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2015-02-27王文礼
王文礼
(贵州省贞丰县鲁贡初级中学 贵州贞丰 562200)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王文礼
(贵州省贞丰县鲁贡初级中学 贵州贞丰 562200)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时期历史老师必须转变观点,努力探索新的历史课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 发展 学生 创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但长期以来,作为人文教育主要阵地的历史,却一直与其它学科一样,把传授知识当做“唯一的,甚至实最高目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法继承有余而发展不足,落伍于时代的要求。如果发展的目的不能实现,一切所谓的继承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引趣激疑,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首先,我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算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从而取得很好的激疑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使之“学则须疑”。
二、学会置疑,是启发学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学中,一旦学生的疑点被激发之后,能把疑问的意思表达完整的却很少,所提问题一般较为零碎、杂乱乃至平庸、离奇。例如,在讲解“保路运动”时,学生对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的政策是卖国政策这一观点产生了疑点,但又表达不清。有的问:“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卖国?”有的问:“清朝为什么把铁路收归国有”?有的问;“四川人民为什么反对铁路收归国有?”等等。这些问题,从个别角度看,都比较简单,作为置疑要求,是低了些。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由一个疑点激起的发散性思维不会是一个模式。应当通过复合思维过程,让学生思路理顺,搞清哪些在教材中有现成答案,哪些值得研究,哪些不值得研究,哪些暂不需要研究,训练他们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生掌握一些起码的置疑方式。如,在讲“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我重点交代当时林彪选为党的副主席。并在党章中规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按照逻辑推理,学生自然会提出:“既然是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地‘抢班’夺权呢?”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思维机器,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善于释疑,是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思维的殿堂
释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才能充分展示的过程,更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至历史殿堂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应予以肯定、鼓励。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走上不同的道路?此问关键是说明它们是否经历过较为彻底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暴。英、法、美三国经历了这样的斗争,对旧的一套落后的东西破得比较彻底(尤其是美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因而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比较巩固、健全。这三国的法西斯势力尽管也蠢蠢欲动。但是成不了气候。而德、日、意三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上述形式的斗争,德、意是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全国后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是经过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向资本主义转化的。这三国都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缺乏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一旦时局动荡,法西斯势力就可能迅速膨胀,夺取或控制政权。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比分析,触及到了历史问题的本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创造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纵向和横向等多层面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不断存疑,是激励学生开发创新思维的源泉
“学贵存疑”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相对独立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如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为什么到后来落伍了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中国方面让出了大片国土的情况下签订的,为什么却说是平等的条约呢?阿拉伯半岛位于西亚南部,为什么西亚以及北非等国家都叫做阿拉伯国家?等等。对于这些时空跨度较大,具有连续性特点的问题,应当步步存疑,设悬念,通过不断向纵深探索,达到整体的把握。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节时,明确指出:“从此中国结束了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这时引导学生回忆整个革命过程,与前面的“初步”照应起来,不仅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联系起来。历史教学中的“存疑”就是对原有知识的反思从而不断产生探索的愿望,不断形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现律,不断形成良好创新思维品质。
总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塑造学生创新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1]李多荣.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0年08期
[2]李华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