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情感教学
2015-02-28邬林珍
邬林珍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一中 云南怒江 673199)
浅谈诗歌的情感教学
邬林珍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一中 云南怒江 673199)
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不朽的,里面蕴涵的情感有着丰富的内容。这些情感有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爱情、美好的友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等等,教师若能在诗词教学中把握住情感,,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诗词修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典诗歌 情感教学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其它教学模块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为古典诗词虽然大多篇幅短小,但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精心推敲而成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美感: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既然如此,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灵魂。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其实,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仅仅靠朗诵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一定的形象思维手段。利用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学生的情感由“粗糙”而变得细腻,使烦躁的情绪得到控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爱,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自觉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历史上进步、正义、体现民族光辉思想的诗歌要大力宣扬,而对虽然形式很完美、艺术品味较高,但思想内容已不适用于今天的东西则要有所批判。要教给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决不能把诗歌作品当作政治读物来要求。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清人袁枚《品画》诗云:“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诗是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的,没有真情实感的话,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古典诗词。有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古典诗词的情感教学: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点拨”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对诗歌的教学,往往对诗歌所表达的基调的理解有所偏颇,因为诗歌通常是诗人情绪最饱满、灵感最活跃时候的产物,和实际生活难以避免会有一定落差,而且诗中的世界也略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它们总是要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先确定诗歌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用文学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否则就会减弱诗歌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世界,就是引导学生要能从诗人笔端流淌出的的文字中把自己放在抒情主人公的位置上。
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学杜甫《登高》,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学柳永《雨霖铃》,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离情,感受婉约派词的特点;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教师要深入文本去体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鉴赏,进入角色,走进诗人、词人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和命运的一种探索。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