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和来源
2015-02-28钟乃良
钟乃良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和来源
钟乃良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生命意义感来源问卷》调查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来源。结果:(1)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整体状况较好。(2)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在性别、年级、教养方式、经济状况、好友数量、是否留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业成绩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3)女生求意义的意志比男生强;高一学生求意义的意志不如高三强,高一学生比高三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存在空虚感;民主型教育方式比专制型和放任型都更有利于生命意义感;好友数量多的学生生命意义感更强;留守学生比非留守学生有更多的存在空虚感。(4)仫佬族高中生与其他民族高中生相比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5)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来源的前五项依次是关系、健康、成长、求知和娱乐。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特点;生命意义感来源
1 引言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高中生面临着升学和适应方面的压力,并且由于性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各种人际困扰引起的心理冲突增多,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处于多发时期,导致高中生容易出现生命意义感危机。因此,了解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其进行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生命意义感研究的开展,国内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都有显著正相关。[1-4]李虹对国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也报告了国外学者有类似发现,如情绪抑郁、药物成瘾、自杀意念、应对个人危机与重大挫折的表现等与生命意义感有重大关系,缺乏生命意义感的人在面临压力时更倾向于选择放弃努力并产生无助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应对困难。[5]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SCL-90)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是预测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指标。[6]目前,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生命意义感研究成果很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成长于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之下,却经历与全国青少年相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相似的成长烦恼,其生命意义感现状如何?是否有独特之处?本研究仅以分布于广西和贵州两地的土著民族——仫佬族为例,旨在了解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和生命意义感来源的途径,为提高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成效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两所普通高中学校中抽取8个自然班级共507位学生进行施测。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66份。其中,高一学生149人,高二学生159人,高三学生158人;男生162人,女生304人;根据民族类型划分,仫佬族167人,壮族173人,汉族105人,其他少数民族21人。本研究主要对仫佬族高中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仫佬族高中生与其他民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异同。仫佬族高中生样本中高一学生53人,高二学生60人,高三学生54人;男生56人,女生111人。
2.2 工具
2.2.1 个人背景资料问卷
个人背景资料问卷涉及被试的班别、年级、民族、性别、家庭教育方式、经济状况、成绩等级、好友数量、是否留守儿童等方面的项目。
2.2.2 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张家园(2006)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该量表共33题,分为“求意义的意志”、“生命态度与生命自主”、“苦难与死亡的接纳”、“存在的空虚”等四个分量表。全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其中,“存在的空虚”分量表涉及的题目都是反向题,其原始分数全部需要转换。因此,“存在的空虚”得分越高则表明被试更少体会到存在的空虚感,而另外3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生命意义感愈强。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至0.95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1,显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内部一致性。
2.2.3 生命意义感来源问卷
采用宋秋蓉(1992)编制的生命意义感来源问卷。该问卷列出了13个来源,包括关系、服务、成长、信仰、娱乐、获取、活动、求知、学业、外表、健康、工作和其他,让被试从中选择自认为最重要的3个。
2.3 施测程序和统计方法
在班主任的配合下,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自习课的45分钟时间,由研究人员主持测试。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其他民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其他民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见表1。
表1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其他各民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N=466)
由表1可知,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汉族、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进一步分析仫佬族高中生样本数据发现,如果考虑血统因素,父母是否都是仫佬族,并不对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产生显著影响(p>0.05);家中是否以仫佬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和是否仍保持仫佬族传统习俗,也不对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产生显著影响(p>0.05);同时考虑血统、语言和文化传统三个因素来区分仫佬族高中生的民族属性时,也没有发现不同类型仫佬族高中生之间存在生命意义感上的显著差异(p>0.05)。
3.2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平均分及标准差由于生命意义感四个分量表各自包含的题目数不同,为了对生命意义感各因子进行对比,我们把每位被试在各因子上的总得分除以每个因子包含的题目数,分别算出被试各个因子的题目平均分,进而对总体进行描述统计,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平均分及标准差(N=167)
由表2可知,在生命意义感的四个因子中,求意义的意志得分最高,存在的空虚得分最低,各因子和全量表的平均分都高于五点量表的中位数值2.5分。
3.3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性别差异(N=167)
由表3可知,在生命意义感的四个因子中,仫佬族高中生求意义的意志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其他因子和生命意义感总量表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
3.4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年级差异
使用方差分析检验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是否存在年级差异,结果见表4。
表4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年级差异(N=167)
由表4可知,仫佬族高中生在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的空虚两个因子和生命意义感总量表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01),其他因子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高一学生的求意义的意志比高三学生的弱(p<0.05);高一学生比高三学生有更多的存在空虚感(p<0.05);高三学生总体生命意义感比高一学生强(p<0.05)。
3.5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教养方式差异
用方差分析检验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是否会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结果见表5。
表5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教养方式差异(N=167)
由表5可知,仫佬族高中生会因接受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同,而在求意义的意志(p<0.001)、生活态度与生命自主(p<0.001)、存在的空虚(p<0.001)等三个因子和总量表(p<0.001)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经事后比较发现,接受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总体生命意义感比接受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的学生强(p<0.05);在求意义的意志、生活态度与生命自主、存在的空虚等三个具体因子上民主型也都优于专制型和放任型(p<0.05)。
3.6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经济状况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检验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是否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结果见表6。
表6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经济状况差异(N=167)
由表6可知,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在存在的空虚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事后比较中发现差异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3.7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学业成绩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是否存在学业成绩差异,研究结果见表7。
表7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学业成绩差异(N=167)
由表7可知,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不存在学业成绩上的显著差异(p>0.05)。
3.8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好友数量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是否会因知心好友数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见表8。
表8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好友数量差异(N=167)
由表8可知,仫佬族高中生的好友数量不同,其生活态度与生命自主(p<0.05)、存在的空虚(p≤0.01)和总量表(p<0.05)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事后检验发现,好友数量多(≥4)的学生比好友数量少(≤1)的学生具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更强的生命自主感(p<0.05),并且,更少体会到存在的空虚感(p<0.05),总体生命意义感也更强(p<0.05)。
3.9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留守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仫佬族留守高中生与非留守高中生在生命意义感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见表9。
表9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留守差异(N=167)
由表9可知,在生命意义感的四个因子中,仫佬族留守高中生与非留守高中生在存在的空虚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其他因子和生命意义感总量表上差异不显著(p>0.05)。
3.10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主要来源
根据项目选择人数从多至少依次排列,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来源的前五项分别是关系(92.8%)、健康(74.3%)、成长(32.3%)、求知(22.8%)、娱乐(18.0%)。
4 讨论与建议
4.1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整体状况及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学生在求意义的意志因子上表现最好,存在的空虚因子的得分最低,有存在的空虚感倾向。进一步的对比结果表明,高一学生求意义的意志比高三学生弱,且高一学生比高三学生有更多的存在空虚感。国外的一项研究曾报告个体从成年初期到老年期的人生进程中生命意义感会不断发展变化,早期会有更高的生命意义寻求,晚期则体会到更多拥有意义的感觉。[7]在本研究中,仫佬族高中生求意义的意志,即生命意义感的寻求,从高一到高三随着年级上升而显著提高,此发现与上述国外研究结论不符,与国内学者覃丽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仫佬族高一学生比高三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存在的空虚感,即不能拥有生命意义感,体会到存在的虚无,这一发现与上述国外研究结论一致,与覃丽的研究认为高中生拥有意义感随着年级的上升迅速下降的结论不同。[8]仫佬族高一学生存在更少的意义寻求行为,并且更少的拥有意义感,这可能跟本研究调查的是县城2所最好的公立普通高中,不少仫佬族高一学生刚刚从条件更差的山区乡镇初中升学来到相对发达的县城中学,出现暂时的迷茫和不适应有关。缺乏生命意义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仫佬族高中生在高一阶段的上述生命意义感特点,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的重视,通过设计恰当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主动帮助仫佬族高一新生确立高中阶段的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探索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寻求生命意义,获得和体验丰富的生命意义。
4.2 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性别差异问题
在本研究中,仫佬族高中生在求意义的意志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求意义的意志比男生强。近年来随着广西加大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扶持,通过设立寄宿制学校、女童班和女子初中班,给予女童“两免一补”和其他特别扶助优惠政策等措施,改善了仫佬族乡村女童的失学率、辍学率高的面貌。但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家庭对女童教育不够重视和打工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仫佬族乡村女学生的入学率和完成率仍旧随着学段的上升而出现明显的下降。[9]这也使得少数有幸能读高中的仫佬族女学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对自己有更明确的期待,其回报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决心也更强。体现在生命意义感上,则表现为具有更强的求意义的意志。当然,仫佬族女学生要在高中三年中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理想,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正确引导,需要老师根据她们的性别特点,给予学习目标规划、学业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辅导、自信心训练等全方位的生命教育。
4.3 教养方式与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0]本研究发现,接受民主型教养方式的仫佬族学生总体生命意义感比接受专制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的学生强;在求意义的意志、生活态度与生命自主、存在的空虚等三个具体因子上民主型也都优于专制型和放任型。这一结果表明,在政府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改善交通条件,提高仫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今天,利用教育下乡、文化下乡等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比较成熟的渠道,加大现代先进家庭教育理念的宣传和影响力度,引导少数民族在家庭教育方面推陈出新,让世代生活在山区的仫佬族人民也能分享人类现代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将最终促使仫佬族山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4.4 仫佬族高中生重视关系的价值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仫佬族高中生选出的生命意义感来源前五项依次是关系(92.8%)、健康(74.3%)、成长(32.3%)、求知(22.8%)、娱乐(18.0%),这与宋秋蓉对高中(职)生的研究结果前五项从高往低的排序:求知、学业、关系、服务、活动,有明显的区别。[11]本研究发现,仫佬族高中生更加重视关系、健康和成长在生命意义感来源中的价值,把关系看成生命意义感最重要的来源。本研究的其他发现亦支持了关系对仫佬族高中生有重要意义的观点。比如,好友数量多的仫佬族高中生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更强的生命自主感,并且,更少体会到存在的空虚感,总体生命意义感也更强。而父母不在身边的仫佬族留守高中生比非留守学生有更多的存在空虚感。仫佬族高一学生升学后刚刚离开初中时熟悉的关系网络,出现存在的空虚现象,体验到的存在空虚感明显比高三多,而到高三时新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稳固后,则有更强的生命意义感。相比于城市发达地区,仫佬族人民世代居住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置偏僻,山多地少,人口密度较低,竞争程度相对较小。当地人之间的人际距离较近,家庭观念强,关系比较单纯。这些都可能是仫佬族高中生把维持与周围人的良好关系,得到他人的支持看得更重要的原因。所以,即使高中阶段升学竞争一般都很剧烈,但是学业成就仍旧被仫佬族高中生排在了生命意义感来源前5名之外。本研究中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不存在学业成绩上的显著差异(见表6),也正好可以作为佐证。此外,因为仫佬族学生成长的地方志愿者服务、做义工等现代城市文明地区常见的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实践形式尚未完善,所以仫佬族学生更主要从个人健康、个人的成长、求知、娱乐等方面获得生命意义感。从长远发展来看,学校在对仫佬族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应侧重帮助学生掌握在新环境中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引导学生主动交往,学会与他人合作,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并且要做好高中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的渠道建设,建立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4.5 生命意义感与民族的关系问题
本研究中,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汉族、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笔者认为本研究中所发现的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各种特点,很可能是由于地域特点等外部客观因素导致,而不应简单解释为仫佬族的内在民族属性。在运用本研究结果理解有相同成长经历的世居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仫佬族高中生时,有参考价值,但不应过分推论。
另外,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在存在的空虚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事后比较中却没有证实有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本研究的样本中特困生的人数比较少,而出现误报,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1]肖蓉,张小远,赵久波.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与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7):855-856.
[2]王鑫强.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764-767.
[3]付志高,刘亚,潘朝霞,等.大学生外倾性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5):610-611.
[4]沈清清,蒋索.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8):634-640.
[5]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3):422-427.
[6]金泽勤.531名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调查[J].中国校医,2012,(4):318-319.
[7]Steger MF,Oishis,Kashdan TB.Meaning in Life Across the Life Span: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 from Emerging Adulthood to Older Adulthood[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9,4(1):43-52.
[8]覃丽,王鑫强,张大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165-170.
[9]龚婷,罗之勇.广西少数民族乡村女教师发展的瓶颈与路径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3,(2):54-58.
[10]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57.
[11]林锋信.生命教育教学对国一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探讨——以体验课程教学为例[D].衡阳:南华大学,2010.
(责任编辑:徐国红)
Meaning in Life and Its Sources of Mulam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ZHONG Nai-lia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Hechi University,Yizhou 546300,China)
After asking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from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nd Sources of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find the following results:Meaning in life of Mulam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generally fine;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meaning in life on gender,grade,parenting style,numbers of friends and leftbehind or not,but no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Meaning in life of girl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meaning in life of freshme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enior;besides,democratic parenting style was more positive affecting factor than autocratic parenting style and Laissez faire parenting style;meaning in life of students with more friend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tudents with fewer friends;meaning in life ofleft-behind studentwaslower than that of un-left-behindstudents;there wasn’tsignificantlydifferencebetweenMulamstudents and other students;and the sources of meaning in life were relationship,health,growth,learning and entertainment.
Mulam;senior middle school;meaning in life;affecting factors
G444
A
1009-3583(2015)-0142-06
2014-12-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201106LX610)
钟乃良,男,广西宾阳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心理咨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