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讲"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2015-02-27云卫东
云卫东
(河北省围场县棋盘山镇五道川小学 河北围场 068450)
"以读带讲"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云卫东
(河北省围场县棋盘山镇五道川小学 河北围场 068450)
朗读是学习读文的重要方式,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目前"以读带讲"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出了它的光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追捧。本文就"以读带讲"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 以读带讲 初读感知 品读领悟 诵读表达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一件有效“武器”。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尤为重要。目前“以读带讲”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出了它的光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追捧。笔者就“以读带讲”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明确学生“读”的作用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老师讲解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读的机会。只要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读”,那么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以及学生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也就不是难事了。
二、“以读带讲”讲求方法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初读感知、品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品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初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初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
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初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1.初读中感知,重在“感”
初读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思路。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想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例如:在执教《小摄影师》一文时,笔者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让学生三读课文:
一读课文,扫除障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新词,如“鞠躬”、“胶卷”等字词,借助工具书把字词读准、课文读通,对一些不理解的词,如“阳光明媚”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读的方法来解决。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扫除文字障碍后,笔者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易理解的句段。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也可请老师帮助解决,从而达到了明白句子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进而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读课文,明篇设疑。在读懂个别句子,段落的基础上,即可用“段意串连概括法”较为完整的归纳主要内容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以及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的感情。
正因为给了学生反复朗读的时间,仔细思考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
2.品读中领悟,重在“引”
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色彩、领悟文中的思想感情,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导学生品读。老师首先要读懂教材,对教材的理解要十分透彻,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3.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往往少不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三、注重学生朗读的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教师要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多给予恰当的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让“读”弥漫语文课堂,“以读带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朗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