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后进生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和思考
2015-02-27徐学标
徐学标
(大理市上关镇第一初级中学云南大理 671011)
提高初中后进生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和思考
徐学标
(大理市上关镇第一初级中学云南大理 671011)
在全社会都在呼唤优质教育的历史背景下,在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提高后进生的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关注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教师不容忽视的任务。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后进生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又如何提高后进生的课堂教学效益,让后进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笔者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
一、学习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浅析
初中学习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学校、家庭方面的外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内因。
(一)社会和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少学生看到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或大学毕业后与许多初中毕业生一样,也是进工厂打工,认为书读得再多也没用,所以有读到初中毕业就行的想法,自然地在学习上就不会努力了。二是学校附近网吧的影响,这地方就成了孩子们最好的娱乐场所。三是家长配合学校教师辅导学生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在农村初中基本就缺失了家庭的教育辅导。
(二)新课程实施仍然缺乏人文精神
学校的新课程实施仍然缺乏人文精神,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在教室里正襟危坐听讲,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实践与探究。这就导致了教与学的虚伪性,教学没有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只是为了赶在考试之前将考试内容讲完、教会,课堂上的活动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而学生学习的实际进度、实际水平、实际能力、实际效益被忽视。相当数量的学生被压倒,而且破罐子破摔不愿再爬起,成为“后进生”。
(三)学生个人方面也有原因
一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三是一些学生小学的基础不扎实,慢慢地厌学了,自然就成为了后进生。
二、提高后进生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
(一)降低要求,讲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永远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降低要求反而容易达到相对较高的目标。把教变成真正的教,把学变成真正的学,摒弃虚和伪的内容和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课程,不拔高、摒弃苛刻的要求。有一次听课,教师布置学生做练习题,有一个学生看着题目一动不动,笔者很奇怪,因为这道题很简单,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做出来。于是提示他可以想一想勾股定理,结果他很茫然地说:“老师,我不知道。”对于这个学生而言,这样的课程内容其实是不真实的,他在课堂里的学习行为其实也是假的。对于那些只考个位分的学生来说,即使把整册书按照进度给他讲一遍,于考分的提高并不见得有帮助,那何不如实际一点大大降低目标,从一个词、一个定理、一道题入手,学到一点是一点。要求降低了,学生容易达到目标,有了信心,才能进行真正的学习。
(二)寻找、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优点
闪光点也就是优点,人人都有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从学生闪光点出发去转化学困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后进生来说,缺点是一抓一大把,批评也是磨得耳朵起茧子,所以你盯着他的缺点,想通过揪住他的缺点来改造他,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最终反而弄得自己很累。把后进生的优点挖出来,给予重视,反倒是他们预料不到的稀罕事,能引起其内心的震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能起到牵动全局的巨大作用,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改观。教导后进生,要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和发现美,抓好细节、抓好时机,学生感觉他在你的心里有了地位,才会发生变化。
(三)提升自己,讲求智慧育人
一是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摆正心理距离,太远了,冷若冰霜,根本不可能实施教学和教育;太近了,与学生一般见识,容易被牵着走,也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教学和教育;应该是融得进去又跳得出来。二是换位思考,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谅解。笔者为了解决班上学生迟到的问题,这样跟学生约定:“迟到了的同学我们给他留着后门,只要他不到前门敲门喊报告,像猫咪一样轻手轻脚走进教室,不影响老师和同学上课,我们大家就原谅他好吗?”这个办法非常人性化又充满了智慧:迟到的学生免去了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被责罚的难堪;由后门进去本身又是一种无言的责罚;老师和学生的学习不会被打断;由于没有停下课程来处置,调皮的学生想要借迟到来捣乱就失去了机会;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就没有迟到的了。三是努力探讨,提高自己把握课程实施的整体环节的能力,课堂里要有笑声、能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实施课程中对待自己也好、对待学生也好,承认和接受所处的现实,而不是割裂和分化,好高骛远只会带来痛苦,把自己和学生都放低一些,在已有的现实基础上寻求发展,更容易升到应有的高度。四是自我缓解压力,不要带进课堂。这对学生不公平,对自己也有害无益。
总之,在实施课程的课堂里,教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肯下功夫,想办法找对策,就像石缝中也能长出参天的松柏一样,有缺憾的大现实背景下的一间小小课堂还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资料
[1]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3]郅庭瑾编:《多元智能教学》,天津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4]张远增编:《可持续发展教育》,天津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5]唐晓杰等编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