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学精神,复兴中华民族
2015-02-27毛连军
毛连军
(1.东南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6;2.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重塑大学精神,复兴中华民族
毛连军1,2
(1.东南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6;2.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现代大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对于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对于国家的振兴和昌盛,对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国要实现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弘扬,充分的发挥大学精神的源泉作用,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精神 校训 大学理念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人所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并且融入了一个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精神源泉和直接动力,成为大学生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和直接动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解读大学精神之内涵
1.大学精神的涵义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忽视精神力量,一所大学的进步也同样依靠精神力量的推进。那么,古老的大学可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奥秘在何处?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本质精神体现,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风貌。它也总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首先就通过几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来解读一下大学精神。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体现了博大古典的精神蕴含;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充满了孤傲、恬静和书院的气息;
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发扬了无形的、内在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蕴含着浓重的书香气息,以书建校、以书立言、以书传世;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强化了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巴黎大学:“为了社会的科学和荣誉”,体现了生气勃勃的斗争精神;
柏林大学:“真实、公正、自由”,凝聚着德意志民族的传统和精神;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充满了创新精神;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实干主义;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继承了亲民明德的教育理念;
……由此可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存在于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大学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即共性的大学精神,是指各类大学普遍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世界一流大学能够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们对永恒信念的坚守,就是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的世界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追求知识不可分割的同质型,追寻超越民族、国界的全球伦理,遵循全人类的基本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狭义的即个性的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2.大学精神的特征
大学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这其中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术自由、知识创新、教授治校、独特品格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等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大学精神,能否构建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准。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具有大学精神,那么大学精神究竟有哪些特点和特征呢?
第一,历史性。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其大学理念进行内化、升华和不断进行理论凝练和价值抽象的结果。每所大学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因此大学精神是历史的积淀,是经过几代人甚至更久远地大学人的共同努力,对大学价值理念的历史把握和精炼概括,是对传统的文化理念、文化意识、文化心理等进行整合、梳理和吸收,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民族性。现代大学诞生于19世纪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它是为在德意志四分五裂时唤醒德意志民族意识而建立的,并获得了“大学是民族精神生活的中枢机关”的称誉。一直以来,西方世界一流大学长盛不衰的奥妙也在于大学建设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立足本民族文化就充分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民族性,它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就必然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民族精神。
第三,创新性。现代大学诞生以后,其所承担的责任就不仅仅是继承知识和传播知识了,还要创新创造和服务社会,为国家建设培养精英。因此,创新是时代对于现代大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大学精神本身就具有的自我创新自我开发的能力,这实质上是一所大学所必须具备的不断创造、更新知识的过程,这就是大学精神的创新性特点。同时,这种创新性还体现在文化的创新,大学精神通常是一个时代主流文化的体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这才是其最为本质的特征。
第四,能动性。大学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更新和重铸,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凝固的,而是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会因时制宜的变更自身的。一方面它要保持大学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知识积累,体现教书育人、代代相传的特点;另一方面它还要突破就有样式,反映时代特色,以保有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二、剖析大学精神之价值功能及意义
1.大学精神的功能分析
大学精神是全体大学人共同创造、长期积淀、并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所有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面貌。随着现代大学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大学精神在社会尤其是文化领域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功能。
第一,大学是优秀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大学精神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对民族乃至人类的优秀文明进行继承、认可、整合、创新,而且还能以其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美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因此,大学精神是文化传承的使者,它融汇了大学自身的学术道德,吸取了人类文明的优良传统,提升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精华。构建大学精神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传承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并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二,大学是国家精英成长的摇篮,是先进文化的代言,因此大学精神具有文化银玲的功能。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被大学人所内化,成为被全体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成为大学人的良心和气质,发挥着导向、引领、凝聚、激励文化等功能。一方面,大学的研究和知识是科技前沿地带,其研究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相一致的,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言和先进知识的源泉;另一方面,大学是国家精英成长的摇篮,大学教育培养着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拥有者,它们构成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先进思想的辐射源,因此大学精神不仅仅是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观,还引领着社会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大学精神起着引领社会、团结民众、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构建大学精神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引领社会精神文明的重构,从而丰富民族精神内涵,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民资精神。
第三,大学是知识创新的典范,是创新文化发展的前沿,创新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因此大学精神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一所大学要长盛不衰,必须紧握创新这把金钥匙,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现代大学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汲取,对于外来文化的引进,并不是单纯的继承与模仿,而是结合时代的特点和新的实践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因此,大学精神以创新为生命治本,不仅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创造这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构建大学精神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文化,而且能培养出新的民族精神,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
2.重塑大学精神的意义分析
现代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引领者和文化创新者,创造着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同时还指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现代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不仅主导着一个时代的基本文化意识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价值取向。因此重塑大学精神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一,重塑大学精神,追溯大学传统,回归大学本源。现代大学诞生于德国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洪堡赋予现代大学教学与科研双重功能,为德意志民族的复兴和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就深受德国古典大学的影响。重塑大学精神就意味着探源大学传统,回归到大学传统,将大学最初的和谐自由、兼容并包、民主公正、民族精神重新发扬光大,促进大学的健康发展和优秀历史文化的复兴。
第二,重塑大学精神,造就大学品牌,培养大学人才。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使学校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根基,是大学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是大学长盛不衰的青春活力和智力支持。大学精神是引领大学人的旗帜,是维系大学人的纽带,是大学无形的品牌,是大学地位的象征。一流的大学,其品牌的建立要以大学精神为基础;一流的大学,其精英的培养要以大学精神为品德。因此,在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的今天,培育和铸造大学精神,对于学校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发掘潜力和凝聚大学人的思想价值观,促进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重塑大学精神,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公民素质。大学作为现代文明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培育人才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教化社会的功能。大学精神影响着大学人,大学人步入社会甚至与社会有细微的关系中,其内心融入的大学精神都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精神不仅塑造着大学人的高尚品格,而且还净化着社会风气,提升着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阶段,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时期,重塑大学精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公正正义得到的精神标准,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供了高尚正义的素质要求,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四,重塑大学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就其本质而言,大学从诞生时起就是一个文化机构,并对人类文明的创造、积累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大学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者、传承站和创新源,因此大学精神深深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的优秀成分在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反映,是民族精神在大学的生动体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高校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承担特殊的使命,发挥先导的作用,努力塑造永恒的大学精神,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建设伟业。
三、塑造大学精神之途径
1.在贯彻大学理念中塑造大学精神
大学的理念是大学办学者或管理者提出或持有的某种治校、治教、治学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在贯彻大学理念中塑造大学精神就是要将大学精神广泛的应用于治校、治教和治学当中。大学精神是大学人经过共同努力,在长期的文化创造中的积淀和提炼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想,因此在办学理念中充分的发挥大学精神的作用,能更好地塑造大学精神。在治校的过程中始终以大学精神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以高尚的大学精神作为校长或者学校管理者的工作目标,才能使高校更加完善;在治教的过程中始终以大学精神作为教学的行为准则,以严格的大学精神作为教师的工作要求,才能使教学更加科学;在治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大学精神作为研究的根本要求,以严谨的大学精神作为高校师生做学问的学风道德底线,才能使治学更有成效。在学校成长和发展的治学理念中,努力塑造完美、科学而严谨的大学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重塑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2.在创建一流大学建设中塑造大学精神
大学的发展与大学精神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展现。大学精神的发展提升,能够促进和推进大学的繁荣壮大。大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锤炼大学精神的完善,使之不断更新和升华,从而创制和铸就新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借助于学校的繁荣而获得自身发展的。因此,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建设中,我们除了重视资金、校舍、教学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之外还应着力加强大学精神、理念、学风和校风等软件的提高。立足学校,挖掘爱国爱校的历史事件,发扬优良传统,塑造大学精神,同时在校园布局、建筑物设计、园林绿化等的点缀上也应渗透、融入大学精神,彰显大学精神,从而塑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
3.在实践大学教育中塑造大学精神
大学教育是大学的主要教育功能和活动,为培养大学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探求学问、追求真理是大学教育实践的主要环节,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每一个环节注重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的教师队伍是有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他们怀着对科学理想、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是大学精神最好的诠释者;大学的学生队伍应该秉承大学精神的精髓,传承大学精神的真谛。大学精神首先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明确地提出:“以真理为友。”其次,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终极关怀,是个人的精神家园和最高的精神寄托,更是青年学生尊德问学、崇尚真理的精神支柱。在大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精神传统与高等学府卓越的学术水平、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有机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永恒的大学精神。
4.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塑造大学精神
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就是指用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来促进大学精神的塑造,包括涉及制定有效的校园活动机制、开展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活动、精心设计凝聚大学精神理念的文化模式等等。在校园文化件事中培育大学精神还要尊重传统,发扬光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牢固根基,爱国主义首先是存在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出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特质的大学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培育出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
[1]胡秀英.大学精神建构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8).
[2]梅醒斌.试论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3(4).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4]张乐农.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J].前沿,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