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讨
2015-02-27于潇东
于潇东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讨
于潇东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和就业状况却令人堪忧。本文分析了该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设置 师资建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具有软件系统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生。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多元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出现了像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新兴热门研究和应用领域,而我们部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仍停留在几年前简单笼统的水平上,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并且差距逐步在加大,造成了教育和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2.师资建设滞后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面对飞速更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校缺少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教师本身也没有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而有实战经验,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教师严重缺乏,导致教学水平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教学设施投入不足
很多我国高校在教学基础设施上,不是计算机不够用,就是设备陈旧无法适应当前教学,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难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向,大学头两年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JАVA语言程序设计、动态网站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大三开始分方向进行学习,并加强专业实验的强度。
1.软件开发及检测方向
强调学生专业素质和软件开发及检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事移动增值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商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软件的检测等工作,成为软件开发及检测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其方向课应涉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移动通信技术、J2ME开发技术、短信增值业务及WAP增值业务平台开发、Android系统及业务开发、IOS系统及业务开发、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测试环境与工具等。
2.软件服务外包方向
强调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IT技术软件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使学生在面向国内外软件外包公司或企业时,可从事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销售、软件维护等相关工作。其方向课应涉及专业英语、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测试环境与工具、Android应用开发、项目实战与项目管理等。
3.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开发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其方向课应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导论、新媒体技术、3G/4G移动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RFID技术、M2M技术应用、云语言信息技术、物联网规划与组建等。
除上述三个方向外,还可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创建“特色班”。与IT企业广泛合作,按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专业化优秀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方案,让大学生培训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实习可直接安排在相应企业,学生毕业后不用培训就可直接上岗。
三、教学方法研究
1.精讲多练,加大学生实践环节
打破传统的“板书+讲解”教学模式,以“演示+操作+讲解”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师以精心准备的实例和课件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从感观上认知新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操作实习验证,最后由教师操作订正并对其进行引导拓展。这样学生既可修正、巩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也有自己发展创新的空间。教师主要采取引导方式,少讲精讲,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2.任务驱动法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教学目标物化为具体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独立完成,以任务驱动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3.目标激励法
在教学中应利用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特色班”的同学,学校和企业签署协议,各科成绩和实践操作均达到某种程度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或者在讲授某一课程时,时常穿插一些其对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报酬等相应情况的介绍,以及该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发展机遇等,让学生明白,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能为自己找着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对大学生来说,这种职业目标激励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通过近年来对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的梳理、教学手段的丰富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显著提高了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兴趣和编程能力,在毕业设计和各种竞赛中有突出表现。但是,由于程序设计类题目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对于课程考核环节中测评题目难度的控制和标准答案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如采用实验作业等将课程的考核贯穿整个课程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编程动手水平,使得教学双方朝着培养创新型和能力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前进。
[1]李刚,黄同愿,张小川.数据结构Java语言课程实验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13).
[2]郭喜喜.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