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前《中国青年报》舆论监督探析

2015-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舆论监督稿件

赵 雪

(河南大学 医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改革开放前《中国青年报》舆论监督探析

赵 雪

(河南大学 医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改革开放前,《中国青年报》在践行舆论监督方面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有沉痛的历史教训。本文拟采用文本分析法,对该报自创刊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青年报》舆论监督进行定性研究,并加以适当分析、解读,以取得对此段时期内该报舆论监督的宏观认识和把握。

《中国青年报》;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我国有久远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的历史。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明确指出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始终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并卓有成效地加以组织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1950.4)阐述了在报刊上开展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为今后舆论监督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中青报”)作为团中央和全国青年的喉舌,其舆论监督就是在这种良好的国内环境和氛围中起步的。

基于此,本文以中青报自创刊至改革开放前的舆论监督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扫描和梳理其发展历程和轨迹,并加以适当分析和解读,以取得对此段时期内中青报舆论监督的宏观性认识和把握。

一、1951年~1956年,舆论监督发育、发展时期

作为团中央与全国青年的喉舌,中青报在创刊初期舆论监督多是围绕党团组织活动和引领全国青年等工作而展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监督报道数量和篇幅逐渐增多、加大,版面位置兼具固定性与灵活性。创刊之初,中青报监督报道量基本稳定在每天4篇左右,一般刊载在第三版上。随着舆论监督的开展,数量提升至10篇左右,1954年12月23日就曾出现过《要严惩强奸幼女的罪犯》《不许售卖有害儿童健康的玩具》等12篇监督稿件。版面位置也不再局限于三版,后来逐渐出现在头版、二版或四版,并且监督火力逐步增大。

(2)创刊之初,监督内容多是反映中国共青团中央在开展工作、引领青年、组织活动等问题和事件。例如,《不爱护机器毁灭国家财产(引题)青年团员李长海应该检讨(主题)》(1951.6.15)等之后,随着舆论监督的深入,触角也逐渐伸向社会各个层面和阶层,并出现了一批监督颇有力度的稿件,如《本报读者纷纷来信控诉奸商暗害志愿军的叛国罪行》(1952.2.29)等。

(3)监督报道多是出现在读者来信等栏目中,遇到重大的社会问题、现象或事件,会相应配置编者按、评论、调查附记、问题的处理结果等。例如,刊载《青年出版社潘阳营业处不该编印“团员手册”》(1951.8.17)稿件时,同时配发“编者按”,随即刊发《青年出版社潘阳营业处对编印团员手册的检讨》(1951.9.11)一文及时反映对该问题的处理结果。

(4)监督报道形式逐步突破单一性,出现了配图、歌曲、正反报道组合等新形式。创刊初期,报道形式局限于读者来信、消息、通讯等体裁,之后报道手段和方式也渐趋灵活多样。例如,正面报道《根据团的三中全会解决了实际问题(引题)咸阳地方团县委书记会议开得好(主题)》与批评性报道《没有根据团的三中全会解决问题(引题)乾县团区委书记会议开得不好(主题)》(1953.1.6)配合刊发在头版上,不仅可实现批评的理想效果,同时还能促使被批评者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紧随其后的评论《把团的三中全会决议贯彻到基层组织和青年中去》则更鲜明地点明主旨,起到了“点睛”之功效。

(5)稿件多是来源于群众或基层组织工作人员,通常以群众监督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河北通县奸商张良忱在承包医院工程中窃取暴利》(1952.2.26)和《不许售卖有害儿童健康的玩具》(1954.12.23)等。这类监督稿件多是群众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事件或问题。来源于媒体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稿件多以评论、调查性报道呈现,如《这不是青年团应有的作风》(1952.12.12)等。

中青报之所以在此段时期内呈现出生机和繁荣景象,原因在于:1)在我国,报刊开展舆论监督的历史较长,无论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实践发展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就为中青报舆论监督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2)我党长期以来就十分重视舆论监督,新中国成立后又制定了如何开展舆论监督的纲领和政策,为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和政策指导。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社会制度和各项政策尚不完善,政府工作、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存在较多问题,部分掌握权力的党团干部也不断出现腐化堕落现象,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4)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积极广开言路,群众可以畅所欲言,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成为此时舆论监督发展甚至繁荣的前提。

二、1957年~1978年10月6日,舆论监督渐趋萎缩,逐渐走向失语

从1957年开始,我国的新闻事业便在反右派斗争的气氛中艰难行进。尽管中青报的舆论监督依然在继续开展,但随着反右运动的严重扩大化,逐渐萎缩,最终走向失语,呈现为以下态势:

(1)报道数量和篇幅逐步递减,出现的版面位置也较为凌乱。1957年6月,中青报开始进行关于反右派斗争的宣传,每天都用较大篇幅来揭批右派分子,后来转向拥护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与走人民公社化路线等政治主题的宣传,之前刊载监督报道较为集中的读者来信、青年信箱等栏目只是偶尔出现,并且出现的版面位置比较零乱,总体上呈现数量少、篇幅少,间歇乃至冷清的萧条态势。

(2)监督方式趋于单一化,多是以评论、社论等评论性稿件出现,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性稿件渐趋消失。为群众所欢迎的舆论监督专版“青年的画”也被《喜看一代新人》(1965.2.27)、《看今天无限幸福 忆过去苦大仇深》(1965.3.30)等大量政治色彩浓烈的宣传图片所取代。

(3)监督范围逐渐缩减,由之前对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的监督退回到党团活动组织和校园生活等基本层面上,即使是遇到较为普遍和重大的问题、现象和事件,也通常是轻描淡写,监督力度大大减弱。读者来信不再直接揭露社会问题。在语言运用上由“坚决反对……”(1952.8.28)和“……决不允许……”(1952.2.22)等观点鲜明的文字变成“希望”和“建议”等温和甚至是软弱无力的字眼,语气和基调骤然转变,力度明显减弱。

(4)政治性色彩浓厚。此时期,在“用阶级观点分析所想、所为、所见、所闻”的大通题下,即便揭露生活中的普通问题或社会事件,往往都牵强附会地扣上高帽子,在阶级路线和阶级观点的框架下加以分析,基调拔高,上纲上线,政治色彩极为明显,如《这不是小事》(1964.12.17)和《驳“八分关系二分工作”》(1965.1.14)等。导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新中国进入了以“左倾”激进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曲折时期,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渐偏离民主与法制的轨道,舆论监督屡遭破坏和中断。二是在这段曲折磨难的时代背景下,中青报作为团中央机关报,也较大地受到了左的错误路线和思想的冲击,1957年6月开始突出宣传反右派斗争,1964年10月1日甚至喊出了“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的标语,因此其舆论监督已不能正常开展,只可能是破坏性的“大批判”。

三、1978年10月7日~1978年12月,舆论监督再次焕发生机,重新得以较大发展

中青报于1978年10月7日复刊。复刊后,中青报重拾舆论监督的优良传统,舆论监督以从未有过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介入社会生活,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1)报道数量和篇幅不断增加,所占的版面空间也逐步扩展。中青报在复刊后不久就在头版、第二版、第三版等版面上刊载了多篇监督报道。第四版也有大量监督稿件出现。例如,《不要不讲理》《菜鲜与花红》和《“管得着”么》(同时配漫画:《前错未改,后错又犯》)等6篇组合报道,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遵守交通秩序的问题。

(2)体裁丰富多样,报道配置更加新颖和灵活。读者来信栏目再度活跃,成为其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青年信箱《家庭出身该沿袭么?》(1978.10.8)、短评《共青团员要做破旧立新的带头人》(1978.11.2)、调查性报道《一个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关于青少年的调查》(1978.11.28)与漫画《烟不离口》等监督报道体裁相继出现。在监督稿件组合方面则更为灵活机动。例如,在调查性报道《一个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关于青少年的调查》(1978.11.28)之后配发“编者按”和系列讽刺性漫画《家庭的“温暖”》等。

(3)监督广度不断扩大,监督对象和内容日渐广泛,触角伸向整个社会角落。例如,《介绍人要如实介绍情况》(1978.11.21)对当时入团介绍人在介绍入团的青年时大谈其优点,轻描淡写其缺点等团工作问题进行了评论。《“不拿白不拿”析》则批评了“四人帮”已除,但流毒依然存在的社会现实等。

(4)监督力度和强度有很大提升。1978年11月7日该报发表《这和陈世美有什么两样》监督报道,1978年11月16日该报在“读者来信”中写道:“本报十一月发表了河北沽源县庞志喜同志的来信《这和陈世美有什么两样》后,在全国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到十五号为止,九天内就已收到来信两千多件……”1978年12月16日该报又发表社论《一定要砸碎买卖婚姻的枷锁》痛斥买卖婚姻之风。1978年11月7日至1978年12月16日持续一个多月对买卖婚姻事件加以追踪报道,火力猛烈,强度和力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5)兼顾了舆论监督的不同功能,揭丑、批评和建议性等监督功效相互配合,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同时不自觉地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在提倡“刹住买卖婚姻之风,大树社会主义新风”的风尚下,该报在反映“买卖婚姻”这一社会问题时,既有批评性稿件《买卖婚姻害死人》(1978.11.16),又有正面报道《范丽莲两退彩礼》,也有评论性稿件《一定要砸碎买卖婚姻的枷锁》等。多篇监督报道相互配合补充,使得群众既能了解事情的原委,又明悉了如何加以正确对待。值得一提的是,监督稿件《这和陈世美有什么两样》编者暗中写道:“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只是把女方的姓名和工作单位隐去了……”如此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方保留了相对的尊严,为其今后开始新的生活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四、结论

纵观改革开放前中青报舆论监督的历史沿革,我们不难看出其明显地呈现出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发展中暂有倒退,曲折中勇于开拓,总体上呈现出“起步不凡,发展迅速,其间虽然遭到破坏乃至中断,但重新得以发展时后劲十足”的特征。同时,其又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曲折波动,甚至在特殊时期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庸,乃至失语。但是客观来说,这段历史时期内中青报舆论监督在承载揭示社会问题、监测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调整等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时的舆论监督阵地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 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蔡铭泽.新闻学概论新编(第二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G255.3

A

1674-8883(2015)14-0034-02

本论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MFD-107)阶段性成果;河南大学医学院基金项目“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性成果

赵雪(1982—),女,山东莱芜人,研究生,河南大学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新闻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舆论监督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