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哲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2015-02-27杨丽梅谌廷潮李雪白江苏省徐州市空军勤务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31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叔本华尼采

杨丽梅 谌廷潮 李雪白(江苏省徐州市空军勤务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西方哲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杨丽梅谌廷潮李雪白
(江苏省徐州市空军勤务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西方哲学主要从人的生命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与统一中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古希腊时期倡导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文艺复兴时期强调对人自然生命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价值的重视和尊重,现代西方思想家强调对人的生命欲望、情感和意志重视,体现了西方文化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完善生命的人文主义传统。

生命生命哲学意志

早在古希腊时期,对人的生活、生命的关注和重视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了。古希腊人很关注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生命是否有意义和价值。他们追求生活的幸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格的完善和美满。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时期最早明确地主张要重视人的生命,要关注人的生命,倡导人的“生命和谐”的哲学家。“关切人生,关切生死,关切生命的根本问题,这使得这种伦理学甚至己经突破了‘伦理学’界限,而进入到准宗教的领域。……如何医治人的身心与灵魂,使之达到和谐与新生命,是这类哲学的根本目的。”他主张在人世间,唯有生命最可贵,而且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尊贵的,也都是神圣的。

而希伯来文化的生命价值观是上帝取向的。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基督教歪曲的使用了他的名言,把人的感性欲望压抑在了“上帝”之手。某种意义上,“上帝”是古希腊理性精神追求普遍永恒的延续,“上帝”成为了万物永恒的本质、最高的目的、宇宙万物的“第一因”,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原因,也是其不存在的原因。人类生命变得如此无足轻重,只能在信仰上帝中,背负着“原罪”,靠在生命历程中的修行得到灵魂的最终解脱。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重视个体生命,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压抑人性,确立人的主体地位,释放人本身的活力;反对强制,尊重人的个性,提倡人的自然发展和自由发展。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却忽视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看不到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西方哲学中真正开始将“生命”引入哲学的是生命哲学,它是西方关于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学说。生命哲学在近代有两个发展时期,一个是产生于18世纪和19世纪交替之际的生命哲学;第二个阶段是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命哲学。而这一阶段的生命哲学一般被认为是生命哲学的真正开始。生命哲学真正确立并壮大的是从叔本华、尼采、柏格森、格奥尔克·西梅尔开始的。非理性主义者叔本华、尼采、柏格森首次在哲学史上将“生命、意志、情感、感觉和本能冲动”提到空前的高度,将它们看作是生命的根本。叔本华和尼采不相信通过理性可以认识自我,从而使生命成为哲学的中心。叔本华迈出了从理性走向生命的第一步,提出了生命意志。他认为,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人的意志产生、统治一切的过程。理性和思维只是生存存在的工具,生命的本质原因是意志,是一种强大的不可遏止的生存冲动,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力,意志就是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的愿望。但他同时认为由于人不断的有着无穷的生存意志欲望的产生,所以生命意志总是处在痛苦之中,要想应付痛苦,只有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性质,但从另一面他揭示了理性主义所隐藏的个人的生命感受。尼采也是意志论者,主张弘扬人的生命活力,在他看来,那些生命力最旺盛、意志力最强大、创造力最丰富的人才能够经得起生活折磨、把痛苦变成快乐。与叔本华、尼采对生命理解有所不同的是,狄尔泰从心理—历史—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人的精神生命,反对将人看作单纯认知的主体,强调人是完整的人,认识是知、情、意的统一:理解活动不是反省的过程,而是以生命表现为引导,进入他人内在的心理生命的过程。狄尔泰认为生命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永恒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他指出“生命”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力量,这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我的内省而体验得到的。而且,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外化;同时,也都是表现“生命”这种能动力量的工具,而自然界不是别的,无非是“生命”冲动遇到障碍所确立起来的东西,它只是“生命”体现自身的工具。狄尔泰精神科学中的“生命”存在于人的自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这样生命与理智、文化不是两立的,生命不仅是生理的、精神的,也是文化的和历史的。

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冲动、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生命的特征在于它的时间性,生命是绵延的,是不可分割的时间,不能完全依靠理智来把握,而是要靠直觉。理性只能把握无机物本质,不能把握生命。直觉是把握生命的唯一方式。他对“生命”的理解从根本上诉诸直觉、内省,并且把整个宇宙的流变进化都归结为“生命”的冲动。人要凭自己全部的生命机能和活力才能不断深入地说明外部世界,理解自身以及人的生命与外部世界对抗而又能协调的关系。这是我们今天所达到的一个重要认识,也是伯格森生命哲学的基本倾向。

19世纪以来生命哲学所开启的对于人自身生命存在的关注,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历史走向,使得哲学家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生命和价值,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具体的精神追求。20世纪中叶以来,所产生的人学,更是把人的生命作为其核心概念,作为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最后关注的终极目标,“更加重视对人的生命的关爱和珍视,更加重视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提高。”存在主义者萨特主张存在先于本质,海德格尔反对一味地以外在的、分析的尺度施以理性控制,主张人与存在沟通,把对象看作与人相关的东西,从物化状态中超越出来,以诗意地、审美的方式栖居于大地上。

通过以上对西方生命思想的梳理,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西方哲学中,哲人们则主要从人的生命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与统一中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古希腊时期所倡导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所强调的对人自然生命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价值的重视和尊重,或是现代西方思想家对人的生命欲望、情感和意志的重视,都体现了西方文化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完善生命的人文主义传统。

杨丽梅(198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讲师,江苏省徐州市空军勤务学院社科部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叔本华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人为什么会无聊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毒舌男”叔本华