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商研发投资对上海技术引进的影响

2015-02-27顾泽良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2期

摘 要: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上海1996-201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外商研发投入与内外资企业技术进口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外商研发投资会促进外商企业技术引进,而对内资企业技术引进的影响则不显著。

关键词:外商企业;研发投资;技术引进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一些颇具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复杂性,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现有的科技资源,降低研发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一改以母国为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等研发工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海外研发机构、或通过参股、控股、并购海外研发机构,或在合资企业下合作兴办研发机构等,从而出现了研发本地化的趋势并已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自1994年以来,已有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本地化如如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趋利避害,如何最大化技术溢出和技术利用,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是政府、学者和企业界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西方国家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但其成果屈指可数。Ronstadt的《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R&D》是最早被广泛引用的一篇文献。紧跟其后的是Mansfield等人发表于1979年的论文《美国公司的海外R&D》。整个80年代,关于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研究文献依旧屈指可数,主要有Hewitt、Behrman和Fischer、Hakanson、Ronstadt和Cantwell的研究成果。从1990开始,关于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研究日渐丰富,到90年代中期,已成为西方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关注的热点(Niosi,1999)。

西方国家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思考,学者们对这一主题的浓厚兴趣来源于这一国际经济现象对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带来的诸多挑战。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是为了对公司的技术优势加以充分利用。这一观点符合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一直到90年代中期都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Ronstadt(1977)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另一种观点认为,跨国公司R&D全球化是为了从海外获取补充性资产,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此外,许多研究表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存在互补关系。Katrak、Braga和Willmore对印度、巴西、阿根廷和秘鲁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技术引进与R&D活动之间有稳定的互补关系。李磊对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发现,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更倾向于引进技术,而且,技术引进对其R&D投入规模有促进作用,技术引进与研发活动之间有良性互动关系。

三、实证分析

1.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外商研发投资对上海技术进口的影响,基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作出如下总体假设:外商研发投资的增加将促进上海国际技术贸易的增加。然而“国际技术贸易”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内涵丰富,为便于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确定,对总体假设进行细分。

细分假设一:外商研发投资的增加导致外商技术引进需求的增加。

细分假设二:外商研发投资的增加导致技术溢出,促进国内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从而增加或减少技术进口。

通过对此两种假设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明确外商研发投资与技术引进之间的关系、影响程度和现实意义。

2.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目前理论界关于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技术供方、技术受方、技术选择、转移渠道或方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根据各因素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国际技术转移的客体即技术本身、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技术输出方和技术引进方。外部影响因素及国际技术转移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开放程度、市场规模和科技基础。其中针对内部因素现有技术水平、研发投资、市场销售水平的变量选择分别为创新效率、R&D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针对外部因素市场规模、市场开放度、科技水平的变量选择分别为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

数据来源。本文所选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上海科技统计年鉴》,主要选用的是1996年至2013年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本文在构建方程时,为了消除数据之间的异方差性以及排除不同指标间单位不同对于计算的影响,在对本文设计的变量进行处理时一般取自然对数,在构建方程中所使用的变量均进行取自然对数处理。

3.计量检验

(1)变量相关性分析。由于变量较多,从降低分析难度的角度出发,通过相关性矩阵分析,确定相关性强的变量,并在模型中排除它们,从而减少变量。分析相关性矩阵结果发现,变量R&D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9,因此可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外商研发投资,从而可以在上文的模型中去掉变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2)ADF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模型分析要求确定数据时间序列平稳性。通过对变量lnFTI lnFRD和lnFCP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它们是否为平稳过程。(FTI表示外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支出;FCP表示外商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FRD表示外商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运用Eviews软件,检验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变量lnFTI、lnFRD和lnFCP及其一阶差分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但对变量lnFTI lnFRD和lnFCP的二阶差分,我们可以拒绝含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这三组数据都是I(2)过程。

(3)协整分析。为了建立外商技术进口与外商研发投资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对变量lnFTI和lnFRD,lnFTI和lnFCP进行协整分析。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有很多,鉴于本文的模型牵涉到多个变量,我们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FTI和lnFRD、lnFCP具有2个协整关系。从协整的定义可以知道,两个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d,d)阶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意义上讲,对于模型: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随机误差项也一定是一个白噪声,而且模型参数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4)参数估计。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变量lnFCP的系数β2=-0.032,且未能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系数β2=0的假设。从数据角度分析,可能是外商企业的创新效率一直都比较高,而且较为稳定,因此对技术引进变化的影响非常弱。鉴于此,我们在模型中去掉该变量,从而得到修正后的模型:

再次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为消除随机干扰项序列相关,选用工具变量lnFTI(-1)、LnFRD(-1)、t和常数项c,应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进行参数估计,最终得到协整方程的函数表达式:

R2=0.6090 Adjusted R2=0.5113 D.W.=1.9295

D.W值表明随机干扰项不存在序列相关,经怀特检验,该模型没有异方差性,而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因此该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5)关于外商研发投资对内资企业技术引进的影响,由于通过对变量lnTI和lnFRD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序列对象lnTI是一阶单整,即lnTI~I(1);而序列对象lnFRD则是二阶单整,即lnFRD~I(2),可见这两个变量不是同阶单整,因此不能建立协整关系。因内资企业技术引进与外商企业研发投资之间缺乏相关性,从而可以判断,外商企业研发投资对内资企业技术引进存在影响的假设不能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变量lnFTI的系数β1=0.3383表明,外商研发投资对外商技术引进具有正影响,当外商研发投资增加1%时,外商技术引进支出增加0.3383%。而在上海技术引进中,外商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因此可以证明,外商企业研发投资的增加会促进上海技术引进支出增加,从而促进上海高新技术的发展,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近几年,在沪的不少跨国公司发现,以往把国外的技术和产品拿到中国来做适应性改造,已经不合时宜,只有在中国开发和试验,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反向创新”已经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新概念,如今更是很多跨国企业的发展趋势,这将对上海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环境的营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上海应紧紧把握跨国公司在沪反向创新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程华,李莉,李冬琴.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决定因素与动态关联性研究——基于技术能力的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5(04).

[2]李洁,石林芬.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3]李磊.技术引进与R&D的关联机制研究——以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7(03).

作者简介:顾泽良(1989- ),男,汉族,浙江绍兴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国际商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