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泪铸就的人性悲歌——浅析《四十九日祭》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战争

孙 倩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血泪铸就的人性悲歌——浅析《四十九日祭》

孙 倩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摘 要:随着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到来,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也应时播出。由于张艺谋指导的商业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在前,观众自然要有一番对应与比照。而张黎版的《四十九日祭》更跳出了娱乐抗战剧的围剿,以历史的深沉眼光,聚焦出南京大屠杀背景下的众生相,触动观众对国辱的深省;剧里细腻的人物表现,更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本文章就以《四十九日祭》为重,对南京罹难进行艺术的追思。

关键词:四十九日祭;金陵十三钗;战争

人去了,战火噬苍生。

桑梓覆丛莽,赤地万重尽悲荒。

命易伤,莽歌泣菊芽。

荆棘刺梅香,绝壁幽幽悬心凉。

望重生,望重生,凤凰追桐芳。

众生,还故乡,江山碧透沐春阳。

这是电视剧《四十九日祭》的片尾曲歌词,影片在凝重的旋律里,时常让人泯然泪下。在残暴的日寇破城之时,金陵的子民依如纷纷飘零的秋叶,在寒冬里任之践踏,在生命之河里随之沉浮……

灾难和战争,永远是反映道德和人性的大书,尤其在当下“抗日神剧”充斥荧幕之时,这部作品的存在,就赋予人们一种尊严感。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深省和缅怀,更启迪着人性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是一部血泪铸就的岁月悲歌。

1 战争中爱

战争是暴露丑恶的污秽,也是激发人性的药引子。人性与爱的味道,在战争时代也彰显的越发浓烈。玉墨,藏玉楼头牌,她与孟凡明战前在餐厅里双双誓言,炮火攻来,两人躲在桌子下避难,在狭小的空间里小小的桌腿在镜头中间把两人一左一右隔开,似乎暗示着妓女与政客身份的悬殊也终是分道扬镳。相爱又如何,母辈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也终是离散。

日寇的铁蹄蹂躏金陵,巍巍古城瞬间沦为不忍卒睹的人间地狱。战争中,生命太卑微,人越绝望,就越期待重生,活的越简单,思考的就越深沉。少尉戴涛的出现让玉墨感受到尊重,温暖和爱,两人的惺惺相惜在战火纷纷的微雨中化作一只轻舞;厨子陈乔治和妓女红绫互生情愫;豆蔻偷来学生服和浦生私奔,期待着自己的青春梦……战争让每个人健忘了妓女身份的卑微和低贱,让寂寞的心灵惺惺相惜。爱是奢侈品,家庭也是奢侈品,爱的温度和战争的冰冷,爱的质感柔润战争磐石般的坚硬。

影片里没有血性风雨的浓墨渲染,但战争的威慑早浸染到教堂的每丝空气。在民族危亡关头、朝不保夕的时刻,贵与贱的对立已如此苍白和无力,而最终也将走向渐隐和弥合。玉墨对孩子的耐心和关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照顾,是母亲对孩子的疼爱,是朋友之间的患难见真情。妓女和女孩们的身份区别也早已统一到“大中国”身份里。

黑云压城城欲摧,法比最终引爆炸药炸毁教堂,让日本人以为所有人都死了,躲在地窖的孩子也就此得救。法比的丧生,意义是非凡的、崇高的,法比在战争里褪去了自私、狂妄、虚伪的外衣,更有责任感、更具担当、更忠义。他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转变,正是战争的使然,也正是人性的使然。士兵戴涛不忍受辱献出自己的生命,孟凡明为了照顾爱女忍辱负重甘当汉奸,但屈死也不愿背叛国人,更让人感受到什么叫做可歌可泣的傲骨,什么才是有情有义的中国男人。

混世生英雄,乱世出巾帼。影片的最后,玉墨战中被迫成了慰安妇,她的心不止于情与爱,还担当对战争的一位控诉者……“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恰恰就是一位藏玉楼的头牌,一朵烽烟战火下的秦淮玫瑰,在关键时刻用自己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与恶。

无论是一身正气,还是血与火中经历着灵魂的挣扎。在残缺的环境下,剧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中国人都选择光荣抵抗,向着自由前行。而死亡更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永恒的生存。屠杀并不会吓坏国人,是在铸就国人内心更坚固的长城。

同是改编自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小说,张艺谋的商业大片《金陵十三钗》自然不得不提。在《金陵十三钗》里一个酗酒如乞的外国入殓师,在短短几天里,涅槃成一个“救赎”孩子和妓女的核心灵魂。更让人感慨的是,精心刻画的商女群体在战火中释放的情怀,决定替孩子慷慨赴难。这十三个原本被孩子唾弃的女人,在最后的时刻熠熠发光,达到了她们人生的最高潮。

也许是为了迎合西方市场,《金陵十三钗》的商业性也变得越加明了。玉墨与约翰的情投意合,竟在电影里呈现出一场男欢女爱的云雨之景,情感因素在民族大义的环境下却略显怪异。相比之下,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剧情则显得更加丰满、更易触动观众对战争的反

思,对人性的思考。过分的迎合商业市场,《金陵十三钗》功利性的诉求就显得过重了。

2 苦难中的真

作为一部反思战争的史剧,故事的走向往往都是没有悬念的。但《四十九日祭》在细节的呈现上,更尊重史实,也更贴近现实,以客观为灵肉,大气磅礴、理性、考究,又不乏缜密、条理的经脉填充其中,让故事变得充满思考和意义。

49天的弑杀下,有人醉生梦死,有人刚毅抵抗,有人苟且度日,恐怖下的一切欢娱都是忧伤、不恭的杂烩。但这就是那时的环境,不做任何脸谱化的涂抹,真实、客观、细腻,更是椎骨般的深刻,沁心般的寒冷。

南京城的攻破固然有着多重因素,以孟凡明为代表的上层阶级凭着权势就可弄到稀有的船票,想必当时自私、昏庸的上层更是导致城池涣散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中央军与地方军的也削弱了战斗力,尽管少尉戴涛所带的溃兵充满了血性,但单薄的装备却让人不忍直视。一个民族的伤痛,只有它自己最清楚为什么会痛。

混战乱世里,那些鳏寡孤独废疾者也只得等死。那时的社会背景,无序、混乱、懦弱,《四十九日祭》很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国人的大体面貌,教堂里南京浩劫的缩影。导演悉心刻画了一群随时会成为侵略者刀下鬼的、还暂时活着的惊弓之鸟;教堂外,日本人肆意横行抢杀淫掠的暴行,还有那无处销毁的“罪恶证据”。中国军民中,既有铁血英勇的视死如归,也有蠕虫版的胆怯懦弱;日本侵略者,既有毫无人性的残暴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单纯新兵。还有,唐生智听闻蒋介石放弃南京时的无奈;国际安全区里,魏特林女士的慷慨大义……

杨柔淇被玉墨从安全区救回,但水灵的姑娘已被逼疯,半夜躲到李全友藏身的坟墓里,吃着日军啃过的鸡骨头津津有味。豆蔻和浦生逃难时,在屠城里找到死人手里的血花生,为了温饱哽咽下咽。还有可怜的王小妹,身体被日本人蹂躏后,虽然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可小妹的心早已被摧残的苦不堪言,吃了好多糖,再也中和不了灵魂的苦楚,最终选择自杀身亡。悲悯、愤怒、苦涩及压抑,生命被糟践到如此的轻薄,即使活了下来,肉体也只得靠虚渺的灵魂游离。

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战中幸存的人也被毁了,她们心中的阴影,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现实生活外,曾拯救不少难民的外国友人魏特琳女士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最终竟也选择自杀。破碎的花瓶是无法恢复到原有的光润,民族的伤疤更是很难痊愈的。《四十九日祭》更为南京的这场浩劫,铸造了一块纪念碑。影片以一种“日志体”的形式呈现历史,让人感觉更身临其境,更发人深思。四十九日,既是对死去同胞的纪念,也是鞭策国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剧里一直受到美国佬庇佑的圣玛德比教堂,即使悬挂了美国国旗,可怜的玛丽依然逃不过日本兵的恶伤。导演这一点的设计,也是颇具匠心的。危难时刻,国破了,家碎了,人亡了,它告诫人们,能够拯救民族命运,有谁?只有自己,每日争上游的信念。“将来”是由每一个现在构成,与其自怨自艾的回忆过去,不如正视伤痛,清醒地站起来,不依靠任何人。

相比电影《金陵十三钗》,妓女怀揣利器坐上日军的军车视死如归的半开放式结局。电视剧却采用一般同类型剧鲜有的战后审判为结局,这是平时战争剧里少见的结构方式,也让观众感觉更真实、更泄愤、更深省世人。当日方找寻一堆理由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时,我方都能举出一堆证据驳回。日军侵华的证据百口莫辩,屠杀的真相板上钉钉。玉墨那句“你们审判这几个人有什么用,过去的日子回不来了。”发聩之声如灼心烈火,哀怨、激愤、呐喊,感觉要把在座每一位的愤怒给点燃。这场足以惊天的审判,更是动人心魄,深意冥冥。

3 被审视的人性

在《四十九日祭》里,看到了太多的假设,有会为热血沸腾的正义而放弃自己的戴涛、孟凡明,也有会为了强烈活着的欲望而背叛他人的教友约翰……战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时空,催紧着人的心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链接是为了生与死的赌博,会不会为了生存而屠杀别人,会不会为了拯救其他同胞而愿意放弃自己。当然,也许连思考的机会都已被剥夺,早已命丧屠刀。

战争是历史的立体反映,更是留给后人一种把握未来的智慧。《四十九日祭》呈现的不仅仅是时代与个人的真实苦痛,更是难能的责任和担当。影片控诉着军国主义的霸行,张扬着最微弱又最珍贵的人性光芒,它警醒着世人或麻木或游离的心智。

偈曰:“菩提本如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人之初,性本善。人在特定的时空里,心智似乎会发生变化,如同善与恶的交织有意识无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而人性的善与恶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一个人所置身的制度和文化有关。

南京大屠杀,日本国的暴行,对当时的国人已构成剑鞘般的裹胁。手无寸铁的金陵子民,面对死亡,大部分都放弃了抵抗,选择了麻木。国人的心智也早已拘禁的不成样子。而日本人持续的屠杀,又何尝不是一种愚忠和贪婪的麻木!割刈的生命,犹如黄土般廉价,日军心智的扭曲,让人心生恐怖。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75年过去了,斯人相继远去,而国人更应勿忘国耻。“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反战箴言出现在《四十九日·祭》的片头,而审判罪恶,省视人性更成为该剧最鲜明的态度和主题。

《金陵十三钗》,短短的2个多小时,浓缩了很多情境,但仅仅2个小时无法承载的内容还有太多太多。作为一部旨在还原历史的文艺作品,《四十九日祭》做到了,它让观众走进历史,渴望了解真相。“六朝金粉”49天灰飞烟灭,但人性光芒是永远不会熄灭的,就像这血泪里咏唱的金陵悲歌。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后殖民主义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