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阶段性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5-02-27赵世浩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专业

赵世浩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128)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阶段性培养研究与实践

赵世浩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128)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现在存在"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因此,给大学教育提出了严峻课题,应该在大学阶段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效率,其中阶段性教育培养方式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阶段性培养研究与实践展开论述。

农科大学生 就业能力 阶段性培养 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存在更多的困难。其中,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是就业能力。纵观我国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存在很多不足:农科类毕业生适应岗位能力较差、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薄弱、就业应聘能力欠缺等。因此,必须在大学教育中探究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阶段性培养模式,以全日制本科院校四年制大学生为例,阶段性培养按照四个学年进行划分:

一、大一阶段:重点培养农科类大学生的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一种普遍适用性的能力,适用于一切职业,是职业活动中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指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农科类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接收的是应试教育,大学阶段又偏向于农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通用能力普遍薄弱,需要学校在新生入学阶段就有意识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重视通用能力的理念,采取合理高效的方法提升学生通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具体说来,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进行通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大学生生社团活动综合性较强,一般可以以不同的爱好和目的为主题,例如:演讲协会、摄影协会、歌唱协会等,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通用能力,彰显大学生个性。

二、大二阶段: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心理、身体等内容。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就业素质方面,应该包括自我管理、自信心、诚信、职业道德等。农科类大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素质,因为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特点,更加需要吃苦耐劳等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管理和自信心素质。时间管理指运用各种技巧和工具帮助人们高效完成工作与目标,强调运用科学的计划,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大二的农科类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业和将来有了初步的打算和规划,并且在学习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为实现目标而慌乱和忙碌。高校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统筹规划,教会学生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原则包括“80/20原则、ABC原则、优先顺序原则、计划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于学生在实践中都具有非常直接和重要的指导意义。自信是指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明确深刻的认识,充满信心从而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状态。现实中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具有黑洞般的自信,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让人难以相信他的自信来自哪里,又会指引他走向何方;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时常感到自卑,这种类型的学生常常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却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进而丧失了应有的自信。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属于对自信心没有形成正确认识的群体,而且这个人群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小。因此,适度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则成为大学二年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三、大三阶段:提升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一个职业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指将知识进行运用的程度,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我国高校和职业院校相比,往往重视理论传授,轻视实践锻炼,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消极影响。在农业领域,新型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

1.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和计划性

高校必须更加注重课程体系及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改变农科学生专业能力差的现状,要增加农科专业特色和前沿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对传统专业课程与现代农业课程进行科学整合,对交叉学科进行深化教学,拓展农科学生的视野,丰富农科专业理论知识,优化专业结构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

农科类大学生缺乏实践技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矛盾,因此高校应该将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尽量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课时,将实验课程优化整合,提升农科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3.打造专业的实习基地

除了必要的实践教学外,还要借鉴高职院校教学经验,让学生亲自实习,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定期到基地进行实习和实践。改变传统高效只是大四才进行集中性实习的做法,让实习和实践成为一种生成性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农科类大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性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上无法学习的经验,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和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承受力。

4.采取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形式

高校为提升农科类专业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提高实践的实效性,还可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真正从课堂走进社会中。学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为尽快适应岗位奠定基础。

四、大四阶段: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求职技能训练

大四阶段是大学生距离就业最近的时期,必须把握就业的机会,拥有获得职位的能力。求职技能包括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定位能力、机会分析与把握能力、自我决策与营销能力等。首先,要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普遍愿意到大城市,而农科院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城市和县城,往往都是基层工作。高校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对农业行业的环境与工作背景做综合分析,让学生脚踏实地,降低就业期望值,充分抓住就业时机,使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需要相统一。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缺点,进行长期和短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既要考察社会宏观需求,又要结合自己的就业目标,科学调整学习发展方案,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

[1]宗雪红,程嘉宁.新形势下农科大学生就业力提升途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袁涛,顾明华,李正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农科大学生专业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