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本土化的特点
2015-02-27万杭郭敏
万杭郭敏
(1.中南民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2.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学分制本土化的特点
万杭1郭敏2
(1.中南民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2.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学分制在我国各高校正处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阶段,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正方兴未艾。学分制作为一种由西方国家引进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阻碍,使得学分制的效果未能达到很高的水平。高校在对学生的学业设计方面应该在学生个人需要、社会当代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在学分制推进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加速其本土化的进程。
学分制 本土化 障碍
一、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作为最早在美国产生并被推广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首先与美国信奉通才教育的理念分不开;其次,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对比学年制,学年制是由学校按系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应修课程,检查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并将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考试和毕业考试作为能否准予毕业、授予学位的评判标准。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1]
二、学分制在中国高校的发展
中国学分制发展及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首次推行学分制;第二阶段,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交替;第三阶段,全面推行学分制。自1978年后,学分制逐步推广开来。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分制正处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阶段,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方兴未艾。我国高校在学分制的推进和改革过程中,尝试对现行的教学形式、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使外来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真正的“本土化”,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三、学分制本土化的障碍
学分制最早在美国产生并被推广,是因为具有社会教育理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双重作用下得到孕育和成长的。而自学分制被引进我国高校,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有了一些突破,但在学分制本土化的过程中还是有些障碍制约了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推进进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分制推行不够深入,且理念普及性不高。
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最早推行学分制的美国,其思想文化观念为学分制的推行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美国是一个强调“个人至上”和“实用主义”的国家,而大学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学分制作为一种课程管理方法,它的发展变化正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2]学分制首先在美国建立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多元政治体制的国情以及美国人强调张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的思想密切相关的。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制联邦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行政机构,大学享有充分的自主权,[3]这给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等级服从的观念根深蒂固,反映在教育上,学生服从教师,学生服从教学管理者,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因此,在学分制选课制的环境下,学生即便获得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又往往依赖于教师,缺乏独立选择的意识。以往高校执行的学年制这种教学管理制度,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培养方案、统一的教学大纲,无法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创造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制约。学年制在我国己有很长的历史并且在许多高校还在继续沿用,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观点的惯性和体制的惯性都决定了学年制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2.学分制执行力不够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管理模式,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对高校实行集权管理,它是高等教育的投资者、举办者和管理者,政府对高校管理面较广,在这种体制下,高校自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例如,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等,国家在宏观上都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要按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进行申报,并经教育部审批方能开办,而且教育部对每个专业都规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这样,高校都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来开设课程,那么学生选课范围和选课自主权都不会太大。[4]
其次,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精髓,课程库又是选课制的基础。如果只采用学分计算学习量,而没有完善的选课制度去体现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学分制。在我国现有情形下,导致选课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师资的不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整齐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很快,高校在持续扩招的同时对教师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未能跟上步伐,教师队伍规模无法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多方面共同的需要。虽然教育部核定的师生比为1:17,但客观事实是师生比远远高于此数字,学生能够自由使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少。
3.学分制指导性不强,选课制导向不够,学生选择盲目。
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专业选择、课程选择,都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各个学科专业需要均衡协调的发展,要避免热门更热冷门更冷的情况发生。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发展,人才市场尚不完善,市场信息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才供需双方的客观情况。媒体误导和不正当竞争手段往往会起较大作用,导致学生在选专业和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盲从性。[5]高校里学生选专业都是选择就业快、薪酬高的热门专业,这是因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对该专业的需求量较大,学生选专业时就趋之若鹜。而有一些重要的传统型基础性专业因为专业体现的价值和效果并非短期能显现,例如基础数学专业,该专业现阶段就业形势并不好,多数本科生毕业只是到中学做数学老师,但是该专业是金融、信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却被忽视。这些专业越来越冷,而恰恰这些专业正是需要传承人,冷门的这些专业的维持和发展也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导向。没有正确的引导,社会人才培养将失去平衡,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期发展。选课指导工作缺乏力度,也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学生存在盲目选课、避难就易等现象。
高校在对学生的学业设计方面应该在学生个人需要、社会当代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四、学分制的本土化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转变学生观念、强化教师观念,普及学分制理念
大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对高校的培养模式并不了解,所以学校应及时对他们进行学分制的宣传,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树立“自主成才”的理念。增强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和对学分制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规划学业的意识,通过学分制弹性学制和选课制,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业。
推行学分制的高校应使师生及教务处、学工处等学校各与学生日常密切相关部门都明确推行学分制意义,为学分制的推行实施作好准备。学分制推行的主要部门为教务处,而在各个学院最熟悉了解和最直接推行学分制的是教学秘书,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但是通常一个学院学生在千人以上,仅一名教学秘书,无法覆盖到全院学生,因此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共同合作进行学分制的推广。但现在大多数的现实情况是,辅导员主要管学生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及各类学生活动的组织,对于学生学业、学分等方向的情况了解不深,班主任也没有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指导作用。针对该情况,建议各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对辅导员、教师要做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集中相关培训,只有老师对制度有全面的了解才可能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学分制这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为自身量身定做一套培养方案,让自身的优势得到全面的发挥。
2.制定可灵活调整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系统性地执行学分制
高校培养计划是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培养的总体教学规划,学分制下培养方案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而培养方案的实施主要依托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全面反映学校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教学规划,它的设计与更新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与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6]学分制下的课程体系应该具备系统性、开放性、实用性、多样化、社会化等特点。
3.加强校企沟通,增强学分制指导性。
培养实用性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需要来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没有目标,制定盲目。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高校要勇于“请进来,走出去”,不能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勇于敞开校门与社会多沟通、联系。把企业请进校园为学生作职业指导,让学生能够职业规划来定位自己的学业重点。把学生送到企业中去锻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和提升空间。
学分制在中国的本土化任重而道远。完善学分制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学分的计算,而在于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这包括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教师观念和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应从学校的层面上引起高度重视,制订和健全一整套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保证。
[1]陈萍.刍议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变通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2期
[2]、[3]刘斌.美国大学学分制推行与发展的背景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60-62
[4]徐静.浅谈当前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世纪桥2007年第07期113-115
[5]王志义.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6期
[6]肖月.浅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32卷 第4期
[7]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