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课的分层教学
2015-02-28曹爱勇
曹爱勇
(浙江省海宁市培智学校 浙江海宁 314400)
运动康复课的分层教学
曹爱勇
(浙江省海宁市培智学校 浙江海宁 314400)
运动康复是培智学校在现有康复条件有限的前提下,以体育课堂教学为模式,班级授课制下的小组康复。特殊儿童先天遗传、后天各类损伤等原因导致各类综合症、智力和神经系统发育迟滞,还伴随身体机能缺陷,运动协调能力差,力量持久性短,运动能力弱等现象,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明显,分层教学是一种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教学模式,更适于特殊儿童。对特殊儿童开展分层定标、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提高的模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特殊儿童 运动康复课 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有利于运动康复教学
运动康复是培智学校在现有康复条件有限的前提下,班级授课制下的小组康复。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分层教学更适用于特殊儿童。
1.利于因材施教
特殊儿童成因错综复杂:先天遗传或物理化学损伤等原因导致的智障,大多伴随各类综合症、神精系统和运动能力发展迟缓。他们的智商处于40—60之间,仅为同龄正常学生的50%左右,智力水平处于中度到重度智障;在运动方面只能够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力量持久性差,精细运动能力差;缺乏创造能力,极少有所创新。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尽管特殊儿童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缺陷,但其心理和情感需要与普通学生并不存在太大差别:他们渴望引起他人的关注;渴望得到他人的爱护;渴望与他人进行沟通;渴望在他人面前表现自我;渴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特殊儿童在智力、心理、运动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进行分层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
2.利于兴趣激发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信心,特殊儿童更加需要肯定和鼓励。教学中主动放手让学生试一试,因为自信是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得以形成的。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老师拿器材、整理摆放物品、和老师一同布置练习场地……,在教学相同内容时,采用不同的达成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获得成功、获得自信,时刻感受到“我能行”。学生的身心得到满足,自己的行为得到肯定;学生有兴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3.利于目标达成
智障儿童体育教学的目的:“矫正或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使他们和谐的生长。”根本任务是:“锻炼身体,补偿缺陷;使智障儿童初步了解体育卫生知识,掌握简单的体育基本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特殊儿童存在的差异复杂多样:年龄差异、智力差异、心理差异、运动能力差异(协调、速度、耐力、力量等)、肢体健康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差异、……面对学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面对分层教学的诸多优势,我们有理由选择体育分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达成目标。
二、分层教学的开展
1.根据实际、分层定标
由于特教学校缺少针对特殊儿童的体育教材,给原本复杂的运动康复课带来极大困难。教师依靠实践,根据学生个体实际,选择练习内容,分层制定练习目标,促进特殊儿童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的提高。
在进行运球往返的练习时,把学生根据能力分别制定各层次目标:A层——单手运球跑;B层?——单手运球走;C层——双手运球走;D层——完成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此项练习,体验成功,激发锻炼的积极性。
2.面向差异、分层练习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运动能力有其均衡性:参加每一项运动时都处于一种相对平均的状态,各项运动都不是过分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特殊”的能力:某一项运动的能力“格外突出”,另外的活动却能力平平,甚至低下。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结合班级的实际给每个学生划分相应的组别,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在进行跳绳的教学中,以每人平均50个为标准,结合个体能力进行上下浮动。A组——协调能力突出:100个+20个自选练习;B组——协调性较好:80个;C组——协调性差:50个;D组——协调性极差:20个。这样,同学们基本都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完成,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又兼顾到学生的心理,还不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
3.针对个体、分层辅导
特殊儿童学习持续性短,记忆力较差,领悟力和理解力弱,学习迁移能力不足。所以,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轮流教学。教师先面向全体进行讲解,再进行示范。然后请接受能力最好的一部分学生到前面尝试,教师一边指导,一边动手加以帮助。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教会了A层次的学生,又给其他学生做了第二次的“示范”。随后,让第一批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再分别对B层次、C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部分同学观看了2—3遍的示范,起到了一个强化的作用。当对全班同学都完成辅导后,再把他们分散编排到各个小组中,同学之间还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教师再巡回指导。
4.客观对待、分层评价
特殊儿童也有较强的上进心,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表扬和鼓励。于是,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仅仅表扬那些表现优秀学生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确定目标、分层布置练习任务再各个学生目标达成情况,提升进行客观判断。在评价时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自我评价、指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5.综合反馈、分层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定标、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后,每个星期都能够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如:体能、协调性、锻炼态度、运动的喜好变化等是否有所改变,然后为相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下一个星期或下一阶段的练习目标。在期初对学生再进行一次测试,再为学生制定练习目标,指导练习、客观评价。
总结
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关注度、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学、特教运动康复课教学技巧等要求更高。分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因材施教,因为在集体授课制下还无法对每个个体进行个别化教学。在分层教学时,集体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时机和尺度还有待实践和摸索。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