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2015-02-27宋兰芳
宋兰芳
(湖南省湘阴县玉华中学 湖南湘阴 414600)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宋兰芳
(湖南省湘阴县玉华中学 湖南湘阴 414600)
当代中学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学校里那少之又少的心理课程,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迁移、语言的相互启迪、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语文教学 心理教育 中学生 渗透 熏陶
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意识的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语文学科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渗透,使学生既能受到语文教学的影响,又能受到健康的心理教育的熏陶。要想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还要利用语文的情感性因素,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出心理健康因素,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在语文教学资源中积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语文教学资源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丰富的,常见的语文教学资源有语文教材、语文活动、语文习作等。这些语文教学资源中都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挖掘出这些因素,以此为凭借,拓展渗透是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关键。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在体验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操和它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心灵深处常会被文章中的人物、情节或哲理所震撼,给予我们积极的人生体验。有的文章有着非常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春望》中杜甫就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而这种博大的情怀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有的文章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选取角度去挖掘。如,《我的叔叔于勒》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前后不同的态度变化,小说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拜金主义,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若瑟夫的纯真,这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更能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除了教材,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习作中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生习作往往透露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问题,如学习态度、耐挫能力、创新意识等,教师要善于捕捉,拓展渗透。可见,语文教学资源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渗透的最佳糅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学科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讲授知识,语文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既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两个时候:(1)学生兴趣浓厚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才会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时候给学生一点启示,学生往往会透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也更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依靠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方法更为间接,也更为有效。比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时设置“你如何评价克隆技术?”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会积极讨论,克隆技术确实能为人类造福,当然也会给人们带来法律、伦理、道德的思考。老师要对回答的答案加以适当地鼓励与肯定,如果太偏激的话,可以正确引导,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偏激。(2)在学生情感涌动的时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有很强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往往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教师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动、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如,《故乡》中作者对中年闰土的刻画,那麻木不仁的思想状态,学生深有感悟。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也会更有效。教学中契机的出现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这时教学机智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在语文教学互动中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合作式学习,合作不仅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式学习。在语文科教学中,这种互动、交往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1)交谈。与学生交流、谈话,不仅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而且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聆听,耐心而有诚意地听完学生的想法,“蹲下去”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既而通过劝告、劝解、辩论等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如展开“当我受到挫折时,我怎么办?”的话题讨论。(2)活动。设计主题活动,通过表演、制作、采访、游戏等方式,使心理健康的渗透得到夯实。如,谈“我的梦想”,可以设计一个演讲比赛,加深学生对理想的认识,树立更高、更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创作。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读一读、编一编、写一写,在读写绘画的互动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4)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相信学生领悟的过程,给予学生领悟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语文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这才是一个新时代教师应该拥有的教学观。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并不像成年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控力。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仅用简单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当然,我现在做得远远不够,我还要把这些方法研究得更好,把更多心理知识融会到学科教育中去,让学生把语文学科学得更好,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