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宁布依族的铜鼓十二调

2015-02-28占升平尹玉霞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镇宁铜鼓布依族

占升平,尹玉霞

(遵义师范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镇宁布依族的铜鼓十二调

占升平,尹玉霞

(遵义师范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铜鼓是布依族重要的文化传承物,其功能经历了多次演变而最终成了一种打击乐器。内容丰富的铜鼓十二调节奏简单明快,格式较为固定,演奏也有一定的程式,保留了古朴的民族音乐特色,也反映了布依族的音乐审美趣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瑰宝,在我国西南地区和岭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是铜鼓文化的分布区。潘悟云认为铜鼓跟有段石锛是西南地区侗台族最有特征的器物。[1]属于百越支系的布依族很早就把铜鼓作为打击乐器,并把它视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传世及出土的铜鼓来看,铜鼓真的可以称为艺术瑰宝。铜鼓的铸造材料一般为铜、铅、锡合金,青铜合金铸造的铜鼓既光亮又坚硬,高硬度也保证了鼓音洪亮。用青铜铸就的铜鼓鼓面圆展,下接略外凸的腰身,有人认为是从釜这种炊具演变而来。铜鼓中空,园形敞口底,两侧有耳,用以系绳悬挂。鼓面中心为一太阳,从中心放射出十二道光芒,周围为多层同心环带,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被称为晕圈。花纹装饰和谐对称且繁而有序。这些图纹与布依族的原始崇拜有关,描绘了人们信仰、崇拜、欣赏的事物。像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圈点纹、角形纹等所代表的的事物,都与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发展历史关系密切:太阳纹源于火崇拜,水波纹、漩涡纹与水崇拜有关,云雷纹来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由鱼的不同部位演变而成的、则来源于鱼崇拜。这些纹饰是布依民族文化的物象表征,也反映了布依先民的审美趣味。总之,这些铜鼓无论是铸造还是纹饰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据文献记载,布依族最早使用铜鼓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魏晋时期。《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有骆越人使铜鼓的记载,这是我国古代文献对铜鼓的最早记录。东汉魏晋时期文献中把使用铜鼓的民族统称为“俚僚”。裴渊《广州记》有俚僚击打铜鼓场景的描写。布依族是骆越后裔,俚僚、仲家等是不同时期史书对她的指称。这样看来布依族是最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是有史可依的。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铜鼓的功能在不断转变。早期出现的铜鼓主要作战鼓,当战罢兵弭,天下太平时,人们把战鼓改为击乐器的铜鼓,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鼓又成为祭祀活动中的神器,兼作礼具,有时铜鼓还可以用作葬具。当代社会,铜鼓又成了宣传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助推器。[2]铜鼓在作乐器使用时把鼓身各部位做了调音分区:鼓面分为为“宫、商、角”三音,鼓圈为“徵、羽”两音,构成了古老的五音区。①这只是大致的比附说法。鼓面上发出的音较低,与“宫商角”音区相对应,鼓腰发出的声音较高,与“徵、羽”相对应。实际上铜鼓发出的音没有规定旋律,无法与“五音”相对应。通过击打不同部位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曲调模式。铜鼓在击打时与伴奏的皮鼓一起可以排列组合出十二种音色声调,称为铜鼓十二调。蒋英[2],[3],[4]认为十二调是由布依族祖先按每年十二个月每月编为一段铜鼓口诀发展而来。从上述描述可以推测:最先出现的曲调内容很可能与农事有关,但在以后的演进中,又发展出内容不同的鼓调。铜鼓击打方法一般为家族传承,因传承不一,又带有不同的地域变体。搜集整理这些古老的铜鼓调可以加深对布依族的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认识,也有助于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本文主要对镇宁布依族铜鼓调的内容、结构和击打方式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一、十二调的内容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主要在今镇宁布依族聚居区流传,毗邻的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也保留得较好,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

铜鼓一般在喜庆节日或祭祀场合使用,现在布依族的一些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把打击铜鼓和铜鼓舞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出新的鼓调,表演形式也不断翻新。新铜鼓调一改过去祭祀鼓调的庄重严肃,变得欢快明了起来,能很好渲染节日气氛。欢快的节奏加上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铜鼓舞已深得布依族群众的喜爱,成为节日喜庆场合的必演节目。铜鼓舞的表演形式虽在不断推陈出新,但铜鼓十二调的形式和内容却大体稳定。不过近年来,随着铜鼓舞的娱乐化、大众化元素的增加,铜鼓调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蒋英[2]在研究布依族铜鼓调时发现,铜鼓“十二则”鼓谱可以分为前段、中段、结尾三大部分。鼓调内容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如“祭乐”就有一套传统曲牌,分12段:祭神调、助战调、灭火调、送葬调、迎客调、丰收调、狂欢调等。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主要是家族式的传承,也有非家族式传承的,但较少。从古代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则”虽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但各地总体结构上基本一致。以镇宁为例,镇宁县现尚存的鼓调有以下几种:

1.喜鹊调《喜临门》、《喜上眉梢》、《喜开怀》,每调敲击时长8分钟。

2.散花调《春花开》、《好花香》、《花之春》,每调敲击时长为8分钟。

3.祭鼓调 此调为铜鼓送接时敲击,击时为8分钟。

4.祭祖调 此调为祭祖时敲击,击时为8分钟。

5.三六九调 此调每小节含三、六、九敲击法,时为8-10分钟。

6.祭祀调 此调用于祭祀、超度亡魂,时为8-10分钟。

7.喜庆调此调用于节日庆典,时为10-15分钟。

上面所列的这些传统小调是布依族铜鼓舞伴奏的保留曲调。除了这些传统调子外,近年来,一些活跃在民间的铜鼓调爱好者正在积极地推陈出新,探索谱写与时代发展合拍的新鼓曲的路子,并屡有斩获。我们2012年10月去镇宁调查时就收集到了原粮食局退休干部杨仕昌先生创作的三首用于新春年节时使用的特殊曲调,每一首都分为52小节。与传统鼓调相比,这三首新鼓调结构更匀称,节奏更明快,反映了新春佳节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随着更多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加入到铜鼓乐的演奏和改编工作中来,布依族的铜鼓调的曲目会越来越多,作品样式也会更加多样化。

二、十二调的结构

由于铜鼓的结构复杂,演奏者很难在演奏时击打到同一部位,同一个铜鼓在同一首乐曲调中都很难奏出相同的音高、音色来,难于演奏固定旋律的曲调,只能沿着节奏型的乐器法相发展。[6]正因为铜鼓调是打击乐,不便使用简谱来谱曲,只能用汉字代替敲打的节奏,并尽量使用谐音字。据蒋英[2]考证,布依铜鼓“十二则”鼓谱分为前段、中段、结尾三大部分。起首段:以│⊙(昭)(挂挂)│⊙(昭)─│⊙(昭)(挂挂)│⊙(昭)(挂挂挂)│⊙(昭)─│的节奏作为开始句,敲击鼓心的重槌基本落在强拍上,节奏及敲击部位统一,乐句划分也较明确。中段:鼓点节奏与敲击部位变化较大,其中运用了休止、连音、十六分节奏等手法,结构上采取了减缩、扩充。其特点为“十二则”鼓点的“华彩段”。都以│(挂挂)⊙(昭)│△(怎)△(怎)⊙(昭)│△(怎)(挂挂)│开头,结尾多是│(挂)△(怎)⊙(昭)│或│⊙(昭)⊙(昭)△(怎)│⊙(昭)─‖,中间部分节奏富于变化,这一段是十二调的主旋律;尾段:击打节奏是│⊙(昭)△(怎)│⊙(昭)△(怎)│⊙(昭)△(怎)│△(怎)⊙(昭)│△(怎)(挂挂)│⊙(昭)△(怎)│⊙(昭)(挂)(挂挂)│△(怎)⊙(昭)│⊙(昭)─‖。整个结尾句结构规整,节奏及敲击部位较统一。前段、中段、结束段相互呼应,结构和谐,体现了创制者的奇妙构思。

各地铜鼓调的主体部分大体一致,但因各地在继承和创新方面互有差异,各地鼓谱也体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2012年10月我们去镇宁调查时得到了一份布依族民间艺人杨仕昌先生提供的镇宁县簸罗村布依族铜鼓调,这个鼓调与周边其他地方的十二则就略有差异。杨先生在这份铜鼓调资料的后附中说,现在的曲谱虽有十二段,有些是在流传的原谱上添加的。原来的鼓调在传承过程中已经残缺不全,到他这一代时只剩下了八段,他和一批同好在20世纪80年代后新编了三段,再把最后一段重复一遍,形成了现在的十二段的格局,但第一段前面还有一个过门,实则为十三小段。这个鼓曲节奏为2/4拍,模式为以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两种节奏为主。在这个鼓调中,各段长短不一,其中的过门、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七段都较短,在20节以下,特别是第一段,它比过门还短,只有十一节。第六节段和十一段较长,分别为55节和61节。击打方法我们在下文予以介绍,这里以过门和第一段为例来说明鼓调的结构特点:

三、演奏方法

铜鼓击打和铜鼓舞表演不是随时可以见到的,过去就是布依族本族人也只有在节庆日或丧葬场合才可以使用铜鼓,外族人很少有机会见到这种表演。不过,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在对外交流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的日益增多,颇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铜鼓舞经常成为给来访客人表演的保留节目,很受客人欢迎。一些民族文艺爱好者也对铜鼓舞的表演方法和鼓谱进行了改进,加入了一些时代新元素,成为了一种深受布依族群众喜爱的新的娱乐节目。因此,布依族铜鼓表演逐渐打破常规,在平常的日子也都可以见到了,我们在镇宁采访时就有幸观看了一次精彩的铜鼓舞表演。

这是一次在室内举行的合演。表演中除一鼓手击打铜鼓外,还有皮鼓手、小锣(布依乐器)手、唢呐手配合演奏,另有几个布依族妇女在铜鼓后用盆表演戽水舞,场面较为壮观。在众多乐器中,铜鼓是主角。铜鼓手杨仕昌先生是一个有多年表演经验的老鼓手,表演时击打的动作舒展自然,手法娴熟,为他伴奏的同伴跟他合作多年,配合相当默契。演奏时鼓调的节奏感很强,伴舞也很优美,击鼓、伴奏、伴演相得益彰。能在布依乡寨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铜鼓舞确实是一次难得的视听享受。在表演结束后,铜鼓手向笔者介绍了有关铜鼓的基本知识和击打技法,兹略陈如下:

铜鼓调的演奏有多种形式。可以单独击打铜鼓,也可以和其他乐器配合使用,还可以配合歌舞。[7]但铜鼓是演奏“十二调”的主奏乐器,在演奏时要求击鼓者心、口、手合一,动作协调连贯、节奏清晰流畅。击鼓前,先将铜鼓用绳索系其“耳”上,然后悬挂在大树上或堂屋中央或用三根木棍支撑而悬吊,一人右手持软槌,左手持竹条,侧站立或侧坐敲击其鼓面、鼓侧和鼓腰。击打铜鼓的不同部位产生的音效是不一样的:鼓面打击出的声音低沉、浑厚,带回音,构成鼓乐结构的主体;鼓腰击打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回音短,在鼓乐中有调节节奏和增加花色的作用。高、低两种音色既相互配合又彼此杂错,丰富了铜鼓击打的音色,同时也突出了鼓点节奏的跳跃性。演奏时什么时候击鼓面,什么时候击打鼓腰不是随心所欲的,而要跟着鼓谱走。

布依铜鼓不论何种曲调,基本音只有五个,这五个音是从击打铜鼓及皮鼓不同部位发出来的,编组后可成为不同的曲调。[7]杨仕昌先生提供的铜鼓击打部位如上图所示,击打方法如下:“挂”是两人分别同时击打铜鼓腰身和皮鼓的边沿而发出的音;“昭”是两人同时击打铜鼓和皮鼓的中间部位发的音;“怎”是一人轻击皮鼓边发出“怎”音,另一人击打铜鼓的腰身发出“抗”音,合起来就是“怎抗”的音;“左”是两人分别击打铜鼓和皮鼓靠边的地方而发出的音;“于”相当于“怎”。能够在同一部位连击的音只有“挂挂”和“怎怎”,其余的不行。“昭”一般单击或与“怎”合成“昭怎”,“于”一般跟“挂”或“左”一起组合发出“挂于”或“左于”的音。铜鼓击打时要注意击准部位,力度适中,同时要注意击打的节奏,特别是合奏时更要相互配合好。有经验的鼓手击打起来鼓点的节奏感很强,姿势潇洒自如,伴奏者与铜鼓手心手相应,配合协调,这样才能为观众提供精彩的铜鼓盛筵。

四、结语

布依族铜鼓文化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颇具特色,可以独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合演奏,还可以伴歌舞,铜鼓十二调具有原生态的音乐美,是一种保留得较好的非物质文化。它在民族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铜鼓铸造术、铜鼓纹饰及铜鼓乐、铜鼓舞一起构成了布依族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铜鼓的功能在不同时代不断演变,在当今社会它既是布依族文化传承的使者,又是建设新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媒介。它的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铜鼓调是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在经济全球化和强势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布依族铜鼓调正面临着传承危机,继承、整理和弘扬布依铜鼓文化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1]潘悟云.汉语南方方言的特征及其人文背景[J].语言研究,2004,(12):89-95.

[2]韦丹芳.试论铜鼓文化的变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1):82-85.

[3]何洪.铜鼓乐论[J].民族艺术,1994,(4):136-152.

[4]蒋英.布依族铜鼓“十二则”鼓乐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80-83.

[5]罗正付,蒋英.生计模式与文化传承—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民歌的文化释读[J].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3):79-83.

[6]周国茂.布依族摩教音乐研究[J].歌海,2010,(4):18-22.

[7]廖有银.布依族铜鼓调五个基本音合成法图解[J].布依学研究,1989,(1):187-196.

(责任编辑:徐国红)

The 12 Rules of Bouyei Bronze Drum in Zhenning

ZHAN Sheng-ping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Bronze Drum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of Buyei nationality,and it eventually becomes a percussion instrument after a serious of evolutions.The 12 Rules of Bronze Drum with simple and light rhythmis rich in content,and its form is regular.The performance follows some patterns,maintaining some traditional ethnic musical features,and reflecting Buyei people’s aesthetic taste.Its rich cultural content is worth further excavation.

Buyei nationality;Bronze Drum;the 12 Rules of Bronze Drum

J632.7

A

1009-3583(2015)-0075-04

2014-11-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资金项目资助(13YJC740125)

占升平,男,湖南衡阳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布依族语言与文化。

猜你喜欢

镇宁铜鼓布依族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扬镇宁马铁路线路方案比选研究
贵州镇宁—紫云地区重晶石矿床特征与找矿预测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镇宁自治县关工委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布依族验方“神阙散”的早期安全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