯歌说:“就电影来说,我觉得没有哪一部戏真正地留给后代。很多人到了巴黎都会拍队去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们真的能与大师交融在一起吗?他们欣赏的只不过是那点名气而已。说到底,拍电影还是是你自己的事情。中国的电影现在还处在一个求存的状态,其他的什么都做不到,我要拍的就是《无极》这样一种能活着的片子。”[3]

第五代渐变后,以贾樟柯为主的第六代导演横空出世。可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墙里开花墙外香”大多无法在院线上映,当下中国电影“文以载道”的精神日益减少。中国电影需要新时期的人文关怀,需要在人民物质丰足的生活条件下获得的精神熏陶。

解放前后,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电影人在作品中所宣扬的精神也不同,不同经济背景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下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电影人需要使命感、责任感来传承新世纪的“文以载道”精神。中国电影已走过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虽然风格有变,可是教化观众、引导社会的历史宗旨不变。因为,“如果没有光世界就无所依恋”。

[1] 百度百科.“文以载道”[DB/OL] . http://baike.baidu.com/.

[2]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著[M].文化艺术出版社,第15页.

[3] 张振华,梅朵.名家看电影1949~2005[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78页.

J909

A

1674-8883(2015)14-0091-01

潘昕彤,女,辽宁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13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

猜你喜欢

陈凯歌教化创作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创作随笔
陈凯歌 大师下山了
创作心得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