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儿童欺骗研究的进展和方向

2015-02-28刘雪梅徐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信念错误儿童

刘雪梅 徐飞 穆 雪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安徽芜湖 241000)

试论儿童欺骗研究的进展和方向

刘雪梅 徐飞 穆 雪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安徽芜湖 241000)

欺骗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与儿童欺骗有关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本文对这方面研究进行了整理回顾,对儿童欺骗的理论模型、时间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归纳,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了解儿童说谎的心理机制、道德评价等认知发展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儿童 欺骗

一、前言

在现实生活中,欺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并累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儿童时期是社会性快速发展时期,因此儿童欺骗的研究成为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重点。

二、欺骗的界定

(一)欺骗的定义

欺骗(deception)是指意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至于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进入误区的行为[1]。有学者给出了目前较认同的关于欺骗的操作性定义,即表达的内容与自己的信念不一致;篡改或者消除线索证据;提供错误信息[2][10],满足其中任意一条就可判断为欺骗行为。

(二)欺骗与说谎的关系

在现有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将欺骗和说谎(lying)通用。但Thomas Carson(2010)曾对欺骗和说谎的二者关系进行过专门辨析,他认为二者主要有两点不同:首先,欺骗暗含欺骗行为的“成功”,即一个行为必须确定造成他人拥有错误的信念,这才构成欺骗;说谎是一种有意识的错误陈述,他人不管是否相信都已经构成说谎。其次,说谎必须有一个错误的陈述,欺骗可以不包含错误陈述[3][9]。欺骗比单纯的说谎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刘秀丽等学者也证明了这一点[7]。由此,说谎关键在于“说”字,即会产生一个有意识的陈述行为;欺骗关键在于“骗”字,即成功让他人产生错误信念。因此,说谎必定构成欺骗,反之则不一定成立。

通览上文阐述,我们可以认为说谎是欺骗的一个下位概念,即说谎是欺骗的一种。说谎所具备的判定要素都是欺骗所具备的,欺骗则是要以说谎或者表达出的谎言为基础,使他人产生错误的信念,并只有当他人进入有意识编造的错误信念之下,谎言才能真正成为欺骗的一个情形。这就说明,对于儿童来说,进行说谎或欺骗要拥有不同的心理认知水平,而欺骗较之于说谎要求个体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平。

三、儿童欺骗的理论模型

20世纪80年代,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一个浪潮——“心理理论”(即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出现后,很多学者开始了从心理理论层面来探讨儿童欺骗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心理状态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6]。其基本假设是我们人们以信念为基础,通过行动来实现他们的需要,对行为和事件赋予意义的过程就可以发现心理的水平,主要研究假装、欺骗、错误信念等心理状态,其中错误信念是关键,学界普遍将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作为儿童掌握心理理论的标志,并认为儿童只有获得一种完整的“心理理论”即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以后,才拥有欺骗的能力。

四、儿童欺骗研究的进展

(一)欺骗的发生时间

纵观当前研究对儿童欺骗发生时间的解释,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儿童真正意义上的欺骗发生在4岁之前,甚至认为2、3岁儿童已经能够欺骗[6]。Hala、Chandler等人运用“找与藏”的游戏实验研究儿童的欺骗行为,结果发现4岁儿童已经会撒谎骗人,甚至更年幼的儿童也能做到,即欺骗在错误信念理解之前就已经出现,2、3岁儿童也能表现欺骗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儿童的欺骗出现在4岁以后,因为只有拥有了心理理论的儿童才能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欺骗以及欺骗和理解欺骗的能力[4]。如Sodian用竞争游戏的实验,测试儿童是否能够理解“欺骗”就是通过操纵他人信念,使他人采取错误行为而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这一概念,结果表明4岁儿童才可以理解欺骗概念,但3岁儿童做不到。

其实看似不同的两种研究并非矛盾对立,刘秀丽等人(2004)通过设置“找钱币”这一欺骗任务和标准误信念任务,研究结果发现3岁儿童是能够使用“破坏证据”和“说谎”这两种行为主义的欺骗策略来达到成功欺骗他人的目的,但对于“制造虚假痕迹”这一心理主义欺骗策略要到4岁以后才开始出现。当然研究者并未在欺骗发生时间得到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评判标准[7]。

(二)儿童欺骗行为技能的研究

Lewis等人(1898)对参加“抵制诱惑情境”实验儿童的所有非言语进行分析发现,儿童有无表现欺骗在表现如微笑等积极情绪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这就表明,3岁儿童已经学会运用改变自己情绪来欺骗成人了。

Peskin(1989)在自然情境中测试儿童隐藏自己意图能力的实验中发现,4岁儿童已经会因为自己的某种动机来隐藏自己的意图进行欺骗。

Talwar和Lee(2002)观察成人对儿童录像显示,成人不能根据儿童的非言语行为区分是否说谎,却能凭借言语内容来判断出表现欺骗的儿童。这说明对于需要较强逻辑思维的语言,儿童还未达到进行欺骗应有的心理水平,但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区别欺骗与非欺骗可能出现的行为并有意识的加以掩饰。

Lee等人通过检验3~11岁儿童隐瞒父母违规行为时发现,儿童能够根据情境和潜在的利益来说谎话或真话,同时还会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三)影响儿童欺骗行为的相关因素

纵观目前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欺骗行为及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内部原因

(1)控制 Zuckerman等人(1981)第一次系统解释了在欺骗中的心理过程,认为在欺骗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影响行为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控制因素说,认为说谎者总是试图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控制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从而避免谎言被人识破。

(2)道德感 Asendorpf(1992),Xu(2010)和Fu(2008)等人的研究认为不同的道德感、动机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欺骗行为的发生[8]。Xu和Fu等人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对白谎和集体说谎评价越高,更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欺骗行为。

(3)人格特质 Kochanska等人(1996)发现有高抑制性和低冲动性的儿童在玩游戏时会比一般儿童更多地内化规则从而更少说谎。Jensen和Graziano(2005)也发现高宜人性、高责任性的儿童会表现出较少的欺骗行为。一般而言,懂得抑制自己行为并且有责任感的友善儿童,会表现的更加诚实。

(4)理解力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逐渐发展到人们是在错误信念的基础上行动的,他们就会使用心理理论,通过欺骗手段,使自己得到好处。因此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越高,欺骗能力和策略也就越高。

(5)自我认知 拥有较强的意志、较高的成就动机或对自身的自我概念明确的儿童,会对自己这种欺骗能力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进而表现出更多的欺骗行为。

2.外部原因

(1)年龄 丁晓攀等人(2012)通过猜硬币实验发现,欺骗行为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并且个体欺骗行为也呈现同样规律。因此,年龄较长的孩子有着更多的欺骗次数和更好的欺骗能力。

(2)同伴地位 Rubin和Hubbard(2003),Koenig等人(2004)发现被拒绝、易被忽略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在同伴群体中,如果儿童有更高的集体融入感,能受到同伴重视,会表现更少的欺骗行为。

(3)情境因素 Jensen和Graziano(2005)的实验发现成人的话语对儿童欺骗行为的发展及其表现有重要影响。如果成人没有明确告诉儿童“欺骗是不对的”,儿童会尝试欺骗。同时,儿童在进行欺骗后所获得的奖励越多,就会表现更多的欺骗行为。儿童的欺骗行为也是随着外部情境尤其是情境压力的变化而相应产生变化的社会性行为[5]。

值得注意的是,从现有的文献看,儿童对于欺骗的认知并不直接决定欺骗行为是否发生,而可能是通过某种或某些中介变量的作用而影响实际行为,而这些中介变量正是儿童欺骗研究有待拓展的方面。

五、儿童欺骗研究对教育的启迪

儿童欺骗研究给儿童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结合上文的研究,我们给父母、老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人应自律,减少儿童对不良行为的模仿。

一般而言,儿童会有意识的模仿父母和教师这类榜样人物的行为和态度来学习社会行为。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对孩子和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误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改正,尽量减少欺骗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二)创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家庭和校园氛围。

在家庭和学校的积极氛围下,儿童不会因犯错误而感到害怕和恐惧,也不会过分受到惩罚,而会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诚实的告诉家长和老师,促进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尊重儿童并根据不同儿童的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

成就动机较强、意志较坚定、自我概念较明确的儿童,对欺骗概念较为明确,会更有技巧使用欺骗的方式来获得成就,家长和老师应该在少量说理、加深道德教育的情况下,更多用行为指导、模仿示范等教育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欺骗。性格较内向、气质类型较弱不稳定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在教育时就更应该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适当指点即可。外向、开朗、活泼的孩子,则需要成人反复的教育强化,完善孩子的行为。

[1]刘秀丽.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3-18.

[2]史冰,苏彦捷.儿童面对不同对象的欺骗表现及其相关的社会性特点.[J].心理学报,2007.3(1):111-117.

[3]李东斌,毋静芳.说谎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92-96.

[4]刘秀丽,车文博.学前儿童欺骗的阶段性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340-1345.

[5]史冰,苏彦捷.儿童欺骗的情境依赖.[J].心理科学,2005,28(4):816-819.

[6]徐芬,包雪华.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53-64.

[7]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C].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4.

[8]丁晓攀.欺骗行为的发展及其社会认知神经机制[C].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

[9]Thomas L.Carson.Lying and Decep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46.

[10]Chandler M;FritzA S;Hala S.Small scale deceit:Deception as ramarker of two-,three-,and four-year-olds'early theories of mind.[J].Child Development,1989,60(6):1263-1277.

A Trial Discussion on Progress and Inspir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Children's Deception

Liu XueMei Xu Fei Mu Xu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0)

Deception is commonly seen in reality.The research on children's lying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ocuses 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The thesis is to rearrange and review the previous study.The theoretical models,time of occurre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ldren's deception.The outcome of the study will help educat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es of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mental mechanism of children's deception and its moral evaluation.Also,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s brought many useful enlightenment.

children;deception

猜你喜欢

信念错误儿童
在错误中成长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信念的传承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