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2015-02-27冉隆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思品品德课生活化

冉隆国

(重庆市忠县洋渡镇中心小学 重庆忠县 404300)

浅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冉隆国

(重庆市忠县洋渡镇中心小学 重庆忠县 404300)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品课教学要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改实践证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才能避复教学的"无本之本"、"无源之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亲身体验,亲身实践,亲身感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教学策略 资源整合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衡量思品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道德知识,也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道德观念,关键在于学生是否通过思品课的学习将课堂上接受的道德观念自觉地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我们要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教学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使品德养成教育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要求。让小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自悟道理”,促使学生品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改进思品课传统教学中的“三多三少”(即灌多悟少,理多情少,知多行少)的弊端,力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一、“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了解生活实施铺垫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多作生活调查,让学生通过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

2.体验生活激发情感

育情悟理是思品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从何处来,“理”在何处明?课中,我们应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教材或师生提供的道德素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中的道德范例(典型的生活人物或典型的社会事物)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

3.评析生活升华认识

思品课教材提供的道德素材,虽然来原于生活,但都是通过编者进行了认真筛选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的人和事,毕竟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较为理想化的教育材料。为了让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在课尾环节,我们应让学生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思品课教学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

4.拓展生活规范实践

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怎样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未必就能按课堂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因而,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单元(单课)教材,为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而且制定相应的评价检测方法,加强平时督导,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

二、“生活化”教学的资源整合

1.用新的教育理念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人待以完整,这是教育的根本。品德教育向人的现实世界回归,需要将课堂和学校拓展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全部环境,使品德教育真正回归到“立人”、“育人”的本位,当新的教育理念逐步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时,我们就能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懂得尊重学生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并从学习品德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入手,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亲自经历,互帮互助,合作学习,注重过程和体验,把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融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悟理、内化,最后变成行为习惯。因而,要以社会生活中蕴含着的丰富教育因素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情、乡情,开发教学资源,改编或自编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要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树立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倡导的是“只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没有规范的设计模式”,我们自已去领悟新的课程观,就是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儿童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强体验。

2.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主题系列活动

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就要摒弃“以讲台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提倡平等的民主交流与沟通,师生可以不固于那种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可以根据需要变换座位,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以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学生提问、质疑,闪动思维的火花能实话实说,真事真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从课本到课本的教学,改变以课本内容为中心,让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企图用一节课就解决学生一个道德问题的“整成法”,提倡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让学生愿学、乐学,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教学接近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而,根据学生的需要,以解决学生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可进行一系列的主题系列活动课堂教学。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能使品德课教学最优,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领会,并比语言传授更加深入,即所谓“只可会意而不可言传”。使客观的生活与学生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一个整体,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心灵。在课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小学教育唯有面向生活才有生命力,唯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及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位思品课教师就应是一个班或一群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导航人,采用思品学科“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是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的特点,是适应时代的需求,顺应新课的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思品品德课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班里那点事儿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